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摘 要】匈牙利導演凱內(nèi)爾·穆德盧佐在電影《白色上帝》中,用極為精簡的敘事,勾勒了人狗之間的故事。通過簡單的故事和平淡的形象,給現(xiàn)代社會描繪出一個黑色寓言即人狗大戰(zhàn),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主題,如世界和平、種族矛盾等。通過分析電影名及主角名等基本元素,解讀其隱喻意義,以期得出電影人對當下的思考。
【關(guān)鍵詞】《白色上帝》;黑色寓言;互文;隱喻;種族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8-0046-03
電影《白色上帝》由匈牙利導演凱內(nèi)爾·穆德盧佐執(zhí)導。2014年5月23日,在第67屆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guān)注”單元中獲最佳影片大獎;并獲得2015年第8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這又是一部以“狗”為主角的電影。大凡動物題材的作品,總是通過不同于人類的動物特殊視角來觀照世界。不過,與以往的“狗”題材電影有所不同的是,此影片不僅有名為“哈根”的狗主角,還有它領(lǐng)導的一個狗的世界,即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狗組織”,向人類發(fā)起了復仇活動。不過故事最后,在音樂的號召下,人、狗都用同樣的姿勢趴伏于地,傾聽這世界的寂靜,就如在上帝腳下禱告懺悔一樣,和諧共存于天地之間。
這部電影以較為簡潔的敘事,通過人與狗之間的關(guān)系,講述人如何與異類、整個世界相處。人狗大戰(zhàn)就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部黑色寓言,給現(xiàn)代人提出了警醒,給予啟示。電影具有隱喻意蘊,其中的名字看似簡單,但背后都有其象征意義。本文從電影名字入手,通過互文批評理論,解讀其內(nèi)涵。
一、電影名的隱喻意義
(一)片名含義。影片名為White God(直譯《白色上帝》,香港地區(qū)譯為《狗眼看人間》,臺灣地區(qū)譯為《忠犬追殺令》)。此名具有隱喻功能,也暗含了導演的意圖。他曾在采訪中說,在狗的眼中,人就是白色上帝。因而,要理解此影片的深層含義,必須要從狗的視角來看它們眼中的人和世界:白色人種,猶如它們的上帝。不過具有反諷意味的是,上帝是拯救世人的;而狗狗們眼中的上帝對它們有生殺予奪的絕對權(quán)力,只因為它們不是純種狗,就遭受了這樣的遭遇。反之,如果它們是純種狗,即種族(膚色)和其他純種狗一樣,它們就能幸免于難??梢?,這里人狗沖突不是單純的物種之間的沖突,也不是你死我活的二元對立的矛盾。這樣的對抗后果本可以避免。人類按自己的意向,給不受待見的弱小生命貼上“純”或“雜”的標簽,然后對其捕獲、禁錮,剝奪其自由生活的權(quán)利。關(guān)進“上帝”開設(shè)的避難所——收容所后,在“白色上帝”的照顧下,“狗生”也并沒有好多少,甚至隨時可能喪生。種種遭遇,使得哈根淡化乃至泯滅掉了對人類的愛和依戀;當不能和平共處時,繼之而起的就是動物的本能——反抗、復仇。
就算哈根的復仇帶著血腥和殘忍,但是它率領(lǐng)的“狗軍隊”并沒有對整個人類進行復仇。它們只是集體奔跑在大街上,對路人并沒有進行主觀惡意的攻擊。反而是上帝般存在的人類,在突如其來的奔跑面前,驚慌失措、四處逃離。最后借助現(xiàn)代武器和工具,試圖攔截、摧毀“敵人”。哈根也不過是一直在運用它的智慧想方設(shè)法尋找它的“仇人”:把它賣到斗犬販子手里的商人、訓練它成為斗犬的后主人、告發(fā)它的鄰居老太太……要不是音樂和愛的力量的召喚,恐怕遺棄它的主人也要遭其毒口了。所以,哈根的報復是有針對性的,僅僅指向記憶中的仇恨。相對于狗界迫不得已的奮爭和反抗,人類對整個異己族群的強權(quán),就顯得非常荒謬和非理性,也給自己造就了一個黑色寓言,從中看到人性的虛弱。
(二)片名的互文性隱喻意義。很明顯,“White God”和電影“White Dog”(《白狗》)具有互文性。所謂“互文性”,是法國學者朱莉婭·克里斯蒂娃于《符號學》一書中提到的“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許多行文的鑲嵌品那樣構(gòu)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盵1]文本如此,電影也不例外?!栋咨系邸肪褪菍γ绹捌栋坠贰返慕梃b和致敬。后者講述一條白狗在幼年時,被主人植入種族主義,訓練它成為一看見黑人就咬的種族仇殺者。它借用白狗這一中介,連接黑白兩種顏色;借白狗之口,對美國的種族主義進行拷問和鞭笞。從種族主義角度來說,《白色上帝》就是對《白狗》的互文性運用,都呈現(xiàn)出一個共同的黑色寓言,即人類自己作惡,殃及動物,但最終都要反饋回人類自身。當然,《白色上帝》又有新的超越:真愛和諒解最后能戰(zhàn)勝仇恨和報復,但前提是世間一切物種皆是上帝腳下互相平等、和諧共處的子民。
此外,關(guān)于動物尤其是狗的題材,不管是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影視作品里,都極其常見?!栋咨系邸分泄膹统鹨约皬统疬^程中野性和智慧盡顯的情節(jié),與美國著名作家杰克·倫敦筆下《野性的呼喚》中的狗主角巴克非常相似。它們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物種間的情感、矛盾沖突以及個人英雄主義等,都是一致的。巴克從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法官家的寵物狗到被盜賣到西部拉雪橇的生活轉(zhuǎn)變,和哈根從小女主人忠實的朋友到被遺棄后被賣到斗犬場的辛苦血腥生活,如出一轍。它們都見識了同類的痛苦遭遇、人類的殘暴,都在求生的過程中喚出野性,迫不得已帶領(lǐng)族類向人類亮出復仇之劍。正如學者李玉平所言,兩個文本之所以具有互文性關(guān)系,它們之間一定有某種相同之處,即相互指涉、相互映射的部分。但是,互文性的研究價值并不在于“同”,而在于“異”,即“同中之異”。也就是原文本的一部分進入當前文本,這一部分必須獲得不同于原文本的新的意義,這樣才有研究的價值。[2]
電影中“上帝”的指涉性和救贖性是一百多年前崇尚“適者生存”的杰克·倫敦沒有觸及到的,這也是對文學文本的超越。由此可見,后現(xiàn)代的電影導演所關(guān)注和思考的比之前的同類作品深刻得多,當然塑造的這個現(xiàn)代人類寓言的黑色就更加濃重。因而,現(xiàn)代影視作品和百年前的文學文本之間,完美地詮釋了跨界組合式互文性。
二、主角名隱喻意義
影片既然講述的是13歲女孩莉莉和她忠實的寵物狗朋友哈根的故事,那么主角既是莉莉,又是哈根。二者的名字都有特別的隱喻含義。
(一)主要人物名字隱喻意義。Lili(莉莉)雖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名字,但畢竟不常用。在這部極具深意的作品里,導演設(shè)置這個名字也不同尋常。首先,Lili諧音lily,即百合花,象征純潔,意指小女孩獨有的純潔之意。在政府出臺飼養(yǎng)雜種狗需額外交稅的政策后,全城棄狗,導致流浪狗驟增至兩百多只。生活不如意而怨氣沖天的莉莉父親,也不愿為狗額外付錢,而將哈根惡意遺棄在街頭。在這樣的前提下,莉莉不停地尋找哈根,大街小巷張貼尋狗啟事,秉持著不放棄的念頭,一個人穿梭于各個角落。政策條規(guī)是冰冷的,其他棄狗人也逐漸變得冷漠,就連收容所飼養(yǎng)管理狗的工作人員也是機械化作業(yè),對狗沒有愛憐之心,甚至視其生命為草芥,處以極刑。正如莉莉在回答音樂老師的提問“《唐懷瑟》究竟講了什么”時所言:“關(guān)于愛的,因為你根本不懂愛。”小小女孩,卻比周遭的大人更懂得愛,并且知道如何去愛:忠誠、堅守、平等、陪伴、尊重……如此這般真正的愛,最后才有可能將誤入“復仇歧途”的哈根喚醒,哈根眼中的“白色上帝”Lili,從存在到隕落再到重現(xiàn),構(gòu)成了整部影片的一個隱在的敘事旋律。
“上帝”和“莉莉”最終重合的情節(jié)設(shè)置獨具匠心。在“白色”這一維度,二者是互通的。既指人的白色膚色,又指人的純潔品性。那么為什么將其設(shè)定在莉莉身上呢?其實影片中多次提到白色:在一群市民進入收容所準備領(lǐng)養(yǎng)小家伙的場景中,工作人員首先就向他們介紹“有白色的狗”??磥戆咨墓肥菑V受歡迎的。而哈根卻是棕色狗,雜種狗,在收容所沒被市民看上;而它不合時宜地表現(xiàn)出維護自己尊嚴的野性,讓它更是受到不同于其它狗的“待遇”——被單獨關(guān)押,前途未卜。要知道它之前已經(jīng)看到過同類被人類安樂死的場面。不受待見的哈根,唯有莉莉愛它,接納它,善待它。
根據(jù)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的解釋,Lily有一個詞組,即lily-white,它除了有顏色純白之意,還有“morally perfect”(道德完美)之意。那么“白色莉莉”在哈根眼中,當仁不讓地就成了“白色上帝”。哪怕哈根犯了大錯,被世人排斥,被警察追殺,莉莉也愿意直視它,和它交流,關(guān)切地問它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也愿意再一次吹響小號,吹起哈根非常熟悉的曲子,讓哈根內(nèi)心平靜,并喚醒它的“道德”;更愿意同哈根一樣,趴伏在地上,和哈根面面相向,進行無聲的對話。此時哈根最接近上帝,因為它此時擁有話語權(quán),能和自己眼中的上帝進行平等交流;而之前它是處于“失語”狀態(tài),任由人類安排擺布。比起傳統(tǒng)的上帝俯視,導演安排了上帝的“代言人”莉莉,降低高不可攀的視角,俯身、詩意地俯臥于大地,更好地踐行眾生來自于塵土必將傾聽塵土的信念。于此,導演借“白色上帝(莉莉)”的形象,給觀眾和世人提供了一個新的世界和諧的范式:解構(gòu)絕對權(quán)威,轉(zhuǎn)變視角,平等對話。否則,人類必將一直困囿于“種族主義”“優(yōu)越論”等陷阱中,一如既往地給自己導演著黑色寓言。
(二)主角狗的名字隱喻意義。電影的另一位主角是狗Hagen(哈根)。Hagen是著名的13世紀中古高地德語史詩《尼伯龍根之歌》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給主角狗取這個史詩英雄名字,必有深意。對于狗狗們來說,它們美好生活遭到破壞、痛苦流浪、被逼同類相殘、艱難反抗等遭遇,也堪稱狗界的史詩。此哈根和史詩里的哈根一樣,具有相似的特點。中世紀英雄哈根是勃艮第王的忠臣,軍隊的領(lǐng)袖。他外貌威猛,戰(zhàn)斗勇猛殘忍,謀略老道,視榮譽重于生命。影片中最初的哈根,溫順、忠誠、友善、單純。它對主人一心一意,時刻守護;在流浪時和同伴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在收容所里,哪怕它“身懷絕技”,也從不對同伴和人類構(gòu)成威脅,除了在它感到威脅時;即使是在斗犬場,在你死我活的前提下不得不咬死自己的同類對手,它也是用悲憫的眼神望著在自己腳下抽搐的對手,用嘴去觸碰對方,給予對手尊嚴和關(guān)愛。它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史詩般人物的特點,和逼良犬成斗獸的人類形成了極大反差。
史詩里哈根形象的歷史衍變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差異明顯?!暗搅爽F(xiàn)代,哈根形象又經(jīng)受了另外的命運:從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起,《尼伯龍根之歌》在德意志民族主義浪潮中承載起了巨大的政治意義,于是哈根形象的接受便愈加蒙上政治宣傳的陰影。十九世紀后半葉以來,哈根形象遭受民族主義與納粹主義的多番政治濫用。”[3] 21世紀,哈根身上所承擔的從民族主義上升為種族主義,從納粹主義演變?yōu)榛恼Q的黑色寓言式的現(xiàn)代主義。導演凱內(nèi)爾·穆德盧佐的思考和傾向相應(yīng)地投射在了寵物狗哈根身上,通過哈根的反抗來闡述種族主義下的種族隔離、種族迫害、種族滅殺,以人們在覺醒后的狗物種面前的畏懼,來暗示人類不容異己的荒謬性。
影片里哈根形象是個奇特的雙重形象。它本是Hagen,但中途被改名為Max(麥克斯)。同一條狗,前后不同的主人,有了不同的名字,象征著兩個不同的形象,不同的身份,而它就要在其中進行自我的身份認同。身份認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身份塑造”。“身份塑造”除了包括主體自我選擇的各種塑造外,就其政治意義而言,主要體現(xiàn)為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強制性塑造或規(guī)訓[4]。顯然哈根沒有權(quán)力進行身份的自我選擇,那么就毫無選擇地被塑造成麥克斯。如果哈根承載著史詩般人物的特點和使命,那么麥克斯所承擔的就是人類貪婪欲望和種族主義的迫害。Max意為“最……”,對于訓斗犬者來說,麥克斯意為最大、最快,、最殘忍、贏得最多、最賺錢……于是,哈根失去了它真實的身份,喪失掉了其生命的本真意義,被強行塑造成貪婪殘酷人性下的“器物”,只剩下“活著”。經(jīng)過冷酷的強化訓練,溫順的哈根終于“成長”為強悍的麥克斯,并首戰(zhàn)告捷,滿足了主人的欲望。
所幸麥克斯身體里的“哈根”還沒有完全泯滅。看到無辜犧牲在自己嘴下的同類,哈根從麥克斯身體里復活,并支持著麥克斯利用剎那的機會逃脫,然后不停地奔跑,終于回到了流浪狗聚集場所。此時它是哈根還是麥克斯,已然不重要,它就是它自己;它對自己的身份認同通過同類的再次接納得以完成。它對哈根這一身份已失去了興趣和主動性。最初被遺棄時,它聽到輪船汽笛鳴響,興奮地奔走,企圖追上那聲音,因為那聲音和主人的小號聲相似。但是現(xiàn)在,它和小伙伴在河邊玩耍時,再一次聽到輪船汽笛聲,已無動于衷。它的另一個身份麥克斯,又是它討厭的自己,并且也是它想擺脫的身份。然而,只要種族主義存在,它就做不了自己,勢必要在兩個身份之間進行選擇,并必須認同。人類的強權(quán)也由不得它擁有自己的身份。在被捕進了收容所后,它如果成為哈根,就極有可能被虐致死;在再一次被迫的情況下,它不得不重新當麥克斯,并且還要把麥克斯當?shù)綐O致,進行復仇。因為已經(jīng)進入困境,沒有退路,更沒有其他路可走。遭受人類歧視的雜種狗哈根,被人改變成為麥克斯,而麥克斯依然是人類不能容忍的,這就是悖論。顯而易見,世上已經(jīng)沒有它的生存空間。
麥克斯帶著它的“軍隊”,在街上橫沖直撞,看起來好像是集體大逃亡,但又不是,況且它們又能逃到哪里去?后面的情節(jié)就相當于麥克斯領(lǐng)著幫手們?nèi)笏匠?。所以此時的它仍是仇恨充溢于心的麥克斯,沒有哈根的影子。因為“哈根最大的責任意識便是誓死保護布爾恭騰整個國家的命運?!盵5]麥克斯不能為它的王國爭取什么,歸根結(jié)底,無法對抗人類。不過,麥克斯以暴制暴、仇恨憤怒,也不是導演想要的結(jié)果。一位具有人文主義思想和情懷的導演,最終將麥克斯回歸到之前的哈根。當然,前提是它遇到了“白色上帝”,并且上帝愿意愛它,拯救它。
就這樣,哈根—麥克斯—哈根,名字的變化,象征身份的轉(zhuǎn)換。圓滿的故事結(jié)局是得到救贖的人和狗,和諧地歸依于大地,共存于天地間。在這新的生態(tài)模式之下,現(xiàn)代人類的黑色寓言才有可能最終得到消解。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現(xiàn)代西方美學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947.
[2]李玉平.互文性新論[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3]江雪奇.《尼伯龍根之歌》中哈根形象的接受史[J].德語人文研究,2017,12(2):59.
[4]陳永國.身份認同與文學的政治[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23.
[5]鄭百靈.論哈根形象在《尼伯龍根之歌》中的地位與意義[J].世界文學評論,2011,(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