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胡正榮 李 荃
從本質上來講,媒體融合工作的推進其實是一個過渡性的手段,其最終目標是為了全媒體的實現。因此,想要將媒體融合進一步向縱深推進就必須對融合轉型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反思。[1]2014年以來,我國的媒體融合建設已然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在習近平總書記“1·25”講話后,各級傳統媒體都在加快布局。但在整個媒體融合推進的過程中,筆者觀察到當下我國的媒體融合實踐仍處于“高熱度、低效度”的困境之中,或者說在一些關鍵之處仍存在很大不足。毫無疑問,這些關鍵之處能否得到妥善處理直接決定了推進媒體融合邁向縱深、建成全媒體目標的成敗。
翻閱人類歷史長卷,技術迭代在媒體格局、傳媒生態(tài)的發(fā)展演變進程中始終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造紙術和印刷機的出現將人類文明帶入了“鉛”與“火”的時代。同樣,以時空覆蓋范圍廣泛為特征的廣播電視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讓人類傳播活動大步前進,進入了“光”與“電”的時代。隨著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為代表的信息革命不斷推進,傳播活動的巨大變化沖擊了舊有的傳媒格局和生態(tài)。當下,整個人類傳播正大步邁向以萬物互聯、智能傳播為特征的全新階段,即“數”與“網”的全媒體時代。[2]
在2018年5月28日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的經濟、技術格局做出了精確的基本判斷,即“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yè)為主導的經濟發(fā)展時期,我們現在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fā)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媒體融合邁向縱深階段,一定要基于數字化、智能化,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否則融合實踐仍然無法脫離傳統媒體的運作邏輯,從而陷入嚴重的路徑依賴困境。面對嶄新的傳媒生態(tài),前沿的技術成果不僅被視作傳媒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的解釋性指標,同時它也已經成為重構全球傳播秩序的結構性力量。因此,新媒體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應當被視作媒體融合的重要支撐,并在此基礎之上實現媒體產品與服務的全息化、覆蓋范圍全員化、效果呈現全面化。
當下,互聯網基礎設施已基本搭建完成,包括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的技術成果正在與全球供應鏈融合交織成全新的社會傳播網絡。在大數據、云計算已相對完善的情況下,著力布局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5G更具戰(zhàn)略意義。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示要把人工智能應用到從信息采集、生產、分發(fā)到接受和反饋在內的全部流程中。目前,處于初級階段的運算智能已通過算法基本實現了傳播的精準化。但我們也要看到,在消費開發(fā)的場景化、創(chuàng)作生產的智能化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仍然擁有極為廣闊的可想象空間。簡而言之,人工智能技術是傳媒行業(yè)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產效率、提高傳播精準度所必不可少的一套技術。在人工智能之外,5G提供的高速率、強寬帶、低延時將成為主流媒體實現對業(yè)務、應用迭代更新的關鍵。在筆者看來,5G將在三個方面為傳統媒體融合轉型提供空間。第一是直播,傳統媒體應當考慮如何去實現不同形態(tài)、不同垂直細分內容的直播,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面向不同用戶的交互式直播。第二是中長視頻,5G的出現毫無疑問會引發(fā)中長視頻的大體量增長。目前,包括CNN、??怂乖趦鹊拿襟w巨頭已然開始布局中長視頻內容、平臺。第三是全息、沉浸、交互式的內容消費的增量。5G使得VR、AR、MR等各種強互動、強體驗的內容成為了可能,提前布局這類具有極高用戶黏性的內容必然能夠使傳統媒體在互聯網下半場的視聽競爭中重獲優(yōu)勢。
想要順利推進媒體融合邁向縱深、建成全媒體,一個健康、有序的內容生態(tài)必不可少,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通俗來講,就是要在“做加法”的同時學會“做減法”。在這里,“加”的是新業(yè)務和新業(yè)態(tài),“減”的則是過剩業(yè)務和無效業(yè)態(tài)。[3]
具體來說,傳統媒體應當堅持移動優(yōu)先戰(zhàn)略,有效壓縮、整合和改造那些低效的欄目、內容等產品,將人才、資金等有效資源節(jié)省下來并向移動、多屏和跨屏等新興業(yè)態(tài)進行轉化,不斷優(yōu)化媒體供給到達用戶需求的精確度,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服務、內容的有效細分和垂直投放,依靠對用戶的深度挖掘來實現最終的價值轉化。實際上,盡管總體情況仍不樂觀,但已然有部分傳統媒體積極地將壓力轉化為新動能,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和上海文廣都極具代表性。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整合后全面削減、壓縮過剩產能,關閉的子報子刊、電視頻道合計達10余個,同時還合并停更了5個新聞網站和3個新聞客戶端。另一方面,為了響應廣電總局精辦節(jié)目、頻道的號召,上海文廣將此前的娛樂頻道和星尚頻道整合成為面向長三角的全新“都市頻道”。全新整合而成的都市頻道集結了優(yōu)勢內容團隊,將民生服務、美食、健康和生活資訊等服務集聚一身,目標是成為服務于上海文化都市建設的優(yōu)質傳播平臺,頻道突出了其都市特色。
對于舊有業(yè)態(tài)如傳統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必須對其過長、低效的業(yè)態(tài)戰(zhàn)線進行大力壓縮。這些經過壓縮、優(yōu)化節(jié)省出的資源應當投入到布局和建設移動平臺、大數據平臺等自有平臺。在此基礎上,應當探索從依托廣告的單一運營模式向多元化運營模式的轉化升級,將業(yè)態(tài)分布拓展至政務、商務和服務中。在當下的信息時代,信息已成為了社會發(fā)展各要素之間的重要介質,作為信息傳播者的媒體將迥然不同的事物與社會捆綁在一起。這不僅決定了媒體在生活、社會中的獨特位置,也決定它的強連接性。傳統媒體憑借海量、優(yōu)質的內容和與生俱來的公信力連接用戶并使其產生認同,依托自有平臺從而將用戶個性化需求聚合并發(fā)到合適的商業(yè)伙伴手中,換言之,傳統媒體的入口價值存在極大空間。傳統媒體身負輿論引導使命,因此政務業(yè)態(tài)必然是立身之本。但同時,傳統媒體可以將業(yè)態(tài)進一步拓展至服務性、本地化服務,結合互聯網技術,打造“媒體+產業(yè)”的商業(yè)模式。
媒體加產業(yè)不能被理解為一個業(yè)態(tài)的簡單疊加,其實質應當是一個有限資源重組、重塑產業(yè)價值和融合賦能的過程。其最終將會成為一個新的智慧全媒體生態(tài),并依托這個生態(tài)形成全新的業(yè)態(tài)布局和模式。
在論及推進媒體融合、建設全媒體時,習近平總書記首先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要堅持一體化發(fā)展方向,通過流程優(yōu)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庇纱耍覀兛梢园l(fā)現實現媒體融合邁向縱深的關鍵在于一體化發(fā)展。實際上,當下絕大多數媒體機構的融合實踐仍然還是一種物理方式的疊加,而非實現化學式的融合質變。機構內部無法貫徹信息共享機制、技術系統之間對接標準無法統一、長久以來按照媒體類型來實現的管理邏輯,共同造成了整個系統的分散、式微,以致無法順利地實現融合轉型。這種繁雜、低效的體制機制在與互聯網企業(yè)對比時更加明顯。目前,傳統媒體進行并購重組等市場化操作仍面臨極大限制,而與此同時,互聯網企業(yè)卻可以通過上市、并購等方式保持快速發(fā)展。歸根到底,在媒體融合邁向縱深的過程中,體制機制的變革才是突破融合實踐現有困境的根本性解決途徑,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組織結構的重構、生產流程的優(yōu)化、平臺的壯大。[4]
實際上,當下已然有一些傳統媒體開始啟動了體制機制的改革,并試圖將企業(yè)化的運作方式引入。但更多媒體還是在原有的體制機制上進行不觸及根本的修補,因此其媒體融合的推進過程大多舉步維艱。想要真正實現推進媒體融合、建設全媒體的目標,傳統媒體必然要對組織架構進行重塑,在人才制度、分布模式、管理規(guī)范、組織經營等各方面都要深化改革。同時,傳統媒體必須重新制定二級機構劃分標準、推進渠道平臺融合、實現內容品牌再造,從而有序地將媒體融合落到實處,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
在一定意義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組建實際上已然反映了高層決策者意識到現存的傳統體制機制無法完全適應當今的時代要求,總臺的整合組建正是為了突破舊有的傳統媒體慣性思維從而避免陷入轉型困境。在筆者看來,總臺的戰(zhàn)略重組舉措在向傳媒業(yè)各組織機構彰顯決策層推進媒體融合實踐決心的同時,也為大多數處于轉型困境當中的傳統媒體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可參考的樣板,即通過組織結構的重構、生產流程的再造、分散平臺的組合,實現向以全媒體業(yè)務架構和企業(yè)化管理體制為核心的主流傳媒集團的轉型。
面對日漸嚴峻的傳媒生態(tài),我們必須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去擁抱互聯網,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chuàng)新為要,積極推進融合轉型。[5]更為重要的是,在媒體融合邁向縱深階段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妥善處理媒體融合的四個關鍵,從而真正將推進媒體融合、建設全媒體落到實處。
【注釋】
[1]胡正榮,張英培.我國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反思與展望[J].中國編輯,2019(06):8-14.
[2]胡正榮,王潤玨.我國主流媒體智慧全媒體建設的目標與路徑[J].行政管理改革,2019(07):30.
[3]胡正榮.傳統媒體如何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調整[J].青年記者,2019(06):5.
[4]胡正榮,王潤玨.我國主流媒體智慧全媒體建設的目標與路徑[J].行政管理改革,2019(07):29-34.
[5]胡正榮.融媒體中心建設與智慧全媒體生態(tài)[J].北方傳媒研究,2019(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