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花
摘 要:小學生作文是檢驗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小學語文水平的重要依據(jù)。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從閱讀和生活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積累材料,寫出“言之有物”的作文。
關(guān)鍵詞:指導;學會;積累材料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的一項重要工作。小學生作文是檢驗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小學語文水平的重要依據(jù)。然而,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往往會發(fā)現(xiàn)學生一看作文題目就頭疼,認為無事可寫,無情可抒,給人一種“無米下鍋”的感覺。究其原因,并非真無“米”,主要是學生在提筆作文之前,沒有做好收集材料的準備工作。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會積累材料。
一、從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積累材料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積累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多讀書,可以從書中間接地看到許多平時生活中未曾見到的情景,學到學多平時未曾學到的知識,從而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首先從語文課本入手,課本中每一篇課文都是精選出來的,那些優(yōu)美語句都可以成為我們指導學生作文所用。如教學《燕子》一課時,課文第二自然段是一組描寫春天景色的優(yōu)美句子,教學時要求學生能夠背誦下來,作為材料進行積累。后來在寫《校園的春天》作文時,一名學生這樣寫道“操場四周種著柳樹,在春風的吹拂下,千萬條柳枝展開了黃綠色的嫩葉。花壇中,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把校園點綴得更加光彩奪目,為校園增添了許多生機”。這里恰當?shù)囊昧苏n文中的寫法,生動形象的描寫了校園景象。講《少年閏土》一課,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有關(guān)人物描寫的文章,要求學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的特征,掌握寫作方法,豐富自己的詞匯,并結(jié)合《記一個好朋友》的作文讓學生進行習作練習?!豆鹆稚剿芬徽n的二、三自然段抓住“靜、清、綠”和“奇、秀、險”寫出桂林山水的美,排比句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于是我要求學生按照這樣的寫法,寫一處自己最喜歡的景色,學生抓住景物的特點模仿寫作。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通過閱讀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貼切地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描寫小興安嶺一年四季不同的美麗景物,讓學生感受小興安嶺美麗富饒的同時,進一步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學習作者“總述——分述——總述”的結(jié)構(gòu)方式組織材料。這樣,學生不僅愛上了小興安嶺,也愛上了文章,學會了觀察和表達方法,學會了組織材料的途徑。
從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不僅僅局限于讀教科書,還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多讀有益的課外書。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只有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要做到:首先,幫助指導學生把遇到的好詞、好句段摘抄剪貼下來,并按一定的標準加以分類。如可以分成描寫人物外貌、人物心理、景色……,通過分類,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這些詞句的意思、用法。其次,強化記憶,學以致用,定期召開讀書會,要求學生把分類的詞句背誦下來,進行交流,并進行串詞成句的練習,從而調(diào)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同時要求學生多練筆,如寫日記、辦手抄報等。通過大量閱讀、背誦、摘抄、練筆,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材料,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開發(fā)了學生智力,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二、從生活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積累材料
學生從閱讀中積累的寫作材料,都是間接地。只有來自生活實踐的直接材料,才能使學生體會更深刻,作文的基礎(chǔ)也更扎實。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創(chuàng)造情景,讓學生有目的的積累材料。創(chuàng)造情景,即教師在習作之前布置題目,然后知道學生參加課外、校外活動,體驗生活,觀察事物,讓學生有目的地積累材料。
如寫人物的文章離不開人物外貌的描寫。因此,先指導學生會綜合觀察,多角度觀察,再給學生實地觀察的機會。如在作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寫好賣菜老人的形象,就帶領(lǐng)學生去菜市場親自去觀察老人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習作中學生寫道:“賣菜老爺爺古銅色的臉上一雙有神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飄動著花白的胡須,高高的個子,寬寬的肩膀,吆喝起來聲如洪鐘,兩只手拿菜提稱利落準確,圍著菜車走來走去……”。由于學生進行了實地觀察,獲得了第一手材料,因此,學生對人物的描寫真實、具體、生動。
2.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從活動中積累材料。作文時有話可寫,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的核心。為此,可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自接觸生活,利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攝取生活中小而新、平凡而有意義的素材,從活動中積累材料,激發(fā)寫作興趣。
如陽春三月,帶領(lǐng)學生去放風箏。在活動中注意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活動場面,天上、地下、遠處、近處、整體、局部有重點地觀察風箏放飛時的樣子以及活動時的動作、表情,啟發(fā)學生展開聯(lián)想?;顒雍蟛贾昧曌鳌队浺淮斡腥さ幕顒印?,學生就會高興地拿筆寫起來。
3.“玩”中觀察,讓學生隨時隨地積累材料。好玩是小學生的特點,學生在玩中可以積累知識,增長智慧。如一個學生將自家喂養(yǎng)的小白鴿帶到了學校玩,引發(fā)了許多學生的圍觀。我看到這種情況,就把學生召集到教室,讓那個學生給同學們介紹小白鴿的生活習性,然后讓學生細致觀察小白鴿外形特征,接下來以《可愛的小白鴿》為題習作。從學生的玩中發(fā)現(xiàn)材料,進行習作,學生愿寫、樂寫。
無論是從閱讀中間接積累材料,還是從生活實踐中直接積累材料,都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多讀、多看、多聽、多想、多問、多練的習慣。手腦并用,長期積累,一定能筆下生花,寫出“言之有物”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