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定義悲?。骸笆菍τ谝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是這種情感得到陶冶?!逼渲袘z憫是存在缺點的好人遭受了不應遭受的厄運而引起的,恐懼是由于遭受此厄運的人與我們相似而引起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由六個主要成分組成,分別是情節(jié),性格,言詞,思想,形象和歌曲。情節(jié)需有突轉與發(fā)現,他們的同時出現可以引起恐懼和憐憫的效果。性格和思想決定行動的性質。情節(jié)是悲劇的基礎,性格占第二位。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第8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榮獲了最佳劇情類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及最佳原創(chuàng)電影音樂四大獎項。電影主要講述了三位火槍手,賈馬爾,薩利姆,拉蒂卡的在印度孟買發(fā)生的跌宕起伏的成長故事。賈馬爾和薩利姆是一對兄弟,他們小時候原本可以快樂無憂的生活,但是由于母親在一次大屠殺事件中被襲擊殺害,賈馬爾也在那次大屠殺中認識了他一生中的另一位最愛-拉蒂卡。那次大屠殺事件后,這三個無家可歸的年輕人被一所孤兒院收養(yǎng),每天以乞討為生。后來這三個年輕人在發(fā)現孤兒院的負責人為了要增加乞討的收入,要將他們的眼睛弄瞎的計劃后,趁機逃走。在逃跑過程中,拉媞卡因為跑的慢而落在后面,已逃上火車的薩利姆本已抓了她的手,卻突然在一瞬間故意松開了手,眼看著拉媞卡再被孤兒院的人抓回去。順利逃離的兄弟倆安頓在泰姬陵附近,賈馬爾以給游客提供導游服務為生,而薩利姆則與街頭混混趁機偷取旅客的財物。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但是賈馬爾對拉媞卡的思念并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減少,他說服了薩利姆一起回到孟買去尋找拉媞卡,可是一系列的變故使得他雖然找到了拉媞卡,卻再次失去了她──她被黑幫老大奪去;而兄長薩利姆也成了黑幫的一員。為了能讓拉媞卡在某個地方看到賈馬爾,賈馬爾參加了拉蒂卡最喜歡的百萬富翁節(jié)目,并突破重重難題,最后不僅讓薩利姆幡然醒悟,也能最終與拉蒂卡在一起。但是最終三個火槍手無法都在一起,他哥哥薩利姆自殺了。雖然電影的結局還是比較美滿的,電影中也有不少幽默的場面,但是筆者認為這還是一部闡釋悲劇主題的電影,同時亞里士多德的古典悲劇人物論也處處可見。
首先,整部電影情節(jié)完整,突轉與發(fā)現不斷呈現,由母親的被殺害——遇上拉蒂卡—被孤兒院收買—逃離孤兒院—導游生活—重回孟買,找回拉蒂卡—失去拉蒂卡—與拉蒂卡在一起,整個故事情節(jié)總是讓人們看到主人公從逆境轉入順境時,又突然由順境轉入逆境,跌宕起伏,使人驚心動魄。而且情節(jié)上的安排也是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能按照必然律或常規(guī)自然的上乘某事。例如,歷史上的確在印度孟買有發(fā)生了大屠殺穆斯林人的事件,所以導演在情節(jié)安排上,母親在這次大屠殺中成為其中一名受害人是可信的。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可能的事是可信的;未曾發(fā)生的事,我們還難以相信是可能的,但已發(fā)生的事,我們卻相信顯然是可能的?!边€有,孤兒院想通過弄瞎孩子的眼睛來增加乞討收入也是的確存在的事情。這樣的建構故事情節(jié),能使人更信服,更能產生憐憫與恐懼。憐憫是我們對主人公遭受了不應遭受的厄運而引起的,我們認為賈馬爾與薩利姆的母親本應該可以和他們一起逃離的,我們也認為拉蒂卡本來也可以跟他們一起上火車,從此脫離那孤兒院,或許就不會產生他們當時重回孟買后發(fā)生的一系列悲劇。而我們的恐懼是由于主人公與我們相似而引起的。被私立孤兒院收養(yǎng)并被弄殘廢后到外乞討的事情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而我們也會有如電影主人公那樣相似的遭遇的可能。而且造成這些事情的發(fā)生,是由于電影主人公的過失而造成的。其中這些過失,既有薩利姆心懷惡意,故意放手,沒有在一起逃離孤兒院時將拉蒂卡拉上火車,也有薩利姆一時沖動,殺人后為了保命而加入了黑幫,還有在外力逼迫下,拉蒂卡與賈馬爾的分開。
然而,造成這些過失也與主人公的性格有關。性格決定行動的性質,性格在悲劇六大主要成分中占第二位。《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三位主人公都符合亞里士多德的好人的要求,他們不是好到極點的人,也不是極惡的人,他們都是有缺陷的一般人。薩利姆相信適者生存的道理,他行事果斷,不受任何道德規(guī)則約束。他既貪婪又殘忍,不惜出賣拉媞卡以換取財富。但是他對賈馬爾是有兄弟情誼的,曾在賈馬爾危難時刻救了他性命,也在最后一刻被賈馬爾的行為所打動,救出了拉媞卡。雖然他對世俗的名聲與財富有著熱烈的追求,但他又將兄弟情誼置于名利之上。賈馬爾卻與薩利姆性格完全相反,賈馬爾是富有同情心的,他對拉媞卡的感情由最開始逃亡的時候產生的同情,到在與拉媞卡共患難時升華為友情,再到兩人在孤兒院生活時產生的親情,最后賈馬爾因青少年時期違背諾言產生的愧疚感轉變成他要去尋找拉媞卡的動力,而他們的愛情萌發(fā)就是發(fā)生在賈馬爾第一次拯救拉媞卡的時候,他們兩人的感情線在整部電影中清晰感人。一個人的優(yōu)點在某些情況下也是一個人的缺陷,同樣拉媞卡的唯一缺陷也是她的優(yōu)點,便是她有美麗的外貌,否則也不會被黑幫老大奪去,并造成后面的薩利姆為了成全他們而自殺的悲劇。所以,這一樁樁事件的發(fā)生可以說是意外的發(fā)生而彼此間又有因果關系。
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凈化說。凈化就是宣泄,澄清與提升,是通過憐憫和恐懼的效果來實現的。凈化通過悲劇使人的情感得到宣泄,加深對某道德情感的理解與啟迪,從而能凈化心靈?!敦毭窨叩陌偃f富翁》讓我們看到了貧民窟的殘酷人生,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殘酷人生中的未曾放棄的理想與純真,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在競爭強烈的社會中是否也曾從未放棄我們的夢想。
從美學角度看,悲劇的藝術作用就是在觀眾中產生恐懼、憐憫以及“凈化”情感的悲劇效果。悲劇可讓人抒發(fā)憐憫與恐懼之情,促使人格健康地發(fā)展,因為我們會對不幸者產生憐憫之心,并恐懼我們自己也會遭遇到類似的厄運。然而,悲劇的本質歸根到底是樂觀的,積極的,它是用悲傷的形式去喚醒我們沉睡的情感,激發(fā)我們的生命力。悲劇將人生存的最痛苦,最殘酷的一面展現出來,讓人們能正視死亡,正視人生痛苦,同時悲劇不是讓人消極應對,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積極看待生命的永恒。
俄羅斯著名美學家曾說,“《詩學》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學論文,也是迄至前世紀末葉一切美學概念的依據”,“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以獨立體系闡明美學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然雄霸了兩千余年?!眮喞锸慷嗟碌墓诺浔瘎±碚摬粌H被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所運用,歷年奧斯卡獲獎影片中,像魂斷藍橋,人鬼情未了,白瓊等電影都有運用亞里士多德的悲劇人物論。即使像契科夫的《櫻桃園》也被認為是用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建構的戲劇?!敦毭窨叩陌偃f富翁》中,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不僅貫穿其中,同時,導演也加以創(chuàng)新,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三個火槍手一開始天真爛漫的幽默情節(jié),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后來遭遇的種種苦難的憐憫與恐懼。最后,導演也沒有讓整部電影都是灰色的基調,而讓結局比較的完滿。但是這完滿的結局并沒有能讓我們微笑,而是讓我們對三個火槍手的人生歷程的反思與自省。
注釋
:①任曉燕.亞里士多德的悲劇人物論[J].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2001(2).
②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50.
③練維維.東西方電影形態(tài)的差異性[J].青年記者,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