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元凱
我在1949年秋考入杭州高級中學。這是一所江南名校,魯迅、李叔同、朱自清、葉圣陶等一大批名師都曾在此教學。我在這里就學三年,也得到多位名師的教誨。
朱生豪先生的愛人宋清如,是我高一時的語文老師。
清如師和她的丈夫朱生豪先生都是20世紀30年代之江大學的學生,那時他們相識相愛,郎才女貌,傳為佳話。朱先生1936年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1942年他們結婚,清如師協(xié)助朱先生工作。在戰(zhàn)亂中,譯稿幾次被毀,幾次重譯。在戰(zhàn)亂的條件下,他們倆生活極為艱難,朱先生積勞成疾,不幸在1944年底去世,時年32歲。我入學時,清如師還帶著她和朱先生的后代,一個六七歲的男孩,所以,工作和生活負擔不輕。
清如師對我們的作文批改很著力。她的字體娟秀,評語中肯,顯出她的國學功底。我高三結束后,曾留校擔任學生輔導員,見到清如師時,向她介紹我的新情況,她叮囑我一面工作,一面還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諄諄教導,令我感動。
魯迅為他寫《小引》的董秋芳先生,是我高二時的語文老師。
董老師穿長袍、布鞋,面容清瘦,說話帶紹興口音。當時他已經過50了,同學們傳聞,他20年代在北大讀書,和魯迅先生過從甚密。
董老師自己在課堂上可從來沒有給我們講他過去的事。我們到圖書館里借到20年代末由北新書局出版的翻譯作品集《爭自由的波浪及其他》,里面收集了董老師翻譯的契訶夫、托爾斯泰和高爾基等俄國作家的作品,書前有魯迅先生寫的《小引》介紹這本書。我們讀了才知道董老師早在20年代就譯出這些作品。
當時,學校開展課外活動,其中一項是整理圖書館的存書。我因為喜歡看書就報名參加這項活動,我們這個小組恰好是由董老師指導的。他召集我們開會,說明整理圖書的意義和方法,帶我們進書庫參觀。
我看到《浙江潮》一捆捆地排列在墻邊,上面落滿灰塵。我們的近代史課本介紹過這本雜志,它是清末浙江留日的志士們創(chuàng)辦的,章太炎、蔣百里、魯迅等先賢常在上面發(fā)表文章,因而更感到整理藏書的重要性。
與魯迅先生來往很多的許欽文老師,是我高三時的語文老師。
許老師那時也是50來歲,說的紹興官話,語速較慢,穿戴普普通通,一點沒有老作家的派頭。當同學們聽說許老師早年和魯迅先生來往很多,都感到驚訝,感到有這樣一位名師來教我們的確非常榮幸。后來我到紹興魯迅故居參觀,看見櫥柜里陳列著許老師20年代寫給魯迅的一些信件,他們討論作品中的某個問題,我看了倍感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