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國慶70周年閱兵,英姿颯爽的女兵們身著各自軍種、不同顏色的軍裝,以掛槍正步的姿態(tài)走過天安門,接受檢閱
正步是軍隊隊列的禮儀步伐,主要用于接受檢閱的分列式、閱兵式中迎送軍旗、隊列前徒步覲見首長等。也常見外事禮賓、升旗儀仗、軍樂表演場合中使用。
由于走正步時腳是向前方踢出,俗稱踢正步、甩正步、拔正步等。
《隊列條令》中明確指出,全體軍人必須加強隊列訓練,培養(yǎng)良好的軍姿,嚴整的軍容,過硬的作風,嚴格的紀律性和協(xié)調一致的動作,促進軍隊正規(guī)化建設,鞏固和提高戰(zhàn)斗力。
軍隊為什么要練習走正步?簡單說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走正步不僅僅只是一種禮儀,軍隊中強調的是軍人的形象以及整齊劃一。走正步正是體現(xiàn)軍隊威儀和土氣的一種形式,因此受到重視。
二是練習走正步是世界上公認提高士兵紀律觀念的最簡單高效的方法,所以說練習走正步并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培養(yǎng)軍人的服從意識和組織紀律觀念。
三是正步是軍人隊列中最嚴格最艱苦的訓練,通過正步訓練,有助于磨練意志,培養(yǎng)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正步訓練
通常認為,正步最初是普魯士軍隊在19世紀初期閱兵中使用的。以后在許多國家軍隊中被仿效,但具體姿態(tài)有所不同,大體上分德式、英式、蘇式等類型。恩格斯1857年在《軍隊》一文中分析普奧戰(zhàn)爭勝敗的原因時指出“普魯士的軍隊之所以能戰(zhàn)勝奧地利的軍隊,其主要原因是:普魯士軍隊的隊形整齊,步伐矯健,攻擊勇猛,集合迅速”。后來,恩格斯于1861年專門撰寫了《論隊形教練》一文,闡述了隊列教練對奪取戰(zhàn)斗勝利的作用和意義。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步兵暫行操法》
《步兵暫行操法》中關于正步的規(guī)定
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關于印發(fā)《民國二十四年步兵操典第一部摘要》的命令
黃埔軍校學生在進行持槍訓練
開國大典閱兵式海軍方隊
中國軍隊走正步,最早可以追遡至袁世凱的小站練兵。清未新軍編練采用德國操法,連閱兵歌曲都是引自德國,曲子是著名的普魯士軍歌《德皇威廉練兵曲》,歌名則改為《大帥練兵曲》。制式教練為“軍紀操”,即軍姿、隊列訓練。當時新軍單兵課目中就已經出現(xiàn)了“慢步”與“正步”等步法。練兵處專門制定了《訓練操法詳晰圖說》(光緒二十五年[1899])、《步兵暫行操法》(光緒三十二年[1906])、《新定步兵操法》(宣統(tǒng)二年[1910])等新軍訓練條令,規(guī)范隊列動作。如《步兵暫行操法》關于步法就分為“正步”“便步”“快步”“跑步”等。
以后,民國時期北洋政府軍隊和國民革命軍也基本上采用德式操典,沿用了類似德國正步的步法。
民國初年一些軍事學校(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聘請日本教官,教材、訓練也參照日本軍事教育。但日本明治維新后陸軍先學法國后學德國(普魯士),受德國影響最大,“學步自德國普魯士軍人”,因此步法以德式為主。1935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步兵操典》套書,主編張卓為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生,后任中央步校教育長。這部步兵操典沿習自日本明治維新后的新陸軍。而在抗戰(zhàn)后期,國民黨軍一些美械部隊開始采用美式操典訓練部隊。
開國大典閱兵分列式進行時,受閱部隊邁著整齊的步伐通過天安門,接受新中國領導人的檢閱。不知您注意到沒有:當時徒步方隊的步法與現(xiàn)在的不一樣,看起來不是正步。這從視頻上可以清楚地看出。
開國大典上,當時解放軍各軍兵種并沒有統(tǒng)一的隊列行進標準,很大一個原因是近代中國引進的軍事訓練操典來自不同的國家——中國海軍歷史上受英國影響較深,因此海軍方隊走的是類似英軍的高擺臂大齊步:而陸軍沿襲的則是國民黨陸軍的小幅正步,這正是受德軍隊列訓練影響的結果。我軍“八一”南昌起義部隊是來自國民革命軍,以后的不同時期也有大量的起義部隊加入人民軍隊陣營,因此隊列訓練也主要是沿用了舊軍隊的操法。1943年,八路軍為進行正規(guī)統(tǒng)一的軍事訓練,曾摘印國民黨軍隊的《步兵操典》,分冊出版,定名《民國二十四年步兵操典摘要》,內容包含從單兵到班、排、連、營、團的戰(zhàn)術與操典,基本形成一個系列。
那時的正步姿勢為右肩扛槍或雙手持槍,左手擺臂約45度但不彎曲,踢腿高度較低,使得開國大典上的正步看上去和齊步幾乎沒有區(qū)別。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軍開始正規(guī)化建設,并全面學習蘇軍。因此很多人認為我軍的正步是師自蘇聯(lián)的模式,但情況并非如此。當時中央軍委研究認為,蘇式正步不完全適合中國軍人,最后決定放棄蘇式正步,采用劉伯承親手制定的步兵操典。這套步兵操典正是以德式正步為模板,并借鑒蘇軍的經驗,加以改動,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擺動,將步幅調整適合中國人的體型。
開國大典受檢閱的步兵方隊通過天安門
1950年國慶一周年閱兵,受閱方隊通過天安門時的步法
隊列條令中的正步動作圖解
隊列條令中規(guī)定的正步兩腳間距離和腳的高度
1950年國慶一周年閱兵,受閱方隊通過天安門時的步法
1950年,根據(jù)中央提出的軍隊要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制度、統(tǒng)一編制、統(tǒng)一紀律的要求,時任總參軍訓部部長的蕭克組織有關人員著手編寫紀律、內務、隊列三大條令。三大條令的頒發(fā)執(zhí)行,為我軍正規(guī)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不過,1950年建國一周年國慶閱兵時,閱兵部隊的動作仍然同開國大典時一樣。
1951年頒發(fā)了第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草案)》,從1951年國慶閱兵開始,正步的基本動作才開始使用。以后我軍在閱兵式上,都采用正步。中國正步汲取了德式、蘇聯(lián)正步的經驗并加以改動,使它更適合于中國人體型,同時更顯威嚴。我軍現(xiàn)行隊列條令關于正步的動作規(guī)定
我軍正步動作自1950年定型以后,近70年來變化不大。2018年4月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草案)規(guī)定:
口令:正步——走。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厘米,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于食指第二節(jié);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于春秋常服或者冬常服最下方衣扣約15厘米處(著夏常服、水兵服時,高于內腰帶扣中央約15厘米處;著作訓服時,高于外腰帶扣中央約10厘米處),離身體約10厘米;向后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編輯,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