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雙
“一題多變”讓高三地理習題評講更有效
蘇偉雙
(陽春市第一中學,陽春 529600)
習題評講課是高三地理課堂教學的常見課型,本文通過例舉一道地形特征的試題,運用“一題多變”的評講方法,采用“變條件”、“變題型”、“變情境”、“變材料”等方法,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級遞進,不斷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總結分析思路和答題技巧,提高學生表達能力,進而實現課堂的深度教學。
一題多變;高三地理;習題評講;深度教學
高三地理習題評講一直是高三老師頭疼的難題。一方面是由于復習內容繁多、測試任務繁重,另一方面是由于課時有限,所以老師在進行習題評講的時候往往捉襟見肘,顧此失彼。傳統(tǒng)的習題評講,一般是逐題評講、就題講題,解釋某道題為什么這么選,為什么這樣答。這樣的評講看似解釋清楚,且面面俱到,實際上學生無法將知識深入理解,更難以將知識遷移應用,所以課題效果往往不佳。本人結合多年任教高三的經驗,對高三地理習題評講課作“一題多變”的嘗試。
“一題多變”是一種既傳統(tǒng)又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我們不少的教學方法都強調“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由于其題目數據比較客觀,結論相對固定,容易通過改數據、改結論等形式實現“一題多變”,所以“一題多變”的講解方法在這些學科上應用較多。相對而言,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的題目和結論以文字陳述為主,題目修改難度相對會大一些。所以“一題多變”的講解方法在這些學科應用較少。本文試圖以高三地理復習中常遇到的地形特征問題作為例子,講解“一題多變”在高三習題評講課中的實踐。
關于圖1所示區(qū)域,對其地形特征描述正確的是()。
①山地為主;②高原為主;③北高南低;④北、東、南地勢較高,中、西部地勢較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該題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學生通過判讀等高線地形圖來判斷地形分布特征。在習題評講的時候,如果只是讓學生知道選什么,那么只要教會學生認讀等高線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選D,從而結束評講。但是這樣的評講課,學生沒有得到深度思考,沒有鍛煉思維能力和書寫表達能力。所以,可以嘗試從條件或題型方面做改變。
圖1 野櫻桃李等野生果木的分布示意圖
變條件是總體上繼續(xù)利用原有的材料和圖片,將題目中一些數據、日期、季節(jié)、區(qū)域等信息進行局部改動,從而獲得不一樣的答案。例如,可將例題做如下改動。
變式1:關于圖示區(qū)域(利用原圖)44°N以北地區(qū)地形特征描述正確的是()
① 地為主,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
② 原為主;
③ 部較高,東北、西南部地勢相對較低;
④ 北、東、南地勢較高,中、西部地勢較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和原題相比,本次改動是將“圖示區(qū)域”改為“44°N以北地區(qū)”,其實考點和考法完全一樣,僅僅是將范圍縮小,其地形特征就不一樣了。經過對等高線的認讀可知,正確答案應該選C。這樣一個小小改動,可以讓學生即時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加深對等高線知識點的理解。
變題型即是繼續(xù)利用原有的材料和圖片,將題型進行更改。如將選擇題改為填空題或簡答題。例如,可將例題做如下改動。
變式2:描述圖示區(qū)域(利用原圖)地形的主要特征。
【參考答案】:該區(qū)域以山地地形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區(qū)域的北部和東南部;中部以山間河谷平原為主;地勢總體上北、東、南較高,中、西部較低。
本次變式,將選擇題變成簡答題,有效鍛煉和考察學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將原本選擇題要求的“會讀圖”,提升到“會說圖”。這一改動不但能有效加深學生對等高線的理解和判讀,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和書寫能力。通過這個變式訓練,還可以進一步給學生總結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和思路(圖2)
變情境即是繼續(xù)利用原有的材料和圖片,深入挖掘材料和圖片的內容,通過增加條件、變換情境等方式,將設問進一步改變和深化,進而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將知識進行遷移應用。例如,可將例題做如下變式。
圖2 描述地形特征的思維導圖
變式3:從地形角度指出圖中(利用原圖)野櫻桃李的分布特點。
【參考答案】:位于博洛霍羅山南坡;且分布于海拔1000~1500 m的山地;密布于大西溝、果子溝等溝谷地區(qū)。
變式3是在變式2的基礎上對題目進行進一步挖掘和改進,將上題所總結的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結合點狀事物(野櫻桃李)的分布特征,進行綜合分析。變式3要求學生將已有知識和現學知識進行整合,對學生的分析思維和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變材料即是跳出已有的材料,另外尋找新材料、新情境進行設問。變材料可通過精選模擬題、高考真題,或收集材料編寫習題等進行變式訓練,如可將例題做如下變式:
變式4:(2016?全國1卷第37題第1小題)說明勘察加半島地形對氣候區(qū)域差異的影響(6分)。
【參考答案】: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擋季風,形成多雨區(qū)和雨影區(qū),地形高差大,形成氣候垂直帶。
變式4通過將前面總結的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運用到全新的材料和情境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應用,進而實現課堂的深度教學和學生的深度學習。
圖3 勘察加半島的地形
本文采用“一題多變”的評講方法,分別采用“變條件”“變題型”“變情境”“變材料”的方法,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級遞進,不斷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總結分析思路和答題技巧,提高學生表達能力。使用“一題多變”的評講方法,一節(jié)課或半節(jié)課才講完某道小題,看似效率低下,實際上效果非常明顯。與其漫無目的、淺嘗輒止地灌輸,不如有的放矢、集中精力解決某個問題。
多年任教高三使我認識到,題目永遠是做不完的,更是講不完的,唯有精選試題,將重點知識凝練到一道或幾道題目里面,通過“一題多變”的評講方法,將知識講清楚,練透徹,給學生總結答題的規(guī)律和方法,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而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備考效率,取得明顯效果。
[1] 劉彥永.題海無邊"多變"是岸[J].中學數學雜志,2019(5).
[2] 丁明華.數學命題要追求"一題多變" [J].基礎教育研究,2019(10).
Multi-change to One Question Makes the Exercise Evaluation Lecture of the Senior Three Geography More Effective
SU Weishuang
(Yangchun No.1 middle School, Yangchun 529600, China)
The exercise evaluation lecture is a common course type in the senior three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depth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a topographical feature test was cited in the manuscript to described how to continuously guide the student to deeply think about the problems, summarize the analytical ideas and answering techniques and improve the expressive ability through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talking of the multi-change to one question method and the changing of the conditions, questions types, situations, materials and so forth.
multi-change to one question; senior three geography; exercise evaluation; in-depth teaching
G633.55;
A
2019-10-24;
2019-10-25
蘇偉雙(1984-),男,漢族,廣西貴港人,高中地理一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地理教學研究. E-mail:31511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