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這是一個很常規(guī),但一言難盡的話題。簡單的評估沒有價值,那些下行過程中盤根錯節(jié)的背景、成因,才是這個話題最該探討的內(nèi)容。好吧,那就有話直說,講講下行與否背后的故事吧。
繞著行路
章女士? 35歲? 教師
【訴說】我父母都是搞體育的,我遺傳了他們的運動基因,從小就愛蹦蹦跳跳,14歲時,身高就達到了1.76米。父母的同事們都說是打籃球的好苗子,于是,我進了省體校,主修籃球?qū)I(yè)。
體校畢業(yè)后,我成了省二隊的職業(yè)球員。很快,又從省二隊打到省一隊,并成了主力前鋒,接下來的目標是進國家青年隊??缮頌榍颁h,我進國家青年隊的優(yōu)勢并不明顯,即便勉強進了,也只能打后衛(wèi)。那怎么行?我自認自己就打前鋒的料,若當不了前鋒,那寧可不打籃球了。
我婉拒省隊的挽留,也沒聽父母到中學當體育老師的規(guī)劃,而是只身一人來到北京,考入一家著名的模特培訓學校,從走貓步做起,開始了從職業(yè)運動員到職業(yè)模特的轉(zhuǎn)型。
從球場摸爬滾打出來的我,模特訓練就是小菜一碟。我表現(xiàn)出色,很快就脫穎而出。學校把我介紹給某經(jīng)紀公司,我可以一邊學習一邊接活兒,也就是進行實操訓練,還能賺些生活費。
實操讓我真正走向了社會,這是跟體校、模特學校大不同的人生課堂。穿著華服,迎著熱辣的目光,昂首挺胸地站倆小時,幾百元就到手了。我心里暗爽,覺得錢來的容易,殊不知,經(jīng)紀公司私下里,已經(jīng)扣下我應得的好幾百元。開始我還不大在乎,但時間長了,剝奪感、不公平感與日俱增。
盤活人際資源,編織人脈網(wǎng),是我的弱項。我打怵做,索性想方設法拒絕。一次,去廣告公司面試,男經(jīng)理說好帶我去辦公室,七拐八拐的,卻把我?guī)нM一處別墅??瓷先ハ窆ぷ魇遥锩婵諢o一人,我馬上警覺起來。他問我為什么選擇做模特,我沒好氣地答“身材好”。他把雙手搭在我肩上,又問:“之前是做什么的?”我靈機一動,說:“做記者,跑法律線?!?/p>
他把手縮了回去,坐到沙發(fā)里訕訕地說:“好好的記者不做了,當起模特,不覺可惜嗎?”我哈哈大笑,說:“做模特是做記者的延伸,可以讓我更好地了解人情世故、了解社會。再說,我大學學的是法律,尤其是民法,可以幫我少受欺負,做自己的法律顧問?!?/p>
經(jīng)理尷尬地咳嗽起來,然后跟我說,他身體發(fā)冷,嗓子干癢,可能是感冒了,所以面試改日。我一溜煙地跑出來,站在別墅區(qū)外,差點兒笑岔氣。以我的身手和人高馬大的氣勢,這經(jīng)理傷不到我一絲毛發(fā)。只是他的拙劣表現(xiàn),讓我看到這個圈子里,光鮮背后的那些不堪。
那段時間我過的并不開心。錢倒是賺不少,但對潛規(guī)則的格格不入,也失去很多往上走的機會。6年下來,臺上,我在聚光燈下穿著比基尼風情萬種。臺下,我只是一個穿著T恤衫和拖鞋,背一個簡陋大包的高個子女孩,經(jīng)常坐在馬路牙子上抽煙等朋友。
顯然,我的職業(yè)路下行了,直觀表現(xiàn)就是倦怠感。一天,一位真正的女記者帶我參加某搖滾音樂節(jié)。我倆是在工作中認識的,她是娛記,有許多藝術圈朋友。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電子樂,覺得很有勁、很迷幻,夠刺激,不知不覺就喜歡上了。偶爾發(fā)表個意見,作番點評,竟得到她和一些資深樂評人的肯定和鼓勵。于是,我拿起筆,開始寫起關于搖滾樂的樂評。
我的目的很單純,就是我手寫我心,好玩,沒那么多的心理負擔。那種肆無忌憚的灑脫姿態(tài),引來“玩深刻”“假憤青”之類的罵聲。有一次,我評點一位知名歌手,因用詞太激烈,把經(jīng)紀人都給逼急眼了,沖我喊:“你是不是缺錢啊,直說,我給你,別天天拿著筆像紅櫻槍似的,見誰戳誰!”但我還是感謝那些才華橫溢的樂隊主唱們,從他們身上,我懂得了音樂,從中獲得了力量。現(xiàn)在,模特和樂評已經(jīng)都不是我的職業(yè)了,我已回到家鄉(xiāng),成為一名人民教師。職業(yè)下行時我沒有一條道跑到黑,而是審時度勢,及時拐彎,懂得的這一道理,收獲的這份智慧,讓我受益終身。
10年長板? 10年短板
肖先生? 53歲? 媒體人
【訴說】我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廣播電臺當記者。20世紀90年代初期,電臺流行同期聲,我操著濃重的方言模仿播音老師的普通話,聽上去又笨又土。但主任很欣賞,說用這種聲音講新聞,顯得親切可靠,讓我堅持。7年就這樣過下來,我在電臺的記者生涯迎來轉(zhuǎn)折點。1995年秋,我調(diào)入省報,成了新聞部的文字記者。
對新聞采寫的感覺,就像在模仿普通話,這時的我,已有8年的從業(yè)經(jīng)歷。一般的新聞敏感,抓住材料、稿件的切入點等都不成問題,但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廣播稿”和“省報新聞稿”這兩種新聞文體的巨大差異。我的發(fā)稿率還是可以的,但在版面上看,都很另類,一位編輯一個勁說我寫得活泛,不像一板一眼的省報稿件,也不知是褒還是貶。
一年左右的時間吧,我突然覺得8年廣播新聞的采寫經(jīng)驗,已經(jīng)成了寫省報稿子的障礙,原來的職業(yè)長板變成現(xiàn)在的短板,這種困惑感是從校門直接進入報社的同事所不能體會到的。好在我頭腦還算清醒,在職業(yè)尚未出現(xiàn)下行趨勢時,及時找漏洞,并想方設法改進。
那就從尋找省報稿件的語感和文本入手吧。翻閱每年一冊的“好新聞匯編”,對自己的幫助不大,于是,我采用了最笨拙的方法:遇到同樣題材、體裁的稿件,就仿照同事前幾天的稿件摹寫。那時還沒電腦呢,都是手寫,有時為了模仿得像,一篇幾百字的消息,要撕壞七八張稿紙。許多情況是,模仿的文本形式像了,但稿子卻越改越干癟。盡管幾篇稿件被新華社、《人民日報》轉(zhuǎn)載了,但困惑并沒有減輕,那種要掉隊的感覺依舊強烈。
我給自己下了“死令”,無論如何,稿件也要由“擬聲摹形”變?yōu)椤吧裥渭鎮(zhèn)洹??!度ギa(chǎn)能,配角顯現(xiàn)強大競爭力》一稿,是我成功轉(zhuǎn)型的關鍵稿件。當時,在一位副總編輯的直接指導下,我以工業(yè)產(chǎn)品結(jié)構(gòu)性過剩為背景,報道了某市以生產(chǎn)國家主導產(chǎn)業(yè)中關鍵零配件,作為區(qū)域工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方向,首次發(fā)現(xiàn)、提煉出了“配角經(jīng)濟”一詞,視角還算獨到,具備了一定的新聞性和視覺沖擊力。
在寫作上,我用900多字的篇幅,擷取最具典型化的事實,用內(nèi)在邏輯層層遞進,把“配角經(jīng)濟”形象、準確、凝練地傳達出來。在省報頭版頭條發(fā)表后,許多央媒和各省主流媒體都作了轉(zhuǎn)載,社會反響不錯。
大概從這篇報道開始,我感覺到,“廣播稿”和“省報新聞稿”的選擇,實際是看問題的視角視野,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的選擇,自信心終于建立起來,下行感逆襲,產(chǎn)生了天天向上的昂揚和愉快。
一點通,事事通,我靈機一動,何不試試,由文體困惑進行一次文體創(chuàng)新?說來話長了,想當年,我也是文青一枚。在校期間,擔任過校園內(nèi)刊的文學編輯,在晚報發(fā)表過豆腐塊文章,雜志上也常見自己的名字,雖然只是一個個巴掌大的小文?,F(xiàn)在,省報文體我已經(jīng)能熟練掌握了,那就用文學手法在新聞文體上作些探索和嘗試吧。
2003年6月,我要采寫一篇財經(jīng)類的報道,里面涉及大量經(jīng)濟法規(guī),容易使稿件冗長枯燥。于是,我在行文的結(jié)構(gòu)、語言和形式上動起腦筋,運用古代詩歌“比興”手段,在每一個分主題前,都加上一則故事、寓言和言論,語言的運用也亦莊亦諧,盡量降低閱讀障礙,讀起來有妙趣橫生感,還對所陳述的主題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后來,我又摸索自創(chuàng)了網(wǎng)絡體、繪畫體、詩歌體文本。網(wǎng)絡體好理解,繪畫體形式上借鑒“新小說派”重視視覺效果,直接展示外部生活流的表現(xiàn)手法。詩歌體嘛,就是運用詩歌的結(jié)構(gòu),來完成一個重大事件的綜述。這時,以前廣播稿的一些特色被我重啟,比如注意句式的長短搭配、平仄相間,再比如注意聲、韻、調(diào),力求口語化和可讀性。文本呈現(xiàn)出來,總編輯說每篇都氣韻豐沛、鮮活大氣。
誰都會遭遇職業(yè)下行,一帆風順只存在于美好的愿望里。我的感受是,下行進行時,能力問題不可怕,態(tài)度不端才是大問題。我是個挺笨的人,但凡事都有勤奮的態(tài)度。所以,我用勤去補拙,用勤去抓下行風險的防控。走到今天,結(jié)果還不錯。
為行者點上一盞燈
高女士? 44歲? 心理咨詢師
【訴說】我是某臨終關懷機構(gòu)的心理咨詢師。在全國,我和同事們是較早做這行的。那是20年前了,人們對心理咨詢還很陌生,對“臨終關懷”更是缺乏了解,所以非常抵觸。記得有一次,我們來到腫瘤醫(yī)院,找到一間病房,進去就說:“我們是臨終關懷的志愿者。”家屬嚇死了,拼命搖頭擺手,“干什么的?出去!”
晚上反省,知道自己說錯話了。什么臨終,你一腳進去,直勾勾地說這話,好像去宣判死亡,患者和家屬能接受嗎?于是,我們改變了思路,第二天跟同伴一起在病房里泡著,了解病區(qū)的整個治療流程,甚至跟著醫(yī)生坐門診。慢慢地,患者和家屬的戒心消除了。
第一個向我求助的,是一名患者的女兒,父親早逝,母女相依為命。女孩子向母親隱瞞了病情,獨自抵御著無邊的沉重,一踏進病房,又馬上裝出笑嘻嘻的樣子。她感覺要崩潰了,但不敢跟母親透露半分。
我告訴她,應該立即和母親交流,告知實情,否則,萬一哪天母親走了,要交代的都沒交代,會留下更大遺憾。女孩聽了勸告,跟母親講明實情。母女抱頭痛哭,表達著彼此的愛和不舍。后來,我看到那位母親很安靜,每天和女兒有說有笑的,我感到特別欣慰。
第二位是醫(yī)生引薦的。這是一位40多歲的肝癌患者,家人不怎么出現(xiàn),住院費都是以劃賬的形式打到醫(yī)院賬戶?;颊吆芄聠?,需要關懷。我找到患者妻子,那是一位看上去精疲力盡的女人,哭著對我說,男人生病好幾年了,現(xiàn)在復發(fā)轉(zhuǎn)移,已是生命末期。自己所在公司的老板很迷信,員工生病都很忌諱。
她做財務工作,很受重用,收入也不少。所以,她不敢讓同事和老板知道這事。如果她每天醫(yī)院、公司兩頭跑,飯碗可能就保不住了。她不只是上班辛苦,下了班,還要照顧80多歲的老母親,還要給念高三的女兒做飯。
我問這些情況親友們都知道嗎?女人說沒人問,也不想解釋,家里人都罵她沒良心。我跟她商量,怎么跟女兒講父親的病情。她按著我的建議,帶著女兒來到病房,我退出來,轉(zhuǎn)身關門的瞬間,我看到一家三口相擁痛哭,女兒不斷給父親擦眼淚……
一個月后,男人平靜地走了。他給我留下一行字:“祝福你,好姑娘?!蔽覅⒓恿怂脑岫Y,送上一大束花,還用他生前最喜歡的那張晚報做了包裝紙。有了第一位、第二位,就有接下來無數(shù)患者和家屬?,F(xiàn)在,我已做了20多年,從來沒有過倦怠感和下行感。相反,在服務中,看到他人對自己認可,看到在死亡之路上,我可以為行者點上一盞燈,讓無可改變的黑暗有一束光、一份暖,這樣的職業(yè),這樣的工作,每天都是嶄新的,都是極其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