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蘭
摘 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表揚與批評的語言藝術、合理地使用獎勵與懲罰的辯證手段,對能否管好學生,贏得學生的愛戴與信賴至關重要。但是,不論是何種教育,教師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個性特點,教師的教育行為才能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關鍵詞:教學;獎罰
新課程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新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有機結合。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卻離不開成功的教育,教育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在多年的高中教學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表揚與批評的語言藝術、合理地使用獎勵與懲罰的辯證手段,對能否管好學生,贏得學生的愛戴與信賴至關重要。
表揚和獎勵是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在公開場合給予的肯定,是從正面肯定學生思想和行為的積極因素。它可以使學生更加自信地面對未來;可以使差生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成效更加顯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是被賞識的渴望?!豹剟罹哂写龠M的力量,它是一種推動學習的外加激發(fā)因素。
表揚和獎勵學生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一、表揚要真誠。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理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表揚要發(fā)自內心,通過老師的語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隨時傳達教師對學生的愛。對學生某些良好品行或點滴進步感到真誠的喜悅,這樣才能激勵他們發(fā)揚自身的優(yōu)點。
二、表揚和獎勵要適時。按照學生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在學生表現出良好行為、取得一定進步時,一般應馬上給予表揚或獎勵。對于暫時落后的學生,要主動幫助他們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為表揚獎勵創(chuàng)造條件,用表揚獎勵這一武器去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樣,不僅能堅定學生作出正確行動的信念,維護本人的積極性,還能教育其他學生,促進其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傾向。
三、表揚和獎勵要適度。要掌握好度,講究表揚和獎勵的分寸要因材施教。同樣做一件好事,對好學生,只要向他本人點頭、微笑即可;對一貫表現差的學生,則應大張旗鼓,當眾稱贊一番;對做了重大好事的學生,表揚和獎勵要廣泛一些,可由班級擴大到年級、學校。
批評主要是對學生的缺點、錯誤提出意見。懲罰則是對學生所做的于社會、集體和他人有害行為的否定評價,是用于使受懲罰者認識和改正自己錯誤行為的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求批評和懲罰時講究藝術,讓那些挖苦、告狀、預言、比較、體罰等粗暴的批評方式避之又避,教師批評時要和顏悅色、輕聲細語、循循善誘,讓學生心悅誠服。
批評和懲罰學生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一、批評應對事不對人。教師應指出學生的行為本身有何錯誤,其危害或不良影響是什么,而不應該對學生進行人身攻擊、人格侮辱等。
二、批評要找準切入口。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常會遇到學生的頂撞與對抗,不是教師講的不正確,而是沒有找準“切入口”。所謂切入口就是學生最容易明白自己錯了的那一點,只有讓學生自己明白了錯處,他才能減少戒心,消除抵觸情緒,靜下心來聽你的話,并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教師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三、批評的方式要有針對性。對于善于思考、性格內向、行為時常為情緒所左右的學生要突出正、反面典型事例,進行相互對比,引導其向好的方面轉化;對于所犯錯誤嚴重、影響范圍較大的學生要事先做好思想工作,然后進行公開的處理。
四、批評過后應多關注學生。批評是一劑苦藥,這劑藥包容了教師的良苦用心和無奈心情,但這苦心并不一定能被學生體察到。批評的目的是促其改正錯誤,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發(fā)展方向。教師在嚴厲批評后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批評,批評學生后要關注其情緒變化,要有意識地觀察、輔導,有了進步要及時表揚。
五、對學生進行懲罰時要溫和。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及獨立的人格,不得傷害肉體和心理;不得使用貶低孩子才干、人品或威脅打罵孩子的言行;要調整好自我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采用適度的語言和行動。
六、懲罰要適度。不輕易使用懲罰,最好引而不發(fā),讓孩子在被實施懲罰前自己中止不良行為。
七、懲罰也要明理。讓孩子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為,說理要淺顯具體,要就事論事,不要聯(lián)系孩子過去發(fā)生的行為算總賬。
表揚與獎勵是對學生的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給予肯定的評價,使受表揚和獎勵者明確自己的優(yōu)點和好處,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fā)揚。應當說,喜歡表揚是孩子們積極向上的品性的表現。為此,教師應予以充分的肯定,并適當地運用表揚的方法,去推動孩子奮發(fā)向上。批評與懲罰則是對學生不良思想品德和行為否定的評價,目的是使孩子們克服缺點和錯誤,幫助孩子分清是非,明確努力方向。但是,不論是何種教育,教師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個性特點,是基于與孩子們心靈上的溝通,讓學生知道你的教育是出自愛心,教師的教育行為才能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在學校教育中,雖然“賞識”教育比“懲罰”教育好,但是懲罰教育也必不可少,懲罰不是教育的目的,不能為懲罰而懲罰。懲罰教育是對學生心理造成壓力,制止學生的某些不當行為,刺激、激勵學生把正確的觀念同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當中去,以達到教育的目的。賞識教育與懲罰教育二者相互補充。賞罰必須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心理教育目的。
總之,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應全身心投入其中,引導學生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才能使教學達到令人難以忘懷的藝術境界,形成一個個教學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