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qū)實驗小學
我有幸隨同局課題組成員到成都青羊區(qū)的很有名氣的三所小學:泡桐樹小學和其分?!G洲校區(qū)和草堂小學參觀學習,通過實地參觀和學校有關領導的詳細介紹,的確對三所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贊嘆不已,同時也感到有許多地方很值得我思考、學習和借鑒。從思想上提高了我對校園文化的新認識。
草堂小學是一所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小學,現(xiàn)已打造成一所以“詩文化”為特色的現(xiàn)代化學校。當我們走近學校,它的圍墻和校門馬上使你感覺到一股古香古色的如詩文化向你迎面襲來。當我們踏入學校的第一步,一座詩意殿堂的氣息從四面八方讓你陶醉,包括地板,讓人仿佛感到從一個繁雜紛擾的世界步入另一個詩的仙境。深入?yún)⒂^了解,一所以詩文化為學校獨具特色、極富知識、智慧的校園文化就一覽無遺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集學校教師智慧、由教師創(chuàng)意命名的“詩路花雨”、“好雨軒”、“一上間”、“桃李書齋”、“碧草書屋”、“若思城”等等詩意室場與杜甫的詩歌緊緊相連;由學校學生自主命名的“采蓮”、“精靈鼠”、“蘭草莓”等34個班級草堂詩社分社名稱既有古韻又有現(xiàn)代兒童的氣息。學校的“草堂詩社”從社長、編輯、通訊員到其他成員都是由學生組成,并設有編輯部、美工部、表演部、采訪部和詩歌產(chǎn)品開發(fā)部。學校的“校園詩歌節(jié)”、“詩歌義賣會”、“草堂詩社”等活動,讓學生賞詩、吟詩、賽詩、唱詩、舞詩、演詩、寫詩,為學生以詩為基、與經(jīng)典為伴、以詩為友、以詩會友創(chuàng)設平臺。杜甫草堂文韻千年,草堂小學的每一個角落則表達著詩的語言。學校還通過開展《依托社區(qū)文化資源,提高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詩歌教育實踐研究》課題研究,開發(fā)了《我們的詩意課堂》、《經(jīng)典賞析》等眾多校本教材和200多本個性詩集,打造了詩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為學校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草堂教育新品牌。
通過這次參觀學習,我深深認識到自己以前對校園文化理解的膚淺和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隨意性和片面性,我們現(xiàn)在的校園文化建設大都是根據(jù)學校的實用、學校的活動等建造一些宣傳欄、制造一些宣傳圖文和舉行一些師生活動等,這些雖然也是校園文化建設,但顯得缺乏學校辦學理念的彰顯和缺乏師生的認同,處于校園文化建設比較低級發(fā)展階段。
1.構建校園文化要以學生為本。草堂小學“詩文化”的特色讓我認識到學校是育人的地方,學校的教育要為學生實現(xiàn)健康發(fā)展負責和服務,因此,構建校園文化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也要著眼于學生的和諧健康發(fā)展。要以學生為本,要考慮學生的綜合特點、接受能力和接納程度,還要全面衡量學生的年齡、知識和社會經(jīng)歷等因素,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進行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校園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2.構建校園文化要以本土為內(nèi)涵。草堂小學在杜甫草堂千年歷史的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構建了自己的“詩文化”校園文化特色,是一個以鮮明的本土文化為內(nèi)涵的校園文化。當然,本土的定義還包含學校實際情況這一重要因素。因此,在構建校園文化時一定要從本土、本校的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開發(fā)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資源,不能盲目模仿和追從別人的校園文化,要做到學不封閉,借不盲從,否則會喪失自我,構建表面光鮮的、虛偽的假校園文化。
3.構建校園文化要加大師生的參與度,增強師生的認同感??吹讲萏眯W由師生參與命名的室場和分社名稱,使我感覺到構建校園文化時師生參與度和認同感是校園文化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的顯性體現(xiàn),具有情境性、滲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悅性等特點。構建校園文化并不是某個人的思想,而是師生共同認可的師生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當然,在構建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校長起著領引者的作用,校長辦學理念的確立和對校園文化特色的思路決定著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但,校長必須將這些理念和思路向師生灌輸、引導,得到師生的認同后才能在他們的參與下得以實施,使校園文化真正起到感染人、啟迪人、熏陶人的育人作用。
這次考察學習的時間雖然較短,但收獲甚大,既加深了我對學校構建校園文化的認識,也使我在以后學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時有更加明確的思考和指引。
隨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案出臺,很多關于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新舉措應運而生,校園文化長廊;校園櫥窗展示;校訓、張貼的格言、警句;形式多樣,寓意深遠,在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學校品味的同時,給許許多多的校園增添了無限生機。
而我認為,校園文化主要是精神的內(nèi)涵、育人的內(nèi)涵,是一種屬于學校自己方面的良好素養(yǎng)。
比如說學校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一磚一瓦,一人一事,都有一段故事,這里有校園文化;學校的師生情誼、同事關系、禮讓謙和、講究衛(wèi)生等等,無時不催人奮進,凝聚的一種精神也是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的形成,一開始始于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天長日久,行為自然成習慣,習慣自然成為學校的一種性格,日積月累,已經(jīng)成為學校獨特的一種文明風尚。所以,一所學校,應重視學生平時的養(yǎng)成教育,重視學校、重視教師平常的良好習慣教育的推進。有句話說的好,好習慣是一輩子都用不盡的財富,壞習慣是一輩子都償不完的債務。一個學生如此,一位教師如此,一位校長、一所學校也是如此。當所有良好的東西在一個校園推廣、積習、深入、發(fā)揚、光大時,天長日久,自然就積淀風化,成為學校的校園文化、校園精神,這種校園精神的滋潤和文化底蘊的積蓄與傳承就成為學校寶貴財富。
校風也應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教風、學風等都應該是其中的內(nèi)容。如果學校里教師們愛崗敬業(yè),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團結合作,以求共同進步,教師以正已之身去影響學生,如果每一個孩子習慣良好,穿戴樸素,整潔大方,一言一行講規(guī)范,講禮儀。一個集體,文明求真、守紀的校風一旦形成,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成為影響師生生活的重要力量,成為一種精神的標志。學生在人文精神的校風熏陶下茁壯成長,也許在這樣的校園中讀書也是人生幸運.所以,我所追求和正在傾力打造的正是這樣的一種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