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蘭蘭
【摘 要】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手機等移動設備的全面普及,新聞資訊的呈現方式逐漸從圖文、廣播、電視播報等向移動端視頻過渡。微博,作為一種我國現今重要的網絡信息分享與交流的移動社交平臺,已成為各大新聞媒體的必爭之地,新聞媒體在微博上發(fā)布短視頻的數量不斷增加。在此,通過對微博平臺上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內容同質化、新聞娛樂化、專業(yè)團隊貧、優(yōu)質內容少,這四個問題的研究,提出了對應的優(yōu)化策略,以期微博平臺上的新聞資訊類短視頻能夠更加有序、健康、長久的發(fā)展。
【關鍵詞】微博平臺;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傳播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8-0189-03
2016年11月,以新聞資訊為特色的“梨視頻”出現,隨后各新聞資訊類媒體興起,媒體記者開始認識到短視頻的無限潛力。如今,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已被網絡新聞媒體視為一種重要的新聞呈現方式,在杭州保姆縱火案、江歌案、重慶公交車墜江等重大事件報道中都表現出了極為出色的傳播效果,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一、微博平臺上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概況
(一)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定義
在參考了部分學界的論文和行業(yè)報告后,認為新聞資訊類短視頻是以傳播經濟、政治、體育、娛樂等領域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為目的,以移動智能終端作為傳播載體,視頻時長在幾秒鐘到幾分鐘之間(不超過5分鐘),滿足用戶在碎片化時間及移動狀態(tài)下進行觀看和分享的視聽傳播產品。
(二)微博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優(yōu)勢
1.聚合用戶,擴大化發(fā)展
新浪微博憑借其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便捷性等特點吸引了大量的用戶,已成為網上傳播互動的重要力量,使得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微博分享身邊發(fā)生的新鮮事或者關注社會公共事件。如今,人們已經將隨時關注、發(fā)送微博信息變成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這使得微博不易發(fā)生大量用戶流失的現象。
2.緊跟熱點,快捷化傳播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要想得到廣泛關注,就必須在第一時間獲得新聞信息并且能夠迅速傳播。如今,微博的傳播速度已達到每秒就有一條新的新聞信息的出現,新聞熱點的產生也僅需要幾分鐘時間。因此,微博新聞資訊類短視頻能夠在同其它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吸引到廣大受眾的關注。
3.找準興趣,個性化訂閱
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微博能夠通過數據分析系統,篩選出最精華的新聞資訊,并能有效過濾一些垃圾信息。讓廣大用戶即使足不出戶,也能緊跟時代潮流。對于一些用戶個人喜歡或關心的新聞,就會有特別的訂閱。另外,由于受眾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許多的傳播媒介都選擇分化,并且以更加專業(yè)化的傳播模式將新聞資訊呈現出來。
二、微博平臺上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傳播存在的問題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Web2.0時代,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網絡對于日常生活的滲透,同樣的,互聯網技術的飛躍也推動著社交平臺的革新,重塑了社交媒體環(huán)境。微博新聞資訊類短視頻作為新聞報道的重要成分,受到大環(huán)境嬗變的影響,也無可避免地出現變異。
(一)內容同質化,用戶粘性差
由于微博本身的信息分享功能和互動功能,使得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得到廣泛的傳播。一方面,這導致了在互聯網平臺上出現眾多內容相似的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用戶通常會隨意的選擇某個短視頻進行觀看,而不具有確定性,這使得他們對視頻內容的信任度和忠誠度在海量信息的沖擊下會大大的降低。另一方面,雖然資訊類短視頻具有追蹤新聞熱點的特點,熱點新聞一出現,就能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上獲得巨大的點擊量,但并不代表這樣龐大的點擊量會轉化為用戶粘度[1]。過多的轉發(fā)視頻使得各類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官方微博推送的新聞內容大多缺乏原創(chuàng)內容,容易產生低價值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很難有愉悅的消費體驗,更難以加強用戶的粘性。
(二)媒體競爭強,新聞娛樂化
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中認為:新聞節(jié)目是一種娛樂形式,而不是為了教育反思或凈化靈魂[2]。這也間接解釋了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娛樂化的發(fā)展趨勢:為吸引更多的用戶關注,各媒體之間競爭不斷,部分媒介素養(yǎng)不高的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為取悅大眾,在對新聞視頻處理中,強調突顯故事、情感、趣味這三個方面。從視聽效果的角度來看,現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由被符號和編碼操縱的時代,“幻象”取代了真實的生活[3]。新聞資訊類短視頻試圖將聽覺效果方面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但若刻意迎合受眾追求感官刺激的心理,只重視特效技術的開發(fā)和戲謔畫面的營造,而忽視視頻的內容與內涵,反而會限制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發(fā)展,使其理所當然地具有娛樂化傾向。
(三)專業(yè)團隊貧,視頻缺特色
新聞影像的拍攝和傳播都是被精心選擇過的,若媒體團隊處理不當會使偶然性事實被強調或放大[4]。如“保安打人”的視頻,拍攝者以仰角的拍攝角度夸大了保安的高大及強勢,用晃動的鏡頭給人以緊張感,引來了很多網友對于保安的激烈批評。而這些誤會的頻繁出現,離不開微博平臺上的短視頻的拍攝和制作團隊貧乏這一原因。另外,不同的平臺有著不同的媒體屬性,各平臺之間的特點、用戶群體、用戶偏好、平臺定位等方面都不同。一些媒體團隊在進行視頻投放過程中不考慮平臺的屬性,對于微博平臺的短視頻時長、受眾定位以及內容偏好等未作全面的了解,只是將視頻做簡單的搬運,這勢必會影響影響視頻的傳播效果,使推送的視頻內容缺乏特色。
(四)用戶需求高,優(yōu)質內容少
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眾不僅對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觀賞體驗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對新聞資訊類短視頻中包含的信息量和內容深度提出了進一步的需求。用戶希望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獲取最有價值的、優(yōu)質的新聞資訊,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能夠細致制作短視頻,達到“每一幀都包含有效信息”的標準。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拍客團隊自身存在新聞敏感度不高和拍客團隊的規(guī)模不大等問題,限制了他們對重要新聞的現場抵達和重要新聞事實的挖掘[5]。所以,就目前微博平臺上的新聞資訊類短視頻來說,優(yōu)質內容較少,特別是在新聞即時性要求下,各媒體創(chuàng)作者都爭搶在第一時間推送新聞資訊,造成了有效信息的丟失,更降低了新聞價值及新聞內容深度。
三、微博平臺上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傳播的優(yōu)化策略
面對微博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傳播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以下內容將從微博平臺上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者角度出發(fā),提出一些策略。
(一)創(chuàng)新形式+突出獨家,凸顯出差異化
微博官微,要在標題、封面、摘要等地方突出自身的獨家消息,若推送的新聞資訊類短視頻不是原創(chuàng),就要注重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通過新的形式來吸引用戶的關注。由于新聞現場的環(huán)境復雜,單一的視頻呈現方式會使信息傳播的準確度降低,受眾難以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6]。這個時候就需要將媒體呈現視頻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借助圖片,動畫,使短視頻畫面生動活潑起來,這樣能更為清晰地還原新聞現場,同時也更容易使受眾接受,提高視頻的轉發(fā)率。例如澎湃新聞會在視頻的關鍵點插入截圖,或者是一些評論性的話語,從而使整個視頻畫面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插圖的運用可在不影響視頻時長的情況下增添更多的內容,使人們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到更多的新聞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擺脫視頻內容同質化,各新聞媒體官微僅靠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時效性。時效性不僅是媒體經濟屬性所決定的, 而且也是媒體專業(yè)素質的要求[7]。新聞創(chuàng)作者可以從已發(fā)布的短視頻中找出其中被忽略的或者是被扭曲的新聞信息,通過對新聞信息的進一步收集,獲取到獨家消息。
(二)加強監(jiān)管+提高素養(yǎng),保障新聞真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對傳播者來說,只有每時每刻自覺檢驗所傳播的新聞的真實性,才能確保真實傳播的實現[8]。媒體人要能夠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加強對短視頻內容的審核及監(jiān)督力度,不斷完善責任追究機制?,F在整個假新聞生產行業(yè)的作假素質比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會迎合受眾當下迫切想要知道但權威機構無法做出回應的話題進行生產,虛實參半,極易混淆公眾視聽[9]。而真實的新聞現場視頻的呈現,對于戳穿虛假新聞,無疑是最有力的證明。如在報道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時,一些媒體采用來自萬州應急辦“事故系公交車避讓一輛逆行的小轎車所致,小轎車司機為女性且穿著高跟鞋”的二手信源,造成了關于事故原因的烏龍報道,激起社會的一些不滿情緒。但在之后隨著現場視頻的公布,新聞事實一目了然,立刻就堵住了各種虛假聲音的傳播。
另外,媒體人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在理性、客觀的心理狀態(tài)下進行視頻的剪輯,不刻意突出某一新聞信息或隨意剪掉新聞當事人的話,對視頻配音時不說模棱兩可的話,有條理地說明事件的來龍去脈,從而不使受眾對信息內容產生誤解。如報道山東辱母殺人案,一開始一系列短視頻呈現出當事人于歡是為母報仇的孝子形象,造成了新聞的部分失實,影響了輿論的走向。
(三)改善算法+聚合內容,提供完整資訊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算法推薦成為短視頻平臺的內容推薦方法。算法推薦主要是通過一些數學算法,來推測用戶可能喜歡的視頻類型,但是它并不能根據觀點推送,對于一些觀點的好壞不容易做出判斷[10]。機械的算法推薦下產生的信息,容易導致受眾價值觀的模糊。因此,改善算法,根據微博平臺的屬性,對其短視頻時長、受眾定位以及內容偏好等作全面了解,同時有效地利用人工有理性有態(tài)度地去處理短視頻,將有效增強短視頻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的發(fā)展,擴大了新聞資訊的來源,媒體人可多關注些民間團體,通過公眾所提供的信息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在“公民新聞”時代,人人都可能是新聞的參與者,他們可能是新聞當事人,旁觀者、知情人。相較于官方拍客,這些民間團體更接近新聞現場,對于一些新聞事件也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官方拍客不妨通過他們來探尋到更多的新聞信息,最終為用戶提供完整的新聞資訊。
(四)縮短時長+追求深度,滿足用戶需求
通過有關“新聞領域網絡視頻遇冷”方面的訪談表明:視頻下載花費時間過多、網速慢、難以接受前置廣告等已成為網民不歡迎網絡視頻新聞的原因[11]??梢哉f目前的微博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在視頻的時長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觀看需求。Social bakers公司曾對Facebook上年輕群體觀看視頻的情況作調查,結果表明,在視頻播放10秒后有20%的用戶離開;在30秒左右有33%的用戶離開;在1分鐘左右有45%的用戶離開。總體說來,微博新聞資訊類短視頻要想適應用戶在社交平臺日益減少的耐心,就要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用戶的注意。通過剪輯視頻,壓縮新聞文稿,以最精煉的文字表達最精準的含義。
微博官方媒體在追求短視頻時長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于視頻內容的深度挖掘,做好對視頻內容的把關。對于新聞來說,無論其外在形式如何改變,但是它對新聞內容深度的要求是不會變的。若媒體人能在縮短內容時長的同時,加強對于內容深度的挖掘,那么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效果也將大大增強。
四、結語
現今,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已屬流行應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型的新聞傳播形式,特別是在重大社會事件中,它能生動、直觀、真實地向受眾呈現新聞的現場狀況。不可否認,微博這種內容分發(fā)平臺,便利了用戶對于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獲取。但由于微博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發(fā)展尚不成熟,存在視頻內容同質化、用戶粘性差、新聞內容帶有娛樂化傾向、優(yōu)質內容少等問題。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該文從微博新聞資訊類短視頻傳播者角度出發(fā),結合微博平臺及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特點,借助微博這一社交平臺的獨特優(yōu)勢,優(yōu)化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策略,以期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玨.移動傳播時代資訊類短視頻的發(fā)展特點與問題[J].新聞世界,2018(01):52-54.
[2]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5.
[3]劉露,王全權.藝術與媒介:后技術時代的審美嬗變[J].美與時代(下),2017(11):26-28.
[4]謝太平,鄒霞.網絡四重語境下影像意義的生成——以“故宮保安打人”視頻傳播為例[J].新聞界,2014(21):49-54.
[5]劉士超.資訊類短視頻的內容特性及其發(fā)展困境——以梨視頻為例[J].新聞知識,2018(08):35-37.
[6]馬若.澎湃新聞官方微博新聞現場類短視頻傳播策略研究[D].河北大學,2017.
[7]劉日照,程嫩生.論“后真相時代”成因及公眾心理[J].東南傳播,2018(11):102-104.
[8]楊保國.新聞真實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67.
[9]王俊霞.網絡空間中如何通過采訪提升新聞價值[J].大眾文藝,2019(06):178-179.
[10]白凈.人民網三批算法推薦,今日頭條等平臺如何平衡傳受利益[BE/OL].http://news.163.com/17/1009/18/D0AVTU5U00018AOR_mobile.html.
[11]朱青.中外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發(fā)展趨勢比較[J].新聞世界,2018(0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