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鳳
圖1 鼎竹
明朝正德年間,在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一件器具的誕生使得宜興這一小城也開始出名,同時也使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星空多了一顆耀眼的紫色明星,這件神奇的器具便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紫砂壺。傳說紫砂壺誕生于小書童供春的一次“靈感”之中,供春于丁蜀鎮(zhèn)中一座寺廟內學習制壺手藝,一日在大榕樹下乘涼,突然從榕樹的樹瘤之中受到啟發(fā),便仿造其形貌制壺,也就成就了今天自然簡樸,價值不菲的“供春壺”,也就是從供春起,紫砂壺制作便流傳開來。
圖1“鼎竹”從命名上看已經將其主題凸顯出來。在此件紫砂壺之中,手工藝人不僅借鑒了自然中的植物形貌,也參考了經典的器具造型,巧妙地將二者結合起來,既有鼎的威嚴中正,又有竹的纖細筆直,所傳達的既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美學觀念,又有高雅脫俗的美好意蘊,是一件內涵極為豐富飽滿的紫砂壺藝術作品。
此壺整體呈紅棕色,色彩亮麗,顏色飽滿,光滑細膩,工藝精湛。天然粗糲的紫砂泥經手工藝人篩選燒制,去除了其中的雜質,在高溫淬煉中將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用以充當?shù)於ㄕ髌坊顫姶髿獾幕{,氣韻非常。壺身呈扁圓形,壺腹處微微突出,形成圓弧,壺身邊緣線條流暢自然,使得壺身宛若碧玉般透亮光滑。短小精悍的壺嘴和圓環(huán)狀的壺把手自然與壺身相接,設計為竹節(jié)狀。壺蓋呈半圓形,表面微微凸起,上有壺鈕一枚,為一筆直挺立的新竹。此壺最為獨特之處在于壺底部的裝飾,三只竹枝形狀構成的壺腳恰好形成“三足鼎立”的藝術效果,將鼎與竹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又不顯得過于繁瑣沉重,使得鼎的厚重在一定程度上被竹的清新所消減,在風格氣質上達到平衡,由此呈現(xiàn)出古樸典雅,脫俗自然的綜合美學風格。
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青銅器,以三足兩耳的造型居多,通常雕刻有精細的紋飾作為裝飾。鼎最初是作為一種炊具使用,之后因用于烹飪祭祀敬神上升為禮器,象征著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鼎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人類文明的見證,尤其是在制作工藝還極為有限的封建時代,能夠打造出如此龐大精致的鼎當真是世界上的奇跡。仿造鼎的造型所制成的紫砂壺并不少見,但如此件紫砂壺這般有高聳壺腳的就是鳳毛麟角了。這樣的設計較為完整地復現(xiàn)了鼎的造型,更具傳統(tǒng)與威嚴。
竹也是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一種植物,因其生長特性而被人們稱為“歲寒三友”之一。竹在中國一般包含著兩方面含義,一方面它象征著具有高尚品格的君子形象,竹經寒不凋,翠綠挺拔的身姿具有不同尋常的氣節(jié),也就被人們看作是美好品德的代表。另一方面,竹在中國民間被看作是可驅邪之物,比如在除夕夜之時人們就要燃放爆竹來驅逐可怕的“年獸”,以求得一年的平安喜樂。手工藝人開創(chuàng)性地將鼎與竹結合起來,就賦予了紫砂壺豐富的文化含義,使得此壺既有高雅威嚴的一面,也有“接地氣”的一面,這樣就使整件作品無論從造型上看還是從內涵上看都有一種立體感,這也便是手工藝人的用心之處了。
鼎與紫砂壺都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但制作它們的原材料都是來自于自然。竹來自于自然,在手工藝人的創(chuàng)作之中又以另一種形式煥發(fā)生機。紫砂壺作為一種珍貴的藝術品,它的魅力不僅僅在于紫砂泥的稀有與造型藝術的多樣性,更在于其內涵文化的深厚性,它凝結著幾千年來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凝結著歷代手工藝人的心血,從過去走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走向未來!
通過分析這件“鼎竹”紫砂壺藝術作品,我們對于它的造型藝術與文化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對紫砂壺藝術的包容性有所感悟。在現(xiàn)代化的今天,這樣古色古香的藝術品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發(fā)光鮮,它們撫慰著中華兒女的心,更為世界各族人民帶去美的體驗,這便是紫砂壺的魅力,這便是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