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君
冬屬水,其氣寒。冬季是自然界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季節(jié)。此時陽光偏弱,日照時間短,天氣寒冷,陽氣潛伏,陰氣極盛,所以,“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對于女性尤其是體質偏弱的女性而言,“溫、通、補”,是她們冬季的養(yǎng)生三寶。
有些女性朋友體質偏弱,常常表現(xiàn)為氣虛,氣短乏力,心悸汗出,或有內臟下墜感。她們對于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既不耐嚴寒,也不耐暑熱,因此在冬季特別容易感受外寒而反復感冒。尤其是肺氣虛的人,由于皮毛抗寒能力的下降,容易發(fā)生呼吸道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氣管炎等。
所以這類人群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少去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同時,還應適當增加戶外運動,用冷水洗臉,以增強體質。另外,建議這類人群每日早晚、餐后用淡鹽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
“冬天泡腳,丹田溫灼?!倍窘洺E菽_可緩解疲勞,促進血液循環(huán);還能增強免疫力,舒筋活絡,防止寒涼引起的感冒。因此,體質偏弱的女性可以每晚睡覺前用溫水(40~50℃)泡腳,時長控制在20~30分鐘,水深至少要沒過踝關節(jié);同時按摩腳心、腳趾等部位。泡腳時,注意水溫不宜太熱;水過熱往往使人大汗淋漓,會傷津耗氣。
另外,體弱女性在飲食上也要進行調整。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西紅柿、芒果、柑橘等,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可適當多食用。
體弱易感冒的女性,應補益肺氣,增強免疫力,可適當用黃芪、防風和白術煎湯飲用,以益氣固表,扶正祛邪;已經出現(xiàn)感冒癥狀的,還可用生姜5片、蔥白20克,煎水代茶飲。
痛經,是部分女性長期的困擾。中醫(yī)認為“不通則痛”。一到冬天,由于氣候寒冷,血流減緩甚至瘀滯,女性往往痛經癥狀會更明顯。
體質偏虛寒的女性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女性腳后跟的內側是子宮反射區(qū),腳后跟的外側是卵巢反射區(qū),因此尤其要注意腳部保暖。
此外,女性平時可以多按揉一些穴位,如三陰交穴、關元穴、腎腧穴等,堅持每天按摩這些穴位15~20分鐘左右,能驅寒祛濕,緩解痛經。
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的相交點,在腳內踝尖上3寸,是治療婦科病的圣穴。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患者,自月經來前5~6天起,每天按摩或艾灸,緩解痛經效果會更好。
關元穴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位于臍下3寸,日常按摩可以起到補腎壯陽、理氣和血等作用。月經不調、痛經、外陰瘙癢等婦科病患者,按摩此穴位,能緩解不適。
中醫(y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生殖。腎腧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常按此穴位可補腎強腰,緩解痛經、腰痛等癥。
下面這些食療方,可緩解痛經不適等,有興趣的女性朋友不妨一試:
1.取紅豆、花生、紅糖、紅棗、枸杞子各適量,煮湯食用,可補血調經、溫經散寒。
2.紅棗3枚、桂圓肉6克、枸杞子3克,泡茶常飲,可養(yǎng)血調經安神。
有些女性脾胃功能較差,常有腹脹、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大便稀溏、畏寒喜暖等表現(xiàn)。在冬季,因氣候寒冷,不適癥如腹瀉、腹痛等會明顯加重。
此類人群,應防止腹部受涼,做好胃部保暖的工作;要加強運動鍛煉,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忌食寒性傷脾胃的食物,如冷飲、冰激淋、西瓜等。
在飲食上,脾胃功能較差的女性要多食溫性食物,晨起可嚼食生姜片,以溫胃散寒。另外,冬季可食用白茯苓粥。
做法:先將茯苓研成粉,粳米洗凈備用。將粳米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成薄粥。待粥將成時,調入白茯苓粉,再用小火熬煮約5分鐘即可。
功效: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強身健體;尤其適合于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腹瀉的人群。
此外,四神湯也是不錯的選擇。“四神”是指薏仁、蓮子、芡實和茯苓四位“神仙”。晨起空腹喝一碗溫熱的四神湯,滋潤腸胃,極易吸收。
材料:薏仁30克,蓮子30克,芡實20克,茯苓10克。
做法:薏仁、蓮子、芡實洗凈后浸泡半小時。鍋內加入茯苓和泡過的薏仁、蓮子、芡實,倒入清水,用中小火煲1小時即可。
功效:健脾、養(yǎng)胃、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