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萍
摘 要:在當今社會家庭中,精神暴力已經(jīng)成為一個普遍受人們關注的社會性問題,其在嚴重危害婚姻雙方及其子女的同時,也對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產(chǎn)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本文對家庭精神暴力的概念進行說明,對家庭精神暴力的具體表現(xiàn)和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防治家庭精神暴力的措施。謹以此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些許思考。
關鍵詞: 家庭;精神暴力;對策
家庭“精神暴力”又稱“冷暴力”,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就是:不打你不罵你,就用感情折磨你。家庭精神暴力是對受傷害一方人身權中人格尊嚴、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權利的粗暴侵犯與踐踏,也是對其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嚴重損害和摧殘。這種方式產(chǎn)生的巨大心理壓力會使對方接近崩潰,同時伴隨而來的是婚姻的隔閡與不信任,最終導致婚姻的結(jié)束。許多婦女(或男士)“痛在心里”,有苦說不出。人們把這種來自精神上的家庭暴力稱為“冷面殺手”。
中國法學會的一項研究結(jié)果證實了精神暴力在我國的普遍性。這項調(diào)查表明,與拳腳相加的身體暴力相比,長期不與妻子(或丈夫)說話、辱罵妻子(或丈夫)等精神暴力更加普遍。精神暴力不僅給受暴者帶來無以言狀的折磨與痛苦,其社會危害也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我們在談論法制、平等、人權時,也應對這種暴力給予高度重視,遏制其發(fā)展,防止其危害。
一、婚姻家庭中精神暴力的具體表現(xiàn)
有不少被調(diào)查者認為,限制妻子與朋友交往、長期不與妻子說話、恥笑妻子的缺陷弱點等精神層面的暴力并不算是家庭暴力。而只有毆打、傷害致死、虐待等身體暴力和性暴力才是家庭暴力。其實這都是對精神暴力理解的誤區(qū)。事實上,精神暴力的具體體現(xiàn)為:
一是一方對另一方經(jīng)常性的威脅、恫嚇、辱罵造成對方精神疾患的。
二是以傷害相威脅,以損害家具、傷害動物、打罵孩子相恫嚇造成對方精神恐懼、安全受到威脅的。
三是為達到精神控制的目的對配偶經(jīng)常性的當眾或私下惡意貶低、羞辱、挖苦、奚落、嘲笑、謾罵致對方不堪忍受的。
四是經(jīng)常刁難、干涉、猜疑、阻止限制對方行動自由,影響對方正當工作生活的。
二、精神暴力產(chǎn)生的原因
(一)婚前缺乏相互了解
現(xiàn)在許多年輕的夫妻,在選擇結(jié)婚對象的時候過多的考慮物質(zhì)條件基礎,沒有考慮到兩個人的性格、人品等各方面的條件。由于婚前缺乏相互的了解,婚后發(fā)現(xiàn)性格不合適,難以溝通,相互適應不了。于是,丈夫或妻子在許多時候從心里上認定對方不能溝通,從而采取避免與對方談話,交流,或者拒絕與對方發(fā)生性行為的方式表達內(nèi)心的不滿。這種拒絕與他人交流的行為,會造成對方當事人精神壓力增大,內(nèi)心極其痛苦。
(二)傳統(tǒng)封建思想影響
我國歷來就存在著“重男輕女”、“男尊女卑”、 “男強女弱”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男權主義思想。特別是在一些農(nóng)村或者經(jīng)濟較為落后的偏遠山區(qū),這種風氣更為盛行。雖然新中國早已規(guī)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則,但封建社會“夫為妻綱”的古訓在一些人中根深蒂固。許多丈夫認為妻子是自己的附屬品,所以不管如何對她,她都應欣然接受,許多婆婆對兒媳婦不滿,于是煽動全家對兒媳婦冷言冷語?;蛘咭驗槠拮記]有生男孩,所以心存怨恨,不跟她說話,以表達心中的不滿。許多家庭精神暴力的受害者認為家丑不可外揚、不告不訴,有人認為夫妻間打罵、冷戰(zhàn)是家庭內(nèi)部事,別人管不著,這些思想都助長了家庭精神暴力的發(fā)生。
(三)文化程度提高,導致家庭暴力形式發(fā)生轉(zhuǎn)變
隨著教育水平和人的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用武力解決家庭矛盾被人們認為沒素質(zhì),所以不會輕易采取毆打、謾罵等方式發(fā)泄心中的不滿情緒。知識分子往往自尊心很強,好面子,不愿意向?qū)Ψ健罢J輸”,也不善于宣泄和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對感情的要求卻比一般人高,且細膩,所以就會出現(xiàn)相互折磨的情況,這就直接構成了家庭“精神暴力”的前提。近幾年來,家庭精神暴力逐步呈現(xiàn)“高智商”的趨勢——向高學歷、白領家庭發(fā)展。盡管家庭精神暴力并不會造成直接的肉體傷害,沒有傷痕,不見鮮血,但其實是一種殘酷的精神虐待。受精神虐待的一方一般會表現(xiàn)出焦慮、抑郁、精神分裂、與社會隔離,失去自尊自信,甚至產(chǎn)生以暴制暴的攻擊性行為,可能傷害自己的伴侶,如果家里有孩子還有可能傷及孩子。身體上還會表現(xiàn)出疲累頭痛等生理癥狀。而家庭精神暴力也是成為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她們因為長期受到肉體的摧殘和精神上的折磨(例如侮辱、故意找第三者刺激對方、冷言冷語),得不到宣泄和緩沖而做出了過激行為,心理一旦發(fā)生扭曲,其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四)婚外情等畸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婚外情成為了婚姻亮紅燈的主要殺手。因婚外情發(fā)生的“精神暴力”,其目的也各有不同,有的是為達到離婚目的而故意冷處理。有的并非想離婚,只是厭倦了當前的生活,對當前生活持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夫妻有一方有了婚外情之后,逃避家庭責任,在經(jīng)濟上對家庭不管不顧,對家里的人也漠不關心,長期不回家;或者也各種方式挑剔對方,冷言冷語,希望借此讓對方提出離婚申請。在這過程中,受害方的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享受愛的權利被完全忽略、踐踏,僅成為家庭的撫養(yǎng)孩子、照顧老人的家庭保姆和養(yǎng)家糊口的支撐工具。
三、應對婚姻家庭中精神暴力的對策
(一) 構建社會防控體系
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形式加強國民的教育,為消除家庭暴力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氛圍。制止、減少直至消滅家庭暴力。
1、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宣講有關知識。
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門聯(lián)合相關社會團體,并邀請婚姻家庭方面的專家,定期到社區(qū)村部開展家庭精神暴力知識的解說,分發(fā)家庭精神暴力的宣傳冊子,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家庭精神暴力,增強人們的防范心理,并讓更多的人打破陳舊的“家丑不可外揚”的傳統(tǒng)心理,勇敢面對家庭精神暴力,積極向相關單位尋求幫助。
2、成立婚姻咨詢委員會及熱線電話。
在有條件的社區(qū)或村部設立婚姻問題輔導中心及反對家庭精神暴力的咨詢熱線,幫助受家庭精神暴力危害的人進行心理疏導,為其擺脫家庭精神暴力營造幸福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建言獻策,并就居民提出的各種法律問題和維權問題進行現(xiàn)場或電話解答。讓家庭精神暴力問題在造成嚴重后果之前及早得到解決,維護家庭和諧。這也是政府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應自覺承擔的責任。
(二)提高婦女的社會整體地位
北京市婦聯(lián)所做的調(diào)查表明,婚外兩性關系的發(fā)生是導致家庭精神傷害或者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婦女面對精神暴力侵害時選擇極力容忍的態(tài)度,極端情況下甚至容許第三者登堂入室,反客為主。許多人尤其是女性之所以甘愿忍受形形色色的家庭精神暴力,往往是出于現(xiàn)實的考慮,因為他們在經(jīng)濟上難以獨立,需要依靠對方的收入保障生活。還有一些女性把生活重心放在養(yǎng)育子女方面,為了使子女的教育得到足夠經(jīng)濟保障,而不得不與丈夫妥協(xié)。面對婦女這種無奈的處境,提高婦女的經(jīng)濟地位,也是使婦女遠離精神暴力的途徑之一。因此,努力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經(jīng)濟地位,消滅依賴性,是遠離家庭精神暴力的途徑之一。尤其是要樹立健康的婚姻觀,不能一味“向錢看”,追求所謂的富足生活,否則,吃虧的只能是自己。另外要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質(zhì)。在現(xiàn)代社會,教育越來越成為人們參與社會生活,擔任社會公職,從事社會勞動的必要條件。文化素質(zhì)偏低,不僅限制了婦女在市場經(jīng)濟競爭中的能力和擔任社會公職的廣泛性,也使她們往往不敢也不愿同男性競爭,在家庭中也往往處在被支配地位。因此,一定要鼓勵女性通過各種渠道,提高文化素質(zhì),掌握生產(chǎn)技能。
(三)從政策法律的實施層面增強對受害人的保護
1、立法是關鍵。
應當盡快頒布司法解釋或修改相關法律,將家庭精神暴力行為納入法律調(diào)整的范圍,明確界定“精神暴力”為禁止行為。應盡快制定防止家庭“精神暴力”的法律、法規(guī)的具體細則,在法律、法規(guī)中明確司法機關具有禁止家庭“精神暴力”的司法干預義務。為其提供便利的強力支持。如離婚案件中認定存在精神暴力的,應依法判決離婚,并在財產(chǎn)分割、子女撫養(yǎng)方面保護受害人利益,對加害人少分或不分財產(chǎn),子女由受害人撫養(yǎng)等。又如庇護機構不宜以戶籍地來決定受害人是否有權入住,庇護機構的設立和運轉(zhuǎn)應具有一定的隱秘性、分散性,不宜以剪彩掛牌方式營運,以防加害人找上門來。再如為了確保告誡書、保護令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待完善其法律后果制度。建議對違反告誡書的治安處罰應加重,對違反保護令的行為可考慮入刑。
2、進一步完善對情況緊急或情節(jié)惡劣的精神暴力的司法應對。
應對措施既要體現(xiàn)對加害行為的不容忍,又要能夠矯正加害人的心理和行為,使其不再施暴。特別是建議對情節(jié)惡劣的精神暴力如當庭威脅或以殺人相威脅或已對受害人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的,予以犯罪化并進行嚴懲。良法的本質(zhì)是善良而節(jié)制的暴力,如果法律面對嚴重的精神侵害行為容忍妥協(xié),對沒有自由和安全的婚姻家庭茍且保全,會損害法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會危害社會穩(wěn)定。
3、建議家庭精神暴力訴訟實行舉證倒置制度。
家庭精神暴力通常發(fā)生在家庭內(nèi)部,受害人往往很難提出充足的證據(jù),要求原告人負舉證責任將使受害人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但舉證責任倒置又沒有足夠的法律依據(jù)。這勢必造成處理相關問題的困難以及司法審判的尷尬。采取舉證責任倒置,在原告舉證不力時要求被告對自己沒有實施家庭精神暴力的主張負舉證責任,這樣可以使訴訟當事人合理的分擔訴訟成本,提高受害人保護的比率和程度。
(四)防微杜漸從說“不”開始
由于受封建文化的長期影響,不注重生活質(zhì)量,婚姻基礎也不牢固,很多女性習慣了忍氣吞聲,在遭遇家庭精神暴力的情況下不敢反抗,結(jié)果縱容了暴力行為的實施者,以至于暴力行為愈演愈烈,終于弄到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的地步。其實,一旦意識到家庭精神暴力的苗頭,就應該及時沉著冷靜分析,可以和親密朋友交流或者向?qū)I(yè)人士咨詢,分析出此次家庭精神暴力發(fā)生的原因,并通過合適的手段予以糾正。在西方,夫妻一般會接受“婚姻治療輔導中心”的咨詢。在我國,類似的機構很少。即使不去接受心理治療,雙方也應敞開心扉,加強溝通和交流,解開心結(jié),讓“精神暴力”不再害人害己。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橐龈星榈膯栴}需要得到正視然后兩人合力去解決。如果兩個人還想繼續(xù)將婚姻進行下去,那么應該好好把問題展開討論。將矛盾扼殺在搖籃之中,如此才能避免更大悲劇的發(fā)生。另外“被施暴者”要破除“委曲求全”的陳腐觀念,一旦認定與對方和好無望,實在無法再維持下去的話,就要勇敢作出決定。與其維持一個沒有親情、沒有愛的家庭空殼,倒不如把自己解放出來,重新尋找自己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包雯 張亞軍 翟海峰 王韜《家庭暴力引發(fā)犯罪刑法適用問題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第76頁。
[2]馬小真 冷暴力: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期刊論文]-觀察與思考2005(21)6.
[3] 郭? 磊 淺談家庭冷暴力的特征、危害與防治對策[期刊論文]-活力2009(22)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委黨校,山東 聊城 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