董婕
高校藝術體操教學中提高學生平衡能力分析*
董婕
(西北工業(yè)大學明德學院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124)
從藝術體操的特點出發(fā),結合影響學生平衡能力的因素,對高校藝術體操教學中提高學生平衡能力的相關策略進行分析。指出藝術體操中影響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運動素養(yǎng)、心理因素和其他因素,從力量訓練、耐力訓練、感官訓練和心理訓練等方面提出高校藝術體操教學中提高學生平衡能力的相關策略。
藝術體操;教學實踐;平衡能力;培養(yǎng)策略
藝術體操,是一種藝術性很強的女子競賽體操項目,它以女子優(yōu)美的自然體型為基礎,在音樂伴奏下,做出各種有節(jié)奏的藝術造型動作活動。隨著藝術體操的發(fā)展,其吸收了舞蹈、民間雜技等精華,從力量、速度、節(jié)奏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視覺體驗。在藝術體操表現(xiàn)中,平衡能力至關重要,在高校的教學培養(yǎng)中,提升學生肢體的平衡感,不僅能夠提高其肌肉控制能力,保證動作的協(xié)調性與柔韌性;同時還能協(xié)調身體重心,保證動作穩(wěn)定、準確,避免出現(xiàn)運動損傷。但是目前在高校藝術體操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平衡能力的訓練缺乏足夠的重視,同時訓練方法過于單一,對于學生運動中失衡的原因缺乏準確分析,影響了學生平衡能力的發(fā)展。針對此,教師應深入分析藝術體操中影響平衡能力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并結合教學實踐策略進行探究與設計。
第一,視覺系統(tǒng)對周圍環(huán)境的反饋。在藝術體操表現(xiàn)中,運動員需要利用視覺系統(tǒng)對空間范圍進行衡量,并確保設計動作在空間內實現(xiàn)充分表達。關于視覺對肢體平衡力的影響,國內外均有涉獵,根據(jù)研究表明,個體在睜眼與閉眼的情況下,對于下肢負荷的體驗存在差異,而藝術體操中,下肢動作控制著整個身體的重心,一旦出現(xiàn)視覺感知錯位,必然會造成身體失衡。第二,肌肉、肌腱、韌帶、關節(jié)等本體感受器,能夠實現(xiàn)對肢體動作的衡量與控制。在運動中能否保持平衡,與動作形式、動作幅度、動作頻率密切相關,而這些肢體動作因素需要在肌肉、肌腱、韌帶、關節(jié)等本體感受器的控制下完成。本體感受器對肢體的壓力非常敏感,如在運動中某一塊肌肉的壓力驟然增大,感受器就會反饋給大腦做出判斷,并作出緩沖壓力的指示,從而造成身體失衡,因此,提高本體感受器對于肢體動作的控制,能夠有效保證藝術體操運動員肢體動作的準確性與穩(wěn)定性。第三,前庭器官的影響。前庭是人體平衡系統(tǒng)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位于人體內耳中。藝術體操運動員在作出動作的過程中,前庭系統(tǒng)會將動作的加速度、瞬時直線加速度及與直線重力加速度等進行感知,并將其反饋到腦干中,刺激其對整個肢體協(xié)調性做出指導,維持肢體平衡。
運動素養(yǎng)主要指的是運動員對肢體的控制能力。在藝術體操中,運動員在骨骼、肌肉、韌帶、關節(jié)的共同作用下,完成高難度動作。肌肉的力量、速度、協(xié)調性、柔韌性等作為運動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由于姿勢性肌肉和相位性肌肉對肢體動作的平衡性的不同作用,在藝術體操訓練中,相位性肌肉的控制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肢體表現(xiàn)力。此外,關節(jié)的靈活性、韌帶的彈性等都會對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平衡能力造成影響,因此,在高校運動訓練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平衡能力的分析,讓學生在運動素養(yǎng)構建中提升平衡能力。
心理素質對藝術體操運動員的肢體表現(xiàn)力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在比賽環(huán)境下,對于技術能力相近的運動員而言,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比賽結果。根據(jù)數(shù)據(jù)調查分析,在藝術體操比賽中,心理素質波動較大的運動員,極容易陷入賽前焦慮,出現(xiàn)緊張焦躁、患得患失、挫敗感增加、恐懼怯場等問題,進而導致身體器官對外界的反應遲鈍,肢體、關節(jié)僵硬,在技術動作中出現(xiàn)身體失衡。
在藝術體操訓練中,一些客觀因素對于運動員的平衡能力也會產生一定影響,例如體型差異會增加平衡能力的差異,通常身高適中、苗條纖細的運動員平衡力較強,矮胖型運動員的平衡能力較差。此外場地、運動服飾、運動器材等因素對運動員平衡力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力量訓練是高校藝術體操教學中提高學生平衡能力訓練的基礎,教師應根據(jù)學生身體特征,設計多元化的訓練方法,逐漸提升學生腿部、軀干力量,提升藝術體操的表現(xiàn)效果。藝術體操中常見的力量訓練方法有:第一,把桿練習,利用器械輔助學生做出動作,提升身體的柔韌度與靈活度,在練習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雙腿交換,并調整動作方向,確保腿部、軀干的肌肉群協(xié)調發(fā)展,合理分配肢體的平衡能力;對下肢進行針對性訓練,在傳統(tǒng)訓練指導中,教師通常采用單調、重復的訓練方式加大學生下肢運動負荷,以增強力量,但由于教學方法缺乏吸引力,學生在訓練中敷衍應付,難以達到預期的力量訓練目標,針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把桿訓練,調整下肢動作技巧,豐富訓練內容,在保證腿部肌肉形態(tài)美觀的基礎上,提升小腿、大腿肌肉力量;注重對腰腹力量的訓練,優(yōu)美的藝術體操動作離不開腰腹的支撐,因此,在把桿練習中,教師應利用特定動作對肱四頭肌、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腹直肌等靜力控制能力進行訓練,以提升動作的支撐力,提高藝術體操的靈活性。第二,不穩(wěn)定支撐面器械練習,把桿訓練讓學生在穩(wěn)定器械的支撐下找到平衡感,而不穩(wěn)定支撐面器械練習則打破學生對把桿的依賴,用自身肌肉群找到身體重心,控制身體平衡。在訓練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合理控制中心,如重心越低身體越穩(wěn),因此,在設計體操動作時,應注重動作幅度與肢體高度,確保重心向下,保持身體平衡。此外,教師還應從滑雪、跳高等運動中尋找不穩(wěn)定支撐面器械練習方法,指導學生在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中尋找支撐面,提高肢體核心區(qū)控制能力,提高身體平衡能力。第三,注重懸吊訓練, 懸吊是在動態(tài)環(huán)境中尋找肢體平衡,在懸吊中,學生的肢體處于懸空狀態(tài),只能利用核心區(qū)域力量維持身體平衡,因此,在訓練中能夠實現(xiàn)對脊椎、周圍的軟組織及周圍的肌肉的力量訓練,提高肌肉平衡能力。
藝術體操的運動強度較大,在運動中如果耐力不足,出現(xiàn)過度疲憊等情況,必然會影響身體的支撐力,出現(xiàn)動作不準確,造成肢體失衡的問題。在高校藝術體操教學中,教師應合理設計運動指導方案,逐漸提升學生的肌肉耐力。在訓練中,教師可以利用基礎動作進行有氧訓練,例如技術訓練開始前,教師可以利用慢跑方式,合理控制學生的肌肉運動幅度,將心率在控制在120-140次/分,時間控制在30-45分鐘,實現(xiàn)有氧供應,提升肌肉耐力;采用間歇運動,實現(xiàn)有氧訓練,例如將藝術體操的技術動作訓練與短跑相結合,并合理控制距離與時間,控制學生運動中心臟每搏輸出量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身體的有氧代謝能力;將有氧訓練與無氧訓練相結合,引導學生在運動中適當間歇,并控制藝術體操動作訓練頻率,實現(xiàn)有氧與無氧的有效轉化。這樣的肢體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肌肉的耐久力,既增加了學生的運動量,也提升了學生對藝術體操技巧的掌握,保證在藝術體操高強度中保持肢體平衡,提高肢體藝術的表現(xiàn)效果。
在高校藝術體操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本體感應器對周圍環(huán)境以及肢體動作的感應能力,對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tǒng)等進行訓練,確保感官刺激能夠及時反饋到大腦中樞,實現(xiàn)對肌肉、肌腱、關節(jié)的合理控制,在連續(xù)性動作中維持身體平衡。例如肌梭能夠感知肌肉的伸展與收縮,在運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固定的技術動作,對肌肉群進行反復刺激,形成記憶,提升肌梭對肌肉動作的感知能力,并在做出某一技術動作時,形成下意識反應,進而提升肌肉對動作的支撐能力;前庭系統(tǒng)對移動中的身體平衡十分敏感,一旦肢體動作強度超過肌肉、關節(jié)承受力,前庭就會發(fā)出警告,指揮肢體動作進行防御,以維持身體平衡,基于此,在訓練中,教師應注重對前庭反應速度的訓練,提升對肢體動作的控制能力,確保學生在變化體位的過程中,能夠準確感知動作與空間的協(xié)調,提高身體平衡能力;在本體感官器的訓練中,教師還應配合相應的器械,將感官刺激與肢體動作的控制相結合,讓學生在藝術體操動作的協(xié)調中實達到平衡。
在高校藝術體操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通過力量、耐力、感官等方面訓練提升學生的技術動作水平,還應注重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訓練,改善學生在日常訓練中的心理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競賽中保持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提升其肢體動作的平衡能力。在心理素質訓練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心理干預,例如在藝術體操日常訓練中,教師可以采用模擬訓練法,為學生模擬比賽環(huán)境,引導學生從感官上進入競賽氛圍,在肢體形成緊張感,并依次進行訓練輔導,在調整中提升學生心理控制能力;第二,情感培養(yǎng),教師應在日常訓練中增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表現(xiàn)制定差異化的情感溝通策略,調整學生心理波動,提升學生利用心理因素控制肢體動作的能力;第三,意志培養(yǎng),在技術技能訓練中,磨煉學生意志品質,引導學生形成敢于挑戰(zhàn)、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質;第四,氣質培養(yǎng),結合學生的氣質類型進行氣質訓練,引導其自覺克服氣質缺陷,提高賽前心理素質。
在高校藝術體操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分析平衡能力對學生藝術體操表現(xiàn)力的影響,并探究生理因素、運動素養(yǎng)、心理因素在學生平衡能力塑造中的作用,進而設計綜合性訓練方案,提升學生的肌肉力量,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耐力,提升學生感官對空間的捕捉與衡量能力,改善心理素質,確保學生在藝術體操表現(xiàn)中維持平衡,進而提高藝術表現(xiàn)力,實現(xiàn)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
[1]王莎莎.高校藝術體操有效教學的方法及策略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5):175.
[2]周茜.關于高校藝術體操教學方法及其應用的思考[J].運動,2016(9):106-107.
[3]張洋,李貴森.高校藝術體操教學中提高學生平衡能力的研究[J].林區(qū)教學,2015(1):87-88.
Analysis of ImprovingStudents' Balance Ability in the CollegeArtistic Gymnastics Teaching
DONG Jie
(Mingde Colleg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124, Shaanxi, China)
陜西省體育局2018年常規(guī)體育課題《陜西傳統(tǒng)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構建研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編號:2018145)。
董婕(1980—),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