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兆瓊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造口語交際的機會
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中,我都十分重視給學生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讓學生有話可說,實話實說。
1.仿句說話
教材中有不少句式很有訓練價值,讓學生模仿這種句式說話,收到良好效果。如《桂林山水》中描寫漓江水的句子就用了排比的句式。我讓學生仿句式說:什么真熱(美、甜)呀;熱(美、甜)得怎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
2.用關聯(lián)詞語說話
這種方式既訓練了學生說話的能力,又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使用關聯(lián)詞語。如教學《白楊》一課,在學生了解了白楊的特點后。我讓學生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的句式來夸夸像課文的爸爸那樣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衛(wèi)者。
3.復述故事
很多學生能讀不一定能說,復述指把讀或聽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轉述,即將認知對象消化理解后轉化為口頭語言表達出來,它不是機械地認知,而是思維活動的反映,含有對內容的篩選、概括和歸納。閱讀教學中復述課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復述課文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可以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進行概括,可以把每一段的段意串起來概括。學生復述課文時能把大致內容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有重點有條理,可長可短,不必字字照搬。 通過復述訓練,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積累語言,培養(yǎng)他們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的能力達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4.文本對話
不少的課文總是為學生留下一個極大的思維空間,教師切忌唱“獨角戲”,提供標準答案。應當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感悟,以課文為載體,“放飛”學生思想,把課堂變成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廣闊天地,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碰撞”生成更多的、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文本”,促進其個性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情境,雙向互動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最難的就是如何引導學生雙向互動,這是口語交際的關鍵之處。我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安排,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想法設法,讓學生在課堂上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
1.愉快教學,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都動起來,引發(fā)學生口語交流的積極性。我在課堂教學中用得比較多就是在學生讀完課文后。我一般都會這樣提問學生,你讀完后,知道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課文中哪個句子用得好?那些地方令你感動?只要學生能講出與課文有關的內容,我都會給學生給予鼓勵。假如真的有學生說錯也沒關系,這是一個學生鍛煉口語交流的機會。通過每一節(jié)的一點一滴積累來激發(fā)學生交流的興趣。
2.討論交流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口語交際訓練內容外,在教學中我還重視借助課文中的材料,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之間互動。如《將相和》一課“在澠池之會中,秦王要趙王鼓瑟,藺相如要秦王擊缶?!彪p方是否打成平手這一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以此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產(chǎn)生躍躍欲試的沖動。我讓學生把自己想到的話說出來,這樣使學生互相交流,產(chǎn)生雙向互動。
3.看插圖說話
小學課文很多都配有插圖,這正是訓練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好材料。教師可以利用教材的特點,根據(jù)課文內容指導學生按順序觀察畫面,有條理地敘述,先同桌交流,然后由學生評說。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又可以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例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觀察插圖, 從畫面上五壯士那堅定的目光看,大家想一想此時此刻他會想些什么?通過氣氛的渲染和觀察想象,學生會不知不覺進入情景,自然會躍躍欲試,爭著一吐為快。此時,教師要抓住時機,及時組織學生討論,進行雙向互動交流。但應注意的是,利用插圖進行口語交際不能上成單一的看圖說話課,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進行多向交流。
4.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舞臺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除了利用課文中這些現(xiàn)成的情景因素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外,還要通過變換敘述角度、方式,創(chuàng)設出口語交際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表達交流的舞臺。如《新型玻璃》的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以“推銷員”向“顧客”推銷產(chǎn)品的對話形式進行雙向互動的口語交際訓練;《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中,可以利用景物特點和游覽順序等因素,通過“假想旅游”的方式創(chuàng)設出“導游”與“游客”之間的口語交際情境;《晏子使楚》的教學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演繹故事內容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交際的舞臺……
三、激發(fā)爭議,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
馬克思說:“真理是由爭議而確立的?!睂W生在爭議中明理,在爭議中長知,課堂活了,思維活了,說話能力也提高了。
1.大膽質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質疑問難,促進學、思、疑、問的結合。如《草船借箭》一課的教學過程中,談到諸葛亮巧用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有學生提出這些問題:(1)假如魯肅不肯“幫忙”那借箭能否成功呢?(2)假如第三天沒有大霧那會怎樣?(3)假如曹操聽到聲音就下令曹軍才“出動”,那諸葛亮將會怎樣?這堂課是由于學生的大膽質疑,引發(fā)了一場唇槍舌戰(zhàn),全班學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機會。
2.拓展延伸爭論
有些課文的結尾確實有文斷而意無窮的感覺,我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如《凡卡》一文的結尾,讓學生討論:爺爺是否能收到信,爺爺會帶凡卡回家嗎?討論后請學生大膽講出自己的想法,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閱讀課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肯動腦筋,在各類文章的教學中都可以創(chuàng)設出豐富多彩的口語交際情境。同樣,口語交際也可以貫穿在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它不但能增添語文教學的樂趣和情趣,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切實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為培養(yǎng)新世紀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