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
摘要:本文立足于傳播學的研究視角,通過對甘肅天水社火舞蹈的傳播價值與傳播途徑進行詳細的分析審視,試圖就甘肅天水社火舞蹈傳播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進行初步探索。為我國當?shù)孛耖g舞蹈的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jù)與系統(tǒng)性的實踐指導。
關鍵詞:傳播學? ?甘肅天水? ?社火舞蹈? ?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9-0027-02
一、相關背景概述
(一)傳播學的概念與內容
傳播是指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tǒng)之間,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徑所進行的、有目的的信息傳遞活動。關于傳播的定義較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約126種,但不管是從什么視角切入,其都具有“與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識”的含義。19世紀中葉起源于美國的傳播學,后又蔓延至西歐、日本、英國等國,現(xiàn)在許多國家得到了廣泛的重視與發(fā)展。傳播學已成為世界上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是研究人類的傳播行為、過程、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經(jīng)過多年來不斷地探索現(xiàn)已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傳播理論,可運用不同的模式來解釋傳播的本質、機制、過程、效果,乃至于預測未來傳播的形勢和結構等。另外,傳播學與眾多人文學科都有交集,如政治學、經(jīng)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但無論研究范圍多么廣泛,其重點關注的還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借傳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關系,還是著眼于研究人與人、團體、組織、社會的關系:人是如何被影響、如何報告與接受消息、如何娛樂與受教的……。一般而言,可將其研究劃分為大眾傳播、內向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等,其中又以大眾傳播為主。因此,可將傳播學的研究內容概括為:“第一,關于人類傳播活動的發(fā)生發(fā)展;第二,大眾傳播機構的性質、作用和內部的各種關系,大眾傳播制度、以及國家政權對大眾傳播事業(yè)的控制;第三,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傳播過程和效果等。”[1]
(二)甘肅天水社火舞蹈的播布地域和內容
關于天水的名稱來源,有個“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位于甘肅省的東南部。該地域歷史悠久,曾名上邽、成紀、秦州。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可追溯至伏羲女媧的誕生、華夏文明乃至秦人、秦早期文化的發(fā)祥地。素有“羲皇故里”之稱,且現(xiàn)每年舉辦甘肅省“公祭伏羲大典”。境內有享譽全球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漢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在天水。甘肅天水社火舞蹈的播布地域為天水市及其下轄的兩區(qū)五縣:秦安縣、秦城區(qū)、武山縣、北道區(q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甘谷縣。播布內容是流傳于該地域的社火舞蹈主要包括夾板舞、蠟花舞、舞獅、舞龍、秧歌、打花棍、陳姑趕船、戲鱉、跑旱船、大頭和尚戲柳翠、羊皮鼓、走馬燈等。本文將還在流傳的天水社火舞蹈作為具體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獲取客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運用傳播學的理論與方法,探究甘肅天水社火舞蹈的傳播價值意義、傳播方式,從當?shù)厣鐣幕瘹v史、受眾心理、審美意識等方面對其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
二、甘肅天水社火舞蹈的傳播價值
傳播要素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信源、信息、信宿、媒介手段、反饋情況等核心要素與心理傾向、時間空間、文化環(huán)境因素和信息質量等隱含要素。就舞蹈傳播而言,可包括演出前的信息傳播與演出后的再傳播。首先,如果觀眾不知道確切的演出信息,那么演出者與觀眾同時在場導致傳播發(fā)生的剛性需求則會失去支撐。唯有雙方都在場,傳播才有可能實現(xiàn)。其次,當觀眾和舞蹈者對舞蹈作品能夠產(chǎn)生共鳴、具有相同的理解之時,雙方的情感與思想才能得到進一步的交流。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舞蹈交流這個前提的客觀存在,那么舞蹈的傳播則無法有效的開展,反之,如果沒有舞蹈的傳播,舞蹈交流也會失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延續(xù)性及深度與廣度的拓展性。演出后在報刊、電視、網(wǎng)絡上的舞蹈評論乃至人們之間口口相傳的評價,都可促進或者導致一個舞蹈作品、一個舞團的廣泛傳播代代流傳或慢慢跌落最終逝去。這個舞蹈作品好不好?能不能被人民大眾接納而廣泛傳播?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能很好的說明該作品的社會價值及其存在的意義。誠然,舞蹈傳播對于舞蹈作品的社會價值呈現(xiàn)與接納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是舞蹈作品被創(chuàng)造、被表演、被觀賞、被傳承的出發(fā)點與最終目的。民族的舞蹈文化必須依靠舞蹈傳播保留與發(fā)展。因此,甘肅天水社火舞蹈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保存保留該地域社會歷史文化、繼承發(fā)展該民族舞蹈文化;實現(xiàn)了受眾群體意義構成與情感溝通的分享手段、個人身份屬性標識確認的有效渠道;對于和諧社會的凝聚、發(fā)展具有堅實的保障、對于社會機制的運行有著觀察、守護的作用;更是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效手段。
三、甘肅天水社火舞蹈的傳播途徑
(一)民間儀式:神圣與傳統(tǒng)
民間“社火”活動儀式作為天水社火舞蹈所屬的環(huán)境成分,賦予了天水社火舞蹈得以存活的特定的時空文化因素,為其千百年來的繁盛發(fā)展提供了淳厚的民俗文化土壤。每逢春節(jié)社火,在廟宇、家庭院落及村莊公共場所表演天水社火儀式及傳統(tǒng)舞蹈。最顯著的社會動能與目的就是當?shù)孛癖婒屝扒蟾5淖诮碳漓胄睦碛?,用最質樸的儀式與舞蹈,傳承本族群的審美傾向、思想意識、歷史發(fā)展??梢哉f,天水社火舞蹈傳統(tǒng)的表演機制自然傳承,其神圣的民間社火儀式離不開人民群眾以及天人合一的農(nóng)耕文化思想。
(二)文化展演:世俗與現(xiàn)代
文化藝術展演是由專業(yè)舞蹈工作者對原生形態(tài)的天水社火舞蹈經(jīng)過收集、整理、加工,在民眾中為了自娛或健身或文化藝術傳承,由專業(yè)舞者或部分人民大眾演繹的文化藝術舞蹈作品,可在廣場、舞臺上展演的傳播途徑。從最初農(nóng)村的神圣祭祀儀式舞蹈到縣城的藝術展演舞蹈的微妙變遷,正是天水社火舞蹈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神圣同世俗的癥結之處。另外,文化展演的傳播途徑大多由地方政府牽頭組織舉辦,這其中就會涉及到天水社火舞蹈與政府和權力之間的關系,也能幫助我們理解當?shù)厣鐣纳顚咏Y構與文化變遷,并對理解其傳播途徑也有新的視野和觀點。
(三)影視記錄:多媒體與大眾
與過去在民間祭祀、迎神等特定時空中傳播的天水社火舞蹈相比較而言,現(xiàn)如今將舞蹈動態(tài)錄制在多媒體新技術媒介上,以舞蹈影視紀錄片的方式在人民大眾中廣泛而迅速的傳播。一般而言,舞蹈影視紀錄片大致包含“舞蹈舞臺紀錄片、舞蹈專題片、舞蹈藝術片、舞蹈教學片、地域風情舞蹈片、舞蹈故事片等。”[2]天水社火舞蹈的多種舞蹈影視紀錄片的錄制,也是擴大社會群眾基礎、開展多種多樣的有力普及手段與方式。對于提升大眾傳播的自覺性意識,進一步增加天水社火舞蹈的良性主動傳播,具有深厚的內在動力。
(四)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與未來
加大文化產(chǎn)業(yè)的創(chuàng)新性開發(fā),突出地域性特點,打造地方品牌文化。如旅游與天水社火舞蹈,天水社火舞蹈藝術與村莊、天水社火舞蹈博物館、傳統(tǒng)美術工藝與天水社火舞蹈、雕塑與天水社火舞蹈、壁畫巖畫與天水社火舞蹈等各領域均可大力開發(fā)。打通天水社火舞蹈的相關文化產(chǎn)業(yè)鏈,拓寬其傳播覆蓋面與創(chuàng)新性。
(五)口傳身教:教育與代際相傳
當?shù)赜變簣@、中小學、高校在天水社火舞蹈的文化教育傳播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通過代代相傳的口傳身教,無論是舞蹈美育教育或舞蹈專業(yè)教育,都可為建立有計劃、有目的的天水社火舞蹈傳播體系,力求體現(xiàn)舞蹈的本真與活態(tài)傳承,在秉持傳統(tǒng)不失其本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利用學校教育進一步育新人、興文化,體現(xiàn)其在當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尚仁.新興學科小詞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184.
[2]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