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雯雯
摘要:西域是樂舞的發(fā)展之地,在唐朝時期逐漸進入中原,我們所熟悉的作品主要有《胡旋舞》以及《胡騰舞》,廣袤的西域賦予了樂舞張揚的特點。與中原地區(qū)所倡導的“中庸”之道不同,西域樂舞極具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探究西域樂舞的特點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這項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隨著國內文化產(chǎn)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西域樂舞已經(jīng)成為了各民族文化間溝通交流的先驅,其別具一格的表演形式為廣大中原地區(qū)的觀眾帶來了新的感覺體驗。
關鍵詞:“中庸”之道? ?西域樂舞? ?張揚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9-0083-02
西域樂舞歷史非常悠久、極具神秘感,探究西域樂舞首先需要明確其誕生的地理位置。地理方面的交叉與融合為西域樂舞賦予了新的特質,更進一步促進了不同內涵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
一、西域樂舞與中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分析
縱觀歷史,聚居于西域地區(qū)的各民族一直以來都以“能歌善舞”聞名于世,樂舞便誕生發(fā)展于西域。
(一)西域樂舞傳入中原
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以來,西域與中原的文化在絲綢之路上進行著頻繁的交流。能歌善舞的西域人民來到了中原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的人們通商或者從政,當然也有必不可少的樂舞活動。隨著這種生活習慣和樂舞活動的流播,西域樂舞在中原傳播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這一史實可以從四川漢墓出土的駱駝載樂俑畫像磚得到證實。在這件音樂文物中,駱駝背上立一建鼓,夸張的華蓋紋飾下,二人分跪在駱駝背上雙臂高舉,長袖飛揚正擊鼓而舞,駱駝載樂的游行表演形式本出自西域,在遠離西域的四川發(fā)現(xiàn)這一文物證明西域樂舞不僅在中原流傳,且為西南人民所熟知并已巧妙地將中原的建鼓舞與西域的駱駝載樂俑的表演形式相結合。駱駝載樂俑畫像的磚出土證明了西域駱駝載樂的游行表演形式在中原的傳播,說明這一表演形式是由胡人帶入中原,而駱駝載樂俑的表演形式與中原的建鼓舞的表演形式相結合,正是西域樂舞與中原樂舞融合的產(chǎn)物,是一種新的具有文化兼容性質的樂舞表演形式。
從這樣一個例子就能看出,自絲綢之路開通以來,中原地區(qū)與西域地區(qū)進行著頻繁的交流和貿(mào)易往來,中原的文化深深影響著西域的樂舞文化進而進一步影響著中原樂舞文化的發(fā)展。
(二)西域樂舞在中原的發(fā)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樂舞便已經(jīng)作為一種外交手段被應用到了西域與中原地區(qū)的文化交流之中,因此樂舞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張騫出使西域將《摩訶·兜勒》順利帶回,西域各民族的樂曲也在之后的一段時期內逐漸進入了中原。而笛、蕭、琵琶等樂器的順利進入更為西域樂舞與中華文化的融合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中原王朝為出發(fā)點分析,開明的民族政策、廣闊的胸懷以及帝王對于禮樂歌舞的重視為樂舞的興盛與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隋唐時期,歷屆統(tǒng)治者都將歌舞、禮樂視作了宮廷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于是樂舞的創(chuàng)作者及表演者便適時的抓住了機遇,通過一系列的改良和優(yōu)化將樂舞帶進了宮廷之中。此時的樂舞在占據(jù)宮廷的同時也正在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為值得關注的一個歷史時期,不僅經(jīng)濟繁榮,而且文化、娛樂產(chǎn)業(yè)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尤其西域諸國的歸附更為中原地區(qū)經(jīng)濟的轉型發(fā)展注入了新動力,經(jīng)濟以及文化層面的交流正在逐步展開。上述背景為西域樂舞與中原文化的進一步融合提供了廣闊的土壤,加之中原王朝在政策上的寬松以及文化上的寬容,西域樂舞在中原地區(qū)的發(fā)展進入了新的高潮。這一時期,唐玄宗對于西域樂舞的推廣普及是西域樂舞發(fā)展中最為值得關注的轉折點,那時的李隆基已經(jīng)能夠自己譜曲并指出樂師演奏時出現(xiàn)的錯誤。綜上,西域樂舞的發(fā)展是伴隨著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而逐步深入的,它帶給我們的是不同于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理念。
二、樂舞尋蹤
(一)西域樂舞的東漸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后西晉王朝建立。但是西晉王朝在歷史上存在時間很短,很快便被東晉王朝取而代之。在之后的很長時間內,中原長期處于戰(zhàn)亂之中,這段紛亂的時期一直到北魏建立才結束。在這期間,西域樂舞大規(guī)模傳入北方中原地帶,是西域樂舞對于中原的第一次“東漸”,其中主要的西域樂舞有龜茲樂和天竺樂。根據(jù)有關的歷史文獻記載,天竺樂傳入中原是在前涼張重華占據(jù)涼州時期,天竺樂主要通過西域向其進貢的方式傳入中原。由此可見,西域樂曲第一次東進的地點是涼州,是通過進貢的方式傳入的。舞蹈史學家彭松認為,天竺樂的傳入可能與該時期佛教傳入中原有關,而舞曲《天曲》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目的可能就是傳播佛法。綜上所述,西域樂舞在特定的時間背景下傳入中原,在樂曲、樂舞、服飾等方面對中原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后在不斷的交流與融合中,西域樂舞逐漸融合中原音樂、舞蹈、服飾等特點,形成了符合中原地區(qū)普遍審美的一種的新的藝術風格。
(二)西域樂舞在唐代的發(fā)展
薛天緯教授曾說道:“我待天山明月來?!币徽Z道出了他對于西域這片熱土的熱愛。“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笔翘拼娙死畎椎摹蛾P山月》,描述的是古時西北邊疆玉門關一帶景象,“天山”,西漢時匈奴稱其為“祁連”。漢朝疏通了西域通道,西域成了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天下歸一統(tǒng),明月出天山。西域樂舞,唐詩尋蹤。唐代文學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其包容性,一體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成為唐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宮廷樂舞、佛教樂舞或者是民間樂舞,都一定程度含有西域樂舞內容。說到唐代詩詞或者樂舞,不能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李白,自身的獨特經(jīng)歷也增加了他對西域樂舞的了解,獨特的生平經(jīng)歷在很大程度上造就李白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點,有利于他主動去接受西域文化的各種元素。其中詩歌同樂舞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關系,在唐代,樂舞以及詩歌都非常盛行,詩人的作品同樂舞之間更是得到緊密聯(lián)系。
三、不同于“中庸”之道的張揚
中原的傳統(tǒng)樂舞受儒家美學的影響,強調音律平和,并且追求中庸之美,但是西域樂舞有著顯著的區(qū)別。西域樂舞強調激情、奔放以及癡狂,同中原的傳統(tǒng)美學追求有著鮮明的對比,在唐代適應漢民族的審美追求之后流行程度日益廣泛。首先是西域樂舞有著飛躍流動的特點,西域樂舞最為主要的律動特點,是借助于通過舞姿之間的組合、交替以及變化,來體現(xiàn)樂舞的精神以及內容。西域龜茲樂舞對唐朝樂舞的影響最為明顯,格外強調跳躍以及旋轉,時而奔放粗獷,時而含情嬌媚,因此在律動展示方面有著萬種風情,其中旋轉以及騰躍環(huán)節(jié)最為典型的就是《胡旋舞》以及《胡騰舞》。
西域樂舞傳到中原以后,興起了唐代詩人對于樂舞詩的寫作。樂舞詩用其特有的意象表達了唐代西域樂舞熱情的舞步、具有胡地氣息的旋律和西域樂舞中特有的節(jié)奏。西域樂舞通用的樂器是鼓,舞者在舞動時踏節(jié)而動、隨歌而行,因此詩中除了用辭藻描繪西域樂舞的熱情奔放、恣意灑脫之外,還用詩詞中特有的抑揚頓挫、斷句等模仿樂舞獨特的節(jié)奏特點。西域舞蹈中很多舞蹈動作都是高速的旋轉,手臂和手部的動作比較多,在伴奏樂器鼓的襯托下快速地舞動身體并具有韻律地扭動。因此在詩詞的創(chuàng)作中,就需要合理安排句子的句讀和頓挫,做到對伴奏鼓的節(jié)奏特點的模仿。然后在詩詞的聲韻上,需要利用聲韻婉轉曲折的感覺模仿舞者在舞動時美妙的身姿。同時,詩人在進行詩詞的創(chuàng)作時,也多利用文字營造西域舞在舞動時的美妙意境。
綜上所述,從古至今詩詞、樂舞就是不分家的,要想更深一步的了解西域樂舞,探尋樂舞蹤跡,應當從古代唐詩中著手,從唐詩中找回絲綢之路上的樂聲舞影。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是新時期擺在所有藝術從業(yè)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們需要回顧歷史、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進而為樂舞這類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優(yōu)化、轉型發(fā)展注入新動力。
參考文獻:
[1]胡舒.敦煌壁畫樂舞文化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8年.
[2]楊璐.從宮廷樂舞看隋唐與高句麗、百濟的文化交融[D].延吉:延邊大學,2018年.
[3]董定一.淺議漢唐西域樂舞賦的創(chuàng)作原因與賦體特征[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70-74.
[4]項陽.進入中土太常禮制儀式為用的西域樂舞[J].音樂研究,2017,(03):5-13+87.
[5]唐浩,唐麗青.敦煌樂舞壁畫的展覽解讀及多媒體創(chuàng)作——以榆林窟第25窟觀無量壽經(jīng)變?yōu)槔齕J].上海工藝美術,2018,(03):65-67.
[6]姚怡暾.敦煌壁畫祭祀樂舞圖樣態(tài)分析[J].黃河之聲,2017,(22):162-163.
[7]李婷婷,付亞君.敦煌壁畫伎樂人舞蹈研究[J].大眾文藝,2017,(14):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