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不足是當前高中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結(jié)合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按照“逆向設計”思路進行單元教學整體設計,重點關(guān)注教學目標三個維度中“基本問題”的設計,通過教學案例探討了如何通過“基本問題”引領(lǐng)學生在課堂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關(guān)鍵詞:基本問題;逆向設計;思維品質(zhì)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而關(guān)于思維品質(zhì),《課標》指出:思維品質(zhì)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xiàn)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zhì)體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心智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需要教師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計有梯度、有深度、有廣度的問題,而當前英語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存在著表層化、零散化、模式化、試題化等種種問題(蔣京麗,2018)。因此,教師如何設計高質(zhì)量的問題就成為當前英語教學的核心研究點之一。本文將結(jié)合具體教學案例,探討如何基于“逆向設計”理論展開單元整體教學,在主題意義引領(lǐng)之下設計系列化的“基本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最終達成落實和培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1. “逆向設計”理論
Wiggins和McTighe(2003)提出了包含三個階段的新型單元課程設計工具——“逆向設計”,建構(gòu)了單元課程的設計框架,即先“確定預期結(jié)果(教學目標)”,再據(jù)此結(jié)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jù)(教學評價)”,最后“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教學指導)”(見圖1)。這種設計方式不同于具體設計先于教學目標的常規(guī)思路,而是將目標設計放于首位。此外,它也區(qū)別于將評價放在教學之后的習慣性行為,而是在確定教學目標之后隨即進行評價設計,以有效促進教、學、評一體化。
“逆向設計”第一階段“確定預期結(jié)果”將教學目標分成了三個層次(見表1):遷移目標(Transfer)、理解目標(Meaning)和知識技能目標(Acquisition)。參照此框架,教師能夠設計出由遠及近、層次鮮明、思路清晰的教學目標。而在理解目標層次,“對基本問題(Essential Questions)”的設計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質(zhì)量直接決定了學生能否實現(xiàn)對單元主題的持久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
2. 什么是“基本問題”
Bruner(1996)指出,好的問題是那些能夠引起思維困惑的,顛覆顯而易見或權(quán)威的“真理”的,或是引起不一致觀點的問題。好的問題能夠引出有趣的和可選擇的其他觀點,要求我們在發(fā)現(xiàn)和維護答案的過程中聚焦于推理過程,而不只是關(guān)注答案的“對”與“錯”。同時,好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已學知識、生活體驗與當前學習內(nèi)容之間的意義關(guān)聯(lián);能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認為已經(jīng)理解了的東西并舉一反三??傊@類問題不僅能夠促進對某一特定主題單元的內(nèi)容理解,也能激發(fā)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遷移,我們稱這類問題為“基本問題”(Wiggins& McTighe,2012)。Wiggins和McTighe(2012)認為,一個問題如果能夠達到以下六個指標,就能被稱作“基本問題”:
(1)真正引起對大概念(big idea)和核心內(nèi)容的相關(guān)探究;
(2)激發(fā)對更多問題的深度思考、熱烈討論、持續(xù)探究和新的理解;
(3)要求學生考慮不同觀點,權(quán)衡證據(jù),論證自己的想法和回答;
(4) 激勵學生對大概念、假設和過往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必要的、持續(xù)的反思;
(5)激發(fā)與先前所學知識和個人經(jīng)歷的有意義聯(lián)系;
(6)自然重視,為遷移到其他情境和學科創(chuàng)造機會。
這六個指標明確了對于“基本問題”的目標要求:必須能夠促進探究,引起深度理解,引發(fā)新問題。換句話說,在某一學科中,如果某個問題看起來是真實的且與學生相關(guān),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達成更系統(tǒng)、更深入的理解,讓學生投入其中,那么我們就說這個問題正是我們所說的“基本問題”。為了幫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基本問題”的特征,我們可以通過表2來對比不同學科的“基本問題”和 “非基本問題”的不同。
對照表格中的左右兩欄,我們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右欄的問題答案相對確定,聚焦學科具體知識,并不需要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學科內(nèi)容,屬于“非基本問題”。左欄的每一個問題都沒有固定答案,需要學生結(jié)合所學的學科知識和內(nèi)容以及自己的認知和經(jīng)歷進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屬于“基本問題”。
3. 理解的六個維度
“逆向設計”以學生的“理解”為最終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提出“基本問題”,其目標正是實現(xiàn)學生對課程和學科大概念的理解。Wiggins和McTighe(2003)認為,成熟的“理解”具有六個維度(見表3)。
“理解”的六個維度及其含義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思維品質(zhì)高度契合?!墩n標》明確提出了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目標: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xiàn)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gòu)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guān)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多元思維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這也正對應了“理解”的六個維度,即解釋、釋義、應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認識。
“逆向設計”強調(diào)對大概念的理解,而單課時相對簡單、時間太短,無法達成對大概念的深入理解,學科單元則為設計過程提供了恰當而實際的切入點。以下案例選自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修模塊8 Unit 24 “Society”,教學案例的設計者為人大附中譚松柏老師,本單元設計也是筆者所負責的課題“逆向設計提升中小學英語教師單元整體設計能力”的研究成果之一。
1. 單元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模塊共有三個單元,Unit 22的話題為 “Environment Protection”,分別涉及“Global Warming”“Endangered Species”“ Natural Disasters”等子話題。Unit 23的話題為“Conflict”,子話題包括 “Living in a Community”“Conflict Resolution”“War Memories”等。Unit 24的話題為“Society”,子話題涉及“Consumer Society”“Utopia”“A Changing World”“Aging Society”。選修模塊8是順序選修的最后一個模塊,內(nèi)容主要與problems相關(guān),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是提高學生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的良好契機。
(1)主題語境
本單元的學習話題為“Society”,屬于“人與社會”這一主題語境。Lesson 1“Consumer Society”關(guān)注消費問題;Lesson 2“Utopia”關(guān)注理想社會;Lesson 3“A Changing World”關(guān)注北京胡同;“Language Awareness”部分關(guān)注老齡化問題;“Culture Corner”部分關(guān)注歷史中的黃金時代。
(2)語篇類型
本單元Lesson 1是一篇雜志文章,文體為議論文;Lesson 2是聽說課,聽力材料呈現(xiàn)了一篇對話,語言比較口語化;Lesson 3是一篇新聞報道,文體為說明文,屬于書面語語體;Language Awareness是一篇報告,為議論文,也屬于書面語語體。
(3)語言知識
本單元涉及的語言知識包括社會問題的相關(guān)詞匯,以及提建議方式的相關(guān)表達,在Lesson 1 language focus部分首次出現(xiàn),在Language Awareness中再次出現(xiàn),重在讓學生學習不同語境中不同形式的書面語和口語的說服表達方式。
(4)文化知識
本單元從社會這一話題出發(fā),展現(xiàn)了多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相關(guān)文化。Warm up中提到英國社會的變化,Lesson 1講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消費問題,Lesson 2講英國作家托馬斯筆下的理想社會,Lesson 3介紹了北京胡同文化的變遷,Culture Corner中分別提到希臘、意大利、英國三個國家歷史中的黃金時代。
2.單元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分析,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按照“逆向設計”的流程,制定的三層次教學目標如下(見表4)。
在表4中,“基本問題”一共有四個,分別對應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Q1對應Lesson 1“Consumer Society”,為了達成的持久性理解是表格左欄的U1(The spending circle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has its potential danger.);Q2對應Lesson 2“Utopia”;Q3對應Lesson 3“A Changing World”,為了達成的持久性理解是表格左欄的U2(It is important to adapt to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 and it is essential to avoid the harm and embrace its benefits.);Q4對應“Language Awareness”部分,為了達成的持久性理解是表格中的U3(Aging society is coming and we should get ready for that.)。四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促使學生在對學習內(nèi)容和話題深入理解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社會現(xiàn)實和個人經(jīng)歷及經(jīng)驗參與討論社會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表個人觀點,這正是理解的六個維度的體現(xiàn),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都會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鍛煉。下面,筆者以Q1為例來闡明具體的操作方法。
Q1“How to get out of the spending circle?”要求學生在對Lesson 1的學習內(nèi)容和話題深入理解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社會消費現(xiàn)實,反思個人及家庭生活的實際消費情況,分析和評述過度消費的危害,從而在當前及未來做理智的消費者。其中一位學生的回答如下:
To find out how to get out of the spending circle, we should focus on what the spending circle is. First, simply speaking, the spending circle means that people work hard to earn more money, and when they have more money, they spend more. After they spend more,they have to work hard to earn even more money.
Spending circle brings a moneyseeking mood in the society and actually burdens and stresses ourselves. To deal with the issue, we can take action both from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individual. For the government, stopping spreading the consuming idea and starting to try work sharing and working hour decreasing might help reduce the unemployment and inhibit the spending to some extent. However, the more effective way that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is that we citizens slow down the aimless pace of money-seeking. After all, what the spending circle does harm to is our own happiness and a sense of satisfaction. Only when we discover the true significance in our lives, such as a hobby worth committed to, the sincere love between family members or maybe the satisfaction of giving, do we truly get out of the spending circle and embrace the meaning of life instead of being trapped in the busy-but-void lifestyle aimed at seeking material things.
這位學生首先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對“spending circle”進行“解釋”和“釋義”,而后從兩個方面“洞察”其危害:“brings a money-seeking mood in the society and actually burdens and stresses ourselves”。接下來,他從政府和個人兩個方面論述如何應對“spending circle”,這正是對所學內(nèi)容的“應用”和“移情”。結(jié)尾處“Only when we…, do we truly get out of the spending circle and embrace the meaning of life…”體現(xiàn)出了“移情”和“自我認識”。由此可見,理解的六個維度在這位學生的回答中都有所體現(xiàn),說明他對“spending circle”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同樣,其他三個“基本問題”的回答也都要求學生在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歸納總結(jié)、深度思考的基礎(chǔ)上有理有據(jù)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都會有所鍛煉和提升。夏谷鳴(2017)提出,邏輯性主要表現(xiàn)為思維的規(guī)則和規(guī)律,具體涉及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心智活動;批判性在于質(zhì)疑、求證的態(tài)度和行為,不盲目接受一種觀點,也不武斷拒絕一種思想,而是通過正確的途徑求證事物的真假;創(chuàng)造性側(cè)重于求異、求新,不墨守陳規(guī),善于想象,善于改變,推陳出新。我們知道,“基本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學生結(jié)合所學的學科知識和內(nèi)容以及自己的認知和經(jīng)歷,對學科內(nèi)容進行深入探究和思考,需要學生考慮其他不同觀點,權(quán)衡證據(jù),論證自己的想法和回答,在此過程中使思維的邏輯性、開放性和批判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本文結(jié)合“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探討了如何在單元整體設計中通過“基本問題”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思維品質(zhì)。Wiggins和McTighe(2017)給出了使用“基本問題”的技巧:教師要圍繞這些“基本問題”組織項目、課程、學習單元和課堂,使“內(nèi)容”成為問題的答案;教師將每單元的“基本問題”數(shù)量控制在二至五個,并對問題進行排序,以便使它們自然地從第一個過渡到下一個;教師提問的語言表述要易于理解,使這些問題盡可能對相關(guān)年齡段的學生產(chǎn)生吸引力和啟發(fā)性;教師要為每個問題設計具體的探究活動;教師要設計個性化的問題,讓學生分享案例、自己的故事和直觀感受;最后,教師還需要選擇和設計與問題明確相關(guān)的評估任務。
那么,是不是教師在課堂上只提“基本問題”呢?當然不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和目標以及不同的教學任務,設計由淺入深、多層多元的各類型問題,而“基本問題”顯然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Bruner, J.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3. 理解力培養(yǎng)與課程設計:一種教學和評價的新實踐[M]. 么加利,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Wiggins, G. & McTighe, J. 2012.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uide to Advanced Concepts in Creating and Reviewing Units[J]. Ascd, 134
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 2017.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 宋雪蓮, 賴平, 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蔣京麗. 2018. 改進閱讀理解問題設計,培養(yǎng)初中學生思維能力[J]. 英語學習,(12): 59-64
夏谷鳴. 2017.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C]//王文斌, 楊魯新, 徐浩. 2016中國基礎(chǔ)外語教育年度報告.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趙鈺蓮,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英語教研室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