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
筆者多次參加高考作文閱卷,根據閱卷情況來看,高考作文整體質量還有待提高。其實,考生可以通過深入研討教材課文來提升作文能力。如果考生在作文中引用了某位詩人的名句,盡管名句出自高中語文的必修課本,也能給閱卷老師留下極好的印象,增加得高分的可能性。事實上,很多高分作文表現(xiàn)出的文采、學識都是來源于課本。盡管如此,這類作文依然能夠拿到一個很高的分數(shù)。因為教材本身就是一座豐富的寶藏,關鍵是考生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才有可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珍寶。譬如荀子的《勸學》一文,幾乎囊括了高考議論文的所有論證方法,如果考生琢磨透了,對提高作文分數(shù)大有裨益。
引用論證即引用名言、諺語、詩文等作為論據,來證明觀點的一種論證方法。引用論證包括兩個要素:一是要找到確切的理論論據,即“引”;二是要對理論論據加以分析,使之與主旨充分聯(lián)系起來,即“證”。許多考生對于“引”是“頗費心機”的,但往往不夠重視“證”,只“引”不“證”,就犯了“觀點加引語”的錯誤,需要改正。
1.例文展示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在文章開篇引用君子之言“學不可以已”,開門見山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是“引”。然后,荀子列舉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等事例,多角度多層次地論證了“學不可以已”的觀點,這是“證”。文章有“引”有“證”,“引”“證”結合,邏輯嚴密,頗具說服力。
2.佳作分享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蓖ㄟ^豐富的生活實踐來鋪就語文素養(yǎng)大廈的華蓋,此第三境也。社會實踐能將積累的眾多知識沉淀下來,在反復的揣摩與思索中,在切實的理解與運用中,融會貫通,更上一層,受益終生。司馬遷壯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筆,便為獨絕佳作;唐玄奘西行萬里,方獲得無邊智慧,諸法空相,終成一代高僧;孔仲尼東游列國,同弟子辯理,《論語》開創(chuàng)儒學大境;蘇東坡被貶黃州,與赤壁結緣,《赤壁賦》盡顯其時代風流。
——節(jié)選自滿分作文《“三境”提升素養(yǎng),語文浸潤人生》
這篇2016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考生在段首引用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的名句作為分論點,強調生活實踐的重要性。隨后,考生對論點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解析,并列舉了“司馬遷壯游九州”“唐玄奘西行萬里”“孔仲尼東游列國”“蘇東坡被貶黃州”四個事例,進一步論證了“通過豐富的生活實踐來鋪就語文素養(yǎng)大廈的華蓋”這一觀點。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列舉四個事例之后,文章就戛然而止了,顯得有些突兀,也不夠嚴謹。考生最好再用幾句高度概括的文字進行簡明扼要的分析,既能升華文章主旨,又能使文章首尾呼應,如此嚴密自如的行文,自然更容易獲得閱卷者認可。
比喻論證即用打比方來論證論點的一種方法。比喻論證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晦澀為曉暢、化枯燥為生動。在高考議論文的寫作中,設喻可以使論點更風趣、更生動、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考生在運用比喻論證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用來作為喻體的事物,應該是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說明另一個事物;二是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的事物的特點。
1.例文展示
2.佳作分享
當我們不再用審視的眼光緊盯歷史時,就會驚奇地看到:那一霎,耿直不屈的脖頸中噴涌的鮮血似乎化作了一條華貴美麗的豹尾,鞭打在一個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徹天地的絕響。是的,嵇康并沒有鳳頭般閃亮的初始,也沒有豬肚般厚重的過程,但是他卻用音樂、骨骼、品性,寫下了當權者的懦弱,寫下了讀書人的自尊,寫下了自己光輝人生的最后旅程。于是,歷史由此留下了中國知識分子最為驕傲也最有個性的篇章——魏晉風度。
——節(jié)選自滿分作文《暗夜的絕響》
該年江蘇高考作文是以“鳳頭、豬肚、豹尾”為話題,引申到做人,意味著人生的開始要精彩亮麗,中間要充實豐富,結尾要響亮有力。文段以嵇康為例,強調了他的人生雖沒有閃亮的初始,也沒有厚重的過程,“但他卻用音樂、骨骼、品行,寫下了當權者的懦弱,寫下了讀書人的自尊,寫下了自己光輝人生的最后旅程”。這里,考生摒棄了嵇康并非鳳頭與豬肚的初始與過程,只將他悲壯的終點“噴涌的鮮血”比喻為“華貴美麗的豹尾”,并且“鞭打在一個腐朽王朝的脊背上”,“留下了震徹天地的絕響”。因為運用了比喻論證,整個文段顯得文采斐然、唯美動人。
歸納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分析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后歸納出它們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歸納論證的結構形式一般為先列舉事例,然后歸納共性,最后揭示實質。當然,寫作時可以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可以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如果列舉的多個事例構成排比,則可以增強文章語勢。
1.例文展示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先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跂而望”與“登高博見”兩組事例的正反對比,凸顯“善假于物”的重要性,即學習的重要性;接著又以“登高而招則見者遠”“順風而呼則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四個事例,從正面雄辯地論證了“善假于物”的重要性。至此,荀子也就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了自己的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p>
2.佳作分享
縱覽古今,凡是在文字上有所造詣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字特色。文筆犀利,針砭時弊,諷刺諷刺,諷的是溜須拍馬的小人,刺的是腐朽落后的社會,這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聂斞福徽Z言平實,流露坦誠,游記游記,游的是黃沙漫天的撒哈拉,記的是異國生活的艱辛與幸福,這是“走遍萬水千山,等待雨季到來”的三毛。一個是以筆做匕首,專刺舊社會的革命斗士,一個是拿筆當織針,于新時期織就新生活的勇敢女性。他們的成功在于敢于在身處的環(huán)境中大聲喊“不”,做出個性化的選擇,并為之奮斗??偠灾?,因為獨一無二,因為真實,他們守住心靈,守住自我,當然也守得云開見月明。
——節(jié)選自滿分作文《守住自我》
文段句式整齊,文采斐然,足見考生文字功底頗為深厚。整個文段是嚴謹?shù)摹翱偂帧偂苯Y構,考生先從“文字方面守住自我”切入,提出了“凡是在文字上有所造詣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字特色”的觀點,然后以魯迅的“文筆犀利,針砭時弊”與三毛的“語言平實,流露坦誠”為事例,得出兩人的共同點是“敢于在身處的環(huán)境中大聲喊‘不’,做出個性化的選擇,并為之奮斗”,最后收束文段,總結出他們成功的共性都是“守住心靈,守住自我”,并回扣主旨,使整個文段嚴絲合縫,一氣呵成。
類比論證即類推、比較論證的意思,具體是通過對甲事物的分析,類推到與其屬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從兩者的比較中,得到某種啟示,從而說明某個道理。在具體的寫作中,類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話、典故、神話故事、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幽默小品等。類比論證的好處在于材料本身的生動有趣和富有哲理性,能使文章觀點鮮明深刻。
1.例文展示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荀子運用“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兩個事例,論證了“積累的重要性”,或者說“不斷學習的重要性”,這是從“物事”的角度進行舉例。事實上,所有的寫作都不可能為寫物而寫物,寫物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寫人。然后荀子順水推舟,通過類比得出了“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結論,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其《性惡》篇中所說“積善而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
2.佳作分享
燕子對鳴,才能微雨雙歸;鴛鴦互啼,才能相對浴衣;母牛長哞,才能母子相依。而蒼狼厲嗥,才能喚來群狼共御敵;雄鷹尖唳,才能威懾敵膽,所獵無失。如果你在人群里失去共同語言,無可奈何地沉默,那你就是可憐的“落花人獨立”。溝通需要語言,語言是溝通的加速度。
——節(jié)選自滿分作文《語言——溝通的加速度》
考生抓住“燕子對鳴”“鴛鴦互啼”“母牛長哞”“蒼狼厲嗥”“雄鷹尖唳”五個事例,通過這些豐富的“物事”現(xiàn)象背后的相似性,由物及人,自然引出了自己的觀點:“溝通需要語言,語言是溝通的加速度?!闭麄€文段既有正反的對比,又有高度對稱的排比句式,給人以排山倒海的雄辯氣勢,極易吸引閱卷者,獲取高分。
假設論證是通過對假設條件下可能產生的結果的推測,來證明論點正確的一種論證方法。在高考作文寫作中,假設論證是寫作的“救命稻草”,如果考生遇到瓶頸而無法繼續(xù)行文,不妨使用假設論證救場,這會使考生獲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驚喜。
1.例文展示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從反面假設設例,如果“不積跬步”,就“無以至千里”;如果“不積小流”,就“無以成江?!保谇拔恼嬲撟C的基礎上,繼續(xù)從反面論證“不斷積累的重要性”。事實上,凡立功名于世者,無不是從小處做起,注意點點滴滴的積累,不斷自我完善的。就如俗語所言:泰山不辭細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容納百川,故能成其大。
2.佳作分享
其實,歷史已不止一次向人們敲響了警鐘,假如當初蔡桓公聽從扁鵲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假如當初馬謖采納了王平的建議,他又怎能遺恨街亭而伏誅于武侯麾下?話又說回來,如果當初秦孝公不聽取商鞅之諫而變法,何以能稱雄于六國?如果我們共產黨人不聽取李鼎銘先生的意見而精兵簡政,又何以能變成貴州的“小老虎”而吃掉龐然大物的“東洋驢”呢?綜上所論,不難看出: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
——節(jié)選自優(yōu)秀作文《善納人言》
文段采用假設論證的方式,列舉了“蔡桓公”“馬謖”兩個反面事例及“秦孝公”“共產黨人”兩個正面事例,形成對比,誰對誰錯,一目了然,有力地論證了“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的道理。此外,這個語段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將舉例與說理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一句一例,再加之反問句的貫串,使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緊湊,而且氣勢充沛,語言雄辯,讀之有力,聽之雄壯,極具震撼力。
對比論證是把正反兩方面的論點和論據加以剖析對照,達到否定錯誤觀點、樹立正確論點的目的。用正面的材料或觀點同反面的材料或觀點進行對比,作者肯定與否定的態(tài)度,就能得到直露顯豁的表現(xiàn),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能給閱卷者以鮮明的印象,為獲得高分打下基礎。
1.例文展示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進行對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進行對比,從而凸顯了“不舍”的重大意義。然后,荀子又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至此,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對比,荀子強化了“持之以恒”“用心專一”的觀點。
2.佳作分享
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zhàn)爭的善后問題,還有那德國總理在猶太紀念館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60年里不斷地反思,不停地紀念,終于完成了對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的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但紀念一旦脫離理性的制約,它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的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qū)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逝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這般: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拜鬼”……日本這種偏離理性范疇的“紀念”活動,自然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有句話說得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偉大!”
——節(jié)選自滿分作文《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
對比是一面照妖鏡,考生將德國人與日本人進行對比,誰優(yōu)誰劣,一目了然:德國人,特別是德國總理的紀念,是紀念“60年前的那幕慘劇”,從而“完成了對靈魂的自我救贖”,這是在理性的正確的引導下的紀念,因而深受世界人民的尊敬,屬于正面事例;日本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在美化60年前的侵略罪行,是偏離理性范疇的紀念,因而遭到各國人民的譴責,屬于反面事例。通過對比,德國人的理性與日本人的非理性就一覽無余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于是考生的論點“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偉大”就有了依托與支撐。
現(xiàn)實生活中,總是有很多考生臨場慨嘆:書到用時方恨少。筆者認為不是考生讀書太少,而是在高考的重壓之下放大了自身的困難,“已畏浮云遮望眼”。實事求是地講,讀書不在多,關鍵在精,想要游刃有余地應對高考作文,考生需要沉下心來研讀透徹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我們總是喜歡舍近求遠,一廂情愿地去追求詩和遠方,沒想到最真實的生活,卻是眼前的茍且。請各位考生重拾從前棄之如敝屣的課本,仔細揣摩研讀,在考場上,你也許會收獲“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