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摘 要:本文通過在線教學輔助系統(tǒng)的應用,探究如何以“雙螺旋”課堂教學模式來激發(fā)師生教與學之間的雙向互動行為,以實現自主學習、互動學習以及交叉學習的雙螺旋多維度課堂教學目標。
關鍵詞:在線教學;雙螺旋型;教學系統(tǒng)
大學生作為智能科技潮流的主要追隨者,電子產品已然成為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許多院校都存在課堂學生使用手機頻率過高,部分學生沉迷網絡游戲而導致學習懈怠,從而影響教師課堂教學積極性。部分高校采取禁止使用手機、限時斷網、加大作業(yè)量等手段以期改變這一現狀,但往往收效甚微。如何在移動智能時代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及互動性,同時利用移動互聯網相關功能在激勵教師教學積極性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主動增加課堂教學趣味,增強教學內容及效果,已經成為目前教學課堂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一、“雙螺旋”型在線教學的理論基礎
“雙螺旋”教學模式來源于生物遺傳學DNA的雙股螺旋的模型,該模型由兩條螺旋曲線相互纏繞而成,自我旋轉又相互共轉,從而達到雙股螺旋雙股力量相互拉扯又相互推動,并產生更大動力。大學課堂中教學技術創(chuàng)新需要多主體參與、多要素互動,作為拉動力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需求與作為推動力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之間的互動,形成良好的循環(huán)。遺傳生物學DNA模型有其固定不變的結構模式,99%的DNA螺旋模式僅采用右旋也就是順時針旋轉,就像瓶子與蓋子之間只有固定的旋轉模式,而“雙螺旋”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在于其不僅是雙股螺旋曲線相互交替旋轉,同時兩條螺旋曲線皆可分別采用左右旋轉交替變化的方式,所以“雙螺旋”結構中的“雙”既是雙股螺旋又有順逆時針左右旋轉機動轉換的雙重含義。其中左右螺旋曲線的旋轉方向是根據人類左右腦思維慣性設計,左腦決定人的邏輯思維,即理性的一面,而右腦則傾向于藝術思維,即感性的一面。例如當學生習慣于課堂教學時,自主學習螺旋曲線可采用順時針右螺旋,聚合更多多樣性教學方式及自主學習活動,同樣的,當學生自主學習螺旋曲線旋轉過速或偏離教學主線時,學習螺旋曲線可變換為采用逆時針左螺旋以調整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添加更多課堂傳統(tǒng)實體教學或是理論邏輯導向學習。教師教學模式曲線也具有順時針及逆時針雙向旋轉特點,通常的基本定義及邏輯理論教學采用左旋轉模式,個性化及激發(fā)型教學采用右旋轉模式。所以說,“雙螺旋”教學模式強調自轉與共轉、順時針與逆時針、左右螺旋雙向多維的結合。具體模式如圖1所示。
隨著在線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各種新型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發(fā)展空間。2007年Youtube在線視頻網站的建立,對在線視頻教學的變革發(fā)展起到了跨時代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采用在線視頻教學的新方式例如MOCC、SPOC、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模式被嘗試、實踐并隨之推廣。這一類新的教學模式迅速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而這其中美國教師Salman Khan提出的“The Flipped? Classroom”( 翻轉課堂)最為矚目,其宗旨也就是讓學生在在線自主學習后課堂內再由教師進行加深學習并答疑解惑,這一教學方式曾被相關新聞媒體評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之一。
不同于慕課或是網絡公開課程面向所有公共網絡在線觀眾,“雙螺旋”在線教學模式采用的是小封閉式對內的教學資源共用及共享模式,它主要面向的是課程內的學生與授課教師或僅被授權的相關人員?!半p螺旋”模式強調的是獨立自主學習與互助交流學習,也就是指學習者需要完成相應個人獨立完成的任務,而在互動互助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則是經由人際交流(例如教師、同學、學習小組等)來完成相關學習項目。在“雙螺旋”在線教學模式下,互動式任務強調在具體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協(xié)作和有意義的交流來構建知識。需要強調的是,這種互動不是任意的在線個體或群體之間的互動,例如微信、微博、論壇等,而是有針對性的明確的互動對象,例如本課程相關人群,并且有相應的交互式理解基礎,例如了解課程目標、知曉課程授課方式、有一定前期理論基礎等。在這個基礎上,自主螺旋和互動螺旋實現健康的雙向旋轉。
二、“雙螺旋”在線教學模式的特點
一直以來,傳統(tǒng)儒家的教育思想強調的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傳道授業(yè)解惑過程,就像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其《師說》中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以知識的傳授和遷移非常強調教師“如何教”。在當今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如何學”的問題也應同時受到重視?!半p螺旋”在線教學模式不僅采用了新穎的教學手段,改革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其不再受縛于傳統(tǒng)教育對時間及空間的嚴格要求。不僅如此,“雙螺旋”教學模式還能提供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以跟隨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和潮流。所以,此教學模式適合當代大學生強調個性化及傾向于具有更多選擇性的學習需求。羅芳、楊長興、劉衛(wèi)國以人本主義為基點,提倡自由學習和以學生為中心。[1]李秉德認為應在教學活動中強調學生個體自由并安排其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學生自定進度、自主探究、個體之間相互負責合作,這是一種使“教”“學”的程序互相和諧的教育改組。[2]
“雙螺旋”的雙向旋轉變化結構還能發(fā)揮便捷的協(xié)同交流、友好互動等優(yōu)勢。沈夏林、周躍良認為大學課堂缺乏學習交互性,信息單向流動一直是教學存在的缺陷。[3]所以在充分的互動交流中,教師能夠隨時關注并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及需求、不同學習進度及程度進行個性化設計及規(guī)劃,實現個性化教學以達到因材施教的差異化應用,從而達到最終將知識內化于心的目標。通過在線教學模式師生在線互動溝通,教與學都能隨時發(fā)生,真正做到“不拘于時學于余”。
“雙螺旋”教學模式是學習理念上的轉變,這使得學生不僅改變其學習習慣,甚至會顛覆一些認知方式。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課程的知識點更多的將在課前或是課后進行學習,而難點重點知識的升華提升才需要依靠課堂中老師的點撥幫助或在與同學的團隊協(xié)作中完成,所以教師將不再是單純的“教”者而是“師”者,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亦師亦友的協(xié)助者和引導者。張金磊、 王 穎、 張寶輝指出教師不應再是知識交互和應用的中心,他們應該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推動者。[4]這種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教師將不再一味依照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進行授課,而是只有當學生需要指導的時候,教師才會向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這一模式從根本上體現儒家教學強調的“解惑”。教師不僅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將常規(guī)課堂里教師講授部分制作成教學視頻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提前觀看并學習視頻中的講授內容,隨后在這基礎上再進行授課,這能在更大程度上體現學習加教學雙螺旋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變不能僅流于表現與形式上的變化,需要通過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及學習能力并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技術環(huán)境的基礎上,再充分利用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互補,來提高學生的認知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視頻教學僅具有輔助意義,在“雙螺旋”模式中也只起到支撐雙向螺旋支架的作用,也就是說在線視頻教學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實體課堂教學,因為課程教學中缺乏了教師的參與,課程內容的更新及創(chuàng)新將不復存在,教學方式也回歸單一。所以“雙螺旋”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在線教學和實體教學相互螺旋的模式,在線教學與實體教學相輔相成,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約,相互推動又相互影響,這也是教學與自學、自轉與共轉的雙螺旋體現。
三、多樣性的“雙螺旋”課堂教學模式
1.情境實踐教學:現場“播課”
在當今視頻信息傳輸應用常態(tài)化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的授課場所也可以實現從固定的課堂授課到更多實景現場授課的轉變,也可稱之為“播課”。利用大學生喜歡新事物的探奇心理,依托主播模式,將教師轉換成“主播”,將課堂轉移到現實的課程情境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產生更多互動,學習效果也將不同于課堂教學。而這樣的現場“播課”不僅能使學生在更真實的案例環(huán)境中理解課程要點及難點,更能通過公開視頻軟件進行在線輔助教學,以提高大學生課前課后學習參與度,尤其適用于會展、酒店管理、營銷等專業(yè)的學生,利用更多的課余時間階梯式學習以滿足大學課堂學習本質上內外協(xié)調、表里貫通的原則。與此同時,在直播技術及平臺迅猛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大學教師也可充分利用這一發(fā)展趨勢,使用更多公共免費的視頻直播資源。這些免費的開放源碼的視頻記錄和直播軟件不僅可以降低在線課程建設的采編成本及費用,也可以同時利用大學生對在線視頻以及直播教學的熱情,來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及效果。
2.個性化教學:“私播”課程
“私播”課程英文名稱“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意為“小規(guī)模私有性在線課程”,其在中國大學在線教育中仍是一個新名詞,但在國外大學開放型課程中甚至許多國內的培訓機構中都已經是比較成熟及熱門的一種在線授課形式。美國多所著名大學都相繼開設了SPOC課程,以幫助大學實現其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SPOC課程不能只是復制課堂的授課內容,應是利用在線學習模式創(chuàng)造更多靈活和有效的教學及學習方式。所以“私播”課程的關鍵在于其個性化教學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要求或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及程度合理安排及定制與之相匹配的課程標準,或是根據課程教學目標限定學員數量,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需求各異性設計課程內容及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前整合課程資源或是鏈接相關學習內容,教師不必成為視頻的主講者或是主角,這一角色可以請業(yè)界專家進行客串,也不必準備每節(jié)課的課程講座,但是教師要能夠根據課程安排及學生需求,整合規(guī)劃相關視頻或是線上線下實體資源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不僅是指導者和促進者,也是組織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隨時監(jiān)控進度及程度,而且要為各小組及個人提供所需指導。同時,學生也能通過在線教學功能區(qū)與教師或同組人員進行合作討論,也可以利用相關功能適時融入個人意見推薦相關資源等。所以說“私播”課程可以使課堂教學模式多樣化,并同時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熱情和課堂活力。
3.反饋式教學
反饋式教學是“雙螺旋”教學模式中重要的一種教學形式。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分析,學生有基本的認知需求,所以激發(fā)、利用、升華認知需求對增強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沒有強烈的認知意識,就不可能有認知的主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產生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不僅可以激勵學生認知的需求,同時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意愿,塑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自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發(fā)表《大教學論》并首次提出班級授課制度以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就一直在教育界占據主導地位。這種被動灌輸式教學造成了學生有想法但羞于表達,教師想改變又苦于沒有機會的怪圈。當然這種教學結構已歷時幾百年,必然有它的優(yōu)越性及合理性,想要一夜之間改變或是全盤否定已然不太現實。研究利用在線教學技術融合“雙螺旋”教學模式,建立在線匿名同步反饋及溝通系統(tǒng),在課程進行過程中適時反饋溝通,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學習動機并能以此優(yōu)化學生學習,使他們從單一的機械學習向有意義的興趣學習轉變,從模仿學習向更多的發(fā)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轉變。值得關注的是,馬斯洛認為個人需求層次具有遞進關系,而認知需求的前一層次是自尊需求,也就是要獲取并維護個人自尊心的需求,所以在溝通反饋過程中,合理保護學生與教師的隱私極為重要。
4.有層次左右旋轉雙推進型教學
人類的理解與記憶是一個無比復雜的過程,在記憶理解過程中人類大腦通常會調用過去的記憶匹配新事物,并將新事物添加到舊的記憶區(qū),這是一個循序遞進的過程。如果無法找到相關的舊記憶,也難以理解新的事物。當然記憶與理解不是對立的兩個方面,機械式重復學習也可以產生記憶,但對于新知識的學習將大大延長時間。通過人類非慣性的量子思維結合傳統(tǒng)的慣性思維,通過雙推進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與理解。同一個問題采用不同的解決方式,鼓勵一題多解,或是同一個理論產生的不同問題,采用同一過程同一方法進行解答,就是一種有效的左右螺旋雙推進式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逆時針左螺旋式有層次遞進,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基本概念、原理產生多角度理解,也可以使學生對難度較大的知識點產生興趣并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時貫穿師生互動、小組互動等形式,順時針右螺旋式推進學習曲線,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正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往往都會容易形成慣性思維,也就是形成向某一方向螺旋旋轉的單一傾向,所以學習的左右螺旋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并結合教學左右螺旋的旋轉程度進行及時調整及修正。
教師教學內容及方式創(chuàng)新和學生自主學習需求是兩個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統(tǒng)一、既制約又共生、既相互推動又共同演進的一對“雙螺旋”結構,或者說是并行齊驅的雙軌道——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依賴于新技術的應用創(chuàng)新,而新的教學方式也是為了符合學生學習的新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能動性,進而激發(fā)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而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當教學技術和教學應用產生激烈的碰撞并達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時,會產生引人入勝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和自主學習的新熱情,而這正是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需求“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催生的產物。
參考文獻:
[1]羅芳,楊長興,劉衛(wèi)國.MOOC課程教學研究——以《大學計算機》課程為例[J].軟件導刊,2014(9):183-186.
[2]李秉德.教學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沈夏林,周躍良.論開放課程視頻的學習交互設計[J].電化教育研 究,2012(2):84-87.
[4]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