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媛
錫劇是江蘇代表性劇種之一,具有吳文化的豐厚底蘊,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水鄉(xiāng)韻味,被譽為“太湖一枝梅”。在眾多的藝術(shù)流派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沈佩華老師創(chuàng)始的錫劇沈派藝術(shù)更是獨樹一幟,她委婉、秀美的表演風格,清新、靈動的唱腔都已成為錫劇表演的經(jīng)典,深入千家萬戶。傳承好沈派藝術(shù),使其綻放時代光芒,是沈派弟子義不容辭的責任。
1924年出生的沈佩華,自小在杭州西子湖畔長大,幼年迫于生計曾進工廠做紡絲童工。上世紀30年代初,年幼的沈佩華因為一次在戲館看戲的經(jīng)歷,從此與錫劇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并走紅于上海、無錫一帶。1948年夏天,由于不滿當時社會對藝人的輕視,正當紅的沈佩華毅然決定退出舞臺。解放后,“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讓沈老感受到新中國對文藝工作者的重視,經(jīng)同仁們的力邀,沈佩華加盟了江蘇省錫劇團,自此,沈佩華再次登上了錫劇舞臺,開始了她在江蘇省錫劇團50 余年的藝術(shù)生涯,為觀眾塑造了眾多令人難忘的藝術(shù)形象。她演出的代表劇目有:《庵堂相會》《紅樓夢》《孟姜女》《救風塵》《三看御妹》《玉蜻蜓》《嫁媳》等,這些劇目婦孺皆知、童叟傳唱。她所塑造的金秀英、林黛玉、孟姜女、趙盼兒等一個個舞臺藝術(shù)形象,性格迥異,神形俱佳。其中《庵堂相會》一劇,參加華東六省一市戲曲大賽榮獲表演金獎,此劇于1956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成錫劇藝術(shù)片;1957年,錫劇《紅樓夢》參加江蘇省首屆戲曲匯演,獲得多項大獎,沈佩華扮演的林黛玉獲得了一等獎,《紅樓夢》的公演吸引了許多干部、大學生、知識界人士。錫劇《救風塵》進京演出獲得成功,沈佩華扮演的趙盼兒更是獲得了中央領(lǐng)導和劇評家們的充分肯定。
沈佩華的演唱藝術(shù)之所以能獨樹一幟,有3個重要因素:一是源于她的生活積累;二是深受民族民間演唱藝術(shù)的熏陶;三是博采眾長,對藝術(shù)孜孜不倦地追求。沈佩華從小便喜歡唱歌,尤其喜愛“金嗓子”周璇,并經(jīng)常模仿她的唱法,她還愛好民歌、小調(diào)、評彈、越劇、滬劇等劇種,這些都滋養(yǎng)著沈佩華,她在自己的演唱中積極借鑒、博采眾長,從而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沈派錫劇唱法。
《孟姜女·春調(diào)》是沈先生的代表曲目之一,由《春調(diào)》《哭七七》兩個小曲組成,全曲十二段詞,以12 個月為序,以分節(jié)歌形式反復演唱,經(jīng)“換頭”“變尾”的處理,成為月月都有不同聲腔的敘事曲,特別是多處唱腔旋律和過門的變化,加強了孟姜女這一角色的情感表現(xiàn)力?!罢吕飦硎切麓?,家家戶戶點紅燈,別人家夫妻有團圓日,孟姜女丈夫去造長城”沈佩華一開口就出口不凡,先聲奪人,緊抓住觀眾的心,通過幾個轉(zhuǎn)折的小腔和裝飾音,勾畫出孟姜女此時此刻那種“冬天里的春天”的悲劇情愫;“三月里來是清明,家家戶戶去上墳,別人家墳上飄白紙,孟姜墳上冷清清”唱腔一轉(zhuǎn),先抑后揚,挑起一陣情感的波濤,同時又在征調(diào)式的旋律中加入弱音,使色彩更為暗淡陰沉,引人入勝;“七月里來入秋涼,孟姜女替夫縫衣裳,針線扎在藍衫上,刺我心肝牽我腸”這一段借鑒了周旋《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耳熟能詳?shù)男?,增強了唱腔的?jié)奏感,更加凄美動人,感人至深。沈佩華演唱的《孟姜女·春調(diào)》已超出了民間小調(diào)與錫劇的范疇,它是一首獨特的抒情詩和敘事曲,演唱如訴如泣,數(shù)落中有悲憤,哭泣中藏著堅毅,此曲是錫劇的一個不朽名段,已成為婦孺皆知的傳唱曲目。當年著名歌唱家王昆帶著年輕的朱明瑛到南京專程拜訪沈佩華,學唱《孟姜女·春調(diào)》并傳唱至國外。
又如《紅樓夢》“葬花”,這段唱腔是沈佩華和作曲根據(jù)劇情反復探討研究后創(chuàng)作的,“開簾滿眼是殘英,飄墜塵泥誰過問”唱腔運用了簧調(diào)開篇,簧調(diào)慢板的板式,委婉幽靜,意味深長,林黛玉對花的自嘆,感嘆落花飄零而對自己身世產(chǎn)生淡淡的哀愁。沈佩華唱腔的糯雅甜,聲中有情,以情帶聲,有人物,有畫面,通過演唱傳遞人物心聲;她以字行腔,字準腔圓,行腔時善于運氣,注重控制,并將真假聲巧妙地結(jié)合一體,同時在情感高潮中揉進顫音和哭腔,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作為“錫劇四大名旦”之一的沈佩華,塑造人物精準,注重人物內(nèi)在情感的刻畫,她每塑造一個舞臺藝術(shù)形象,都要集中精力去研究角色,與人物同生活,共命運。在表演上她追求動靜結(jié)合,張弛有度,包括程式的選擇、內(nèi)心的體驗、典型動作的設(shè)計、音樂唱腔的結(jié)構(gòu)等等。比如,《庵堂相會》中的金秀英,一個重情重義的富家女,她不滿父親的嫌貧愛富,偷偷的前往庵堂和意中人私會。其中“過橋”一段的表演細致入微,真實可信,為演好此劇她親自去郊外找小橋?qū)嵉鼐毩?。一個千金小姐獨自走過獨木橋的緊張慌亂、左顧右盼、幾次嘗試,最后的無可奈何。節(jié)奏的把握,情緒的轉(zhuǎn)換,沈老演來細膩傳神、生動逼真。她把戲曲程式的身段表演和角色的情緒有機結(jié)合,把金秀英演繹得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如何讓魅力無窮的沈派藝術(shù)激發(fā)全新的活力,讓她更親民、根植于人心?沈派弟子在保護好、利用好這一非遺文化遺產(chǎn)的基礎(chǔ)上,走向社會,走向普通民眾心里。我作為一名沈派弟子,就義不容辭地作好傳承工作,自2012年起,我來到崇安區(qū)老年大學錫劇班,精心挑選名家唱段,尤其是沈派經(jīng)典唱段,通過科學發(fā)聲、吐字、行腔等方面的技巧來豐富唱腔,使學生們了解和學習沈派唱腔,在學習過程中,我穿插表演課程,由淺入深,口傳心授,一招一式把基本的手眼身法步等形體進行編排教學,尤其是身段和水袖深受學員喜愛,正是唱演兼顧,學員們對錫劇沈派充滿了向往,在學唱錫劇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錫劇的理解力和鑒賞力。我還注重發(fā)掘新苗,培養(yǎng)了劉洋晨晨、程西語、呂沁湘等好苗子,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們從小感受錫劇之美,我指導的《我為你冤家薛丁山》《梧桐葉落正交秋》《手引金針繡嫁妝》等多次榮獲“江浙滬錫劇票友暨錫劇新苗大賽中少兒組金獎,帶領(lǐng)孩子們走進央視戲曲頻道“過把癮”欄目,又榮登梅蘭芳國家大劇院。錫劇只有走入群眾之中才有生命力。作為沈派弟子,我還經(jīng)常組織戲迷開展互動交流活動,多次組織崇安區(qū)老年大學錫劇班全體學員在錫劇博物館舉行演唱會。對于優(yōu)秀苗子我吸納為徒,讓沈派開枝散葉桃李滿園。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沈派藝術(shù)走入民心,錫劇一枝梅將會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