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學 王姜玲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 (2011年版)》要求“小學數(shù)學不僅要使學生長知識,還要長智慧,要經(jīng)常啟發(fā)學生動腦筋思考問題。”筆者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些題目的條件不明顯,有些題目的數(shù)量關系比較復雜,如果教師用一般應用題的解題思路進行教學,講得特別費勁,學生學得也很吃力;而教師如果運用“假設法”引導學生解題的話,往往能找到一些巧妙的思路,讓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從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去大膽猜想,靈活運用“假設法”解決實際問題。
在解答一些數(shù)量關系比較隱晦、有隱藏條件的應用題時,很多學生會把數(shù)量關系理解錯誤,導致解題錯誤。如果教師引入“假設法”幫助學生理解數(shù)量關系,幫助學生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隱藏的條件,避免學生的思維陷入僵化,從而順利解決問題。
案例1:光明小學共有2800名學生,其中女生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光明小學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題思路:
1.題目中只告訴了總人數(shù),以及男女生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而沒有明確告訴女生與總人數(shù)的數(shù)量比,或者男生與總人數(shù)的數(shù)量比,這兩個條件是隱藏在題目中的。如果把男生看作單位“1”的量,再假設男生是4份,女生是3份,就能夠得出總人數(shù)是“4+3=7”份。
從案例1的思考過程可見,解決此類應用題的關鍵點,是運用“假設法”假設某量為“幾”,幫助學生理清數(shù)量關系、找出隱藏的條件,從而實現(xiàn)思維難點的突破,使問題迎刃而解。
在一些應用題中,數(shù)量關系不但隱蔽而且較為混亂,學生的思路很容易被混亂的數(shù)量關系誤導。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法把某個量假定為參照數(shù)值,先找出題目中隱含的數(shù)量關系,再把復雜的數(shù)量關系理出頭緒,從而跨越思維的鴻溝,突破思維難點,快速解決問題。
案例2:有兩包糖,每包糖里都有奶糖、水果糖和巧克力糖三個品種。
b.第一包糖中,奶糖占25%,第二包糖中水果糖占50%。
c.巧克力糖在第一包中所占的百分比是第二包糖中所占百分比的2倍。
d.把兩包糖混合在一起時,巧克力糖占28%,那么,水果糖占( )%。
解題思路:
1.先假設第二包糖共有30粒,從條件a可以得出第一包糖就是30×=20(粒)。
2.從條件b可知,第一包糖里有奶糖20×25%=5(粒);第二包糖里有水果糖30×50%=15(粒)。
3.從條件d可知,兩包糖里巧克力糖一共有(20+30)×28%=14(粒)。
4.假設巧克力糖在第一包中所占的百分比為x,從條件c可知:20x+30×x=14(粒),x=40%。
5.第一包糖中有巧克力糖20×40%=8(粒),有水果糖20-5-8=7(粒),兩包糖中一共有水果糖7+15=22(粒);兩包糖混合后,水果糖占的百分比是:22÷50×100%=44%。
從案例2的解題思路可以看出,雖然此類習題的數(shù)量關系乍看像亂麻一樣,理不出頭緒,但只要把其中某個量大膽地假定為一個具體的 “特殊數(shù)值”,如把第二包糖假定為“30?!?,就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從混沌的數(shù)量關系中找到頭緒,然后經(jīng)過一步步推理計算,就可以把數(shù)量關系理清、理順,從而突破思維難點,順利解決問題。這樣做,能夠讓原本復雜深奧的應用題變得簡單易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很多小學生怕做數(shù)學應用題,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找不準題目中數(shù)量關系相互交叉的連接點,找不出解決問題的最直接條件,從而面對問題一籌莫展。因此,在應用題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假設法,把題目中的某量看作“全量”,就可以讓數(shù)量關系的交叉點顯現(xiàn)出來,學生的解題靈感也會在思維激變中閃現(xiàn)出來。
“雞兔同籠”是一種古老的算術題,也是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典型應用題,如果用解決一般應用題的思路去解題,學生的思維就會進入 “死胡同”,但如果用“假設法”來解題,就會變得簡單而有趣,非常受小學生的歡迎。
案例3:雞兔同籠,一共有34個頭,118只腳,雞兔各有多少只?
解法一:
假設籠子里全是兔子,每只兔子有4只腳,那么34只兔子一共有:4×34=136只腳,比實際的118只腳多出:136-118=18只腳,因為每只雞比兔子少2只腳,那么多出的18只腳就是籠子里雞的腳,可以求出雞一共有:18÷2=9(只),兔子一共有:34-9=25(只)。
(4×34-118)÷2
=18÷2
=9(只)
34-9=25(只)
答:雞有9只,兔子有25只。
解法二:
假設籠子里全部是雞,每只雞有2只腳,那么34只雞一共有2×34=68只腳,比實際的118只腳少了:118-68=50只腳,因為每只雞比每只兔子少2只腳,就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數(shù):50÷2=25(只),雞一共有:34-25=9(只)。
(118-2×34)÷(4-2)
=50÷2
=25(只)
34-25=9(只)
答:雞有9只,兔子有25只。
案例3的兩種解題思路其思維實質都是把題目中的某個量看作“全量”,幫助學生找準數(shù)量關系的交叉點,那么本來毫無頭緒的數(shù)量關系就逐漸清晰明朗,學生通過一番推理計算就可以輕松地寫出算式和答案。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非常有益,也為以后學生學習幾何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數(shù)學問題千變?nèi)f化,解決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通常解決一個數(shù)學問題不會單純使用一種方法,而是要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方法和解題技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具體問題靈活、合理地運用多種方法去解決。
案例4,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的例題:全班42人去公園劃船,一共租用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幾只?
(一)“假設法”與表格相結合調(diào)整數(shù)量關系,再解決問題
先假設大船和小船同樣多,根據(jù)總人數(shù)調(diào)整數(shù)量關系,再找準思路,列式計算。
解題思路:
大船數(shù)量 小船數(shù)量 乘坐的總人數(shù) 和42人比較5 5 5×5+5×3=40 少了 2 人6 4 6×5+4×3=42 正好
(二)“假設法”“推理法”相結合,理清數(shù)量關系,再解決問題
思路1:假設10只都是小船,每只小船坐3人,10只小船可坐人數(shù):3×10=30人,比總人數(shù)少:42-30=12人,這12人肯定坐在大船上,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可以多坐:5-3=2人,可以求出大船有:12÷2=6(只),那么小船有:10-6=4(只)。
大船的只數(shù):
(42-3×10)÷(5-3)
=12÷2
=6(只)
小船的只數(shù):10-6=4(只)
思路2:可以讓學生按照思路1先假設10只都是大船,然后自己解答。
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假設,靈活運用多種方法解決數(shù)學問題,使學生不再受教師的教授和課本中的解題思路限制,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求異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敢于質疑的創(chuàng)新精神。
從上述幾個案例的解題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對題中某個條件或問題做合理的假設,假定為某種數(shù)量,把隱藏的條件找出來,經(jīng)過一層層抽絲剝繭式的推理,突破思維難點,把數(shù)量關系理清、理順,然后再結合題中的其他條件進行解答。這樣就能化繁就簡、化難為易,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問題,既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的解題技能和技巧,又讓學生在思考推理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數(shù)學的無限樂趣。
數(shù)學是一門既抽象又有趣的學科,教師要幫助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找到打開數(shù)學之門的“金鑰匙”,讓學生體會到探究數(shù)學奧秘的樂趣;要鼓勵學生在數(shù)學探究的過程中大膽假設、嚴謹推理;引導學生逐漸樹立假設思維模式,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把隱藏的條件從混沌的數(shù)量關系中“拎”出來,再綜合運用多種數(shù)學方法進行合理、嚴謹?shù)耐评砼c演算,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和準確性,為學生將來的數(shù)學學習與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