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宇
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學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更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扮演好三種角色。筆者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七課第一框《家的意味》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做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在導入部分,筆者播放視頻《舌尖上的中國——家?!?,在呈現(xiàn)了各種風味美食之后,問學生:這些食物怎么樣,你想吃嗎?怎樣才能吃到這些美食?在一連串的追問中,學生產(chǎn)生了回家找媽媽(爸爸)做的沖動。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家”的概念,導入了新課《家的意味》。在探討家的功能時,筆者播放了央視春節(jié)公益廣告片《回家》,從風塵仆仆趕著回家過年的身影中,讓學生感知家是我們身心的棲居之所,是我們心靈的港灣,同時也讓學生對我國的節(jié)日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在踐行家庭責任部分,筆者播放了微視頻《牽媽媽的手》。視頻中,習近平主席牽著媽媽齊心的手陪她散步,還深情地吟誦了《游子吟》。這段視頻既能讓學生以習主席為榜樣,自覺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又能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詩歌的魅力。
課堂上,筆者還出示了“家”“孝”在中國古代文字中的寫法,并進行解讀:家=寶蓋頭+豕,即屋檐下養(yǎng)著豬;“孝,從爻從子,效也,子承爻(天地萬物變動、生生不息的規(guī)律)也,善事父母也”。在學生認識到孝親敬長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講歷史上孝親敬長的故事。孝感動天、扇枕溫衾、孔融讓梨等故事被學生娓娓道來,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也在此過程中深深地扎根學生的心田。另外,在教學中,筆者還引用了“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名言警句,以及《曾國藩家訓》《朱子家訓》《誡子書》等著名的家規(guī)家訓,以此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
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七嘴八舌”“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火眼金睛”“故事薈萃”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敖巧缪荨被顒又校P者在播放視頻《回家》后,請各小組派出三名學生,分別扮演視頻中的爸爸、媽媽、小女孩,表演當小女孩收到爸爸媽媽從遙遠的地方不辭辛苦帶回紅圍巾時的情景。這樣做,既激發(fā)了學生的真情實感,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演能力。“火眼金睛”活動中,筆者在出示各種家規(guī)家訓后,讓學生對比尋找里面的一個共同的字,即“孝”。在明確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故事薈萃”活動中,筆者讓學生在講歷史上孝親敬長的故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和口頭表達能力。整節(jié)課,教師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歸納、體驗感悟,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誘、潤物無聲。
做學生行動的激勵者,提高學生社會參與的積極性。教師通過榜樣示范和正面激勵,可以提升學生社會參與的積極性。本節(jié)課,筆者選用了以下事例:一是歷史上孝親敬長的故事,二是習近平主席孝親敬長的事例,三是學生自己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的具體行動,特別是自己參加的尊敬老人的公益活動。在交談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參與了“學雷鋒,獻愛心”及慰問福利院老人等活動,他們都能在活動中認識到相互關愛的重要性,體味到無私奉獻的快樂。
(作者單位:廣水市實驗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