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洪秀全創(chuàng)立太平天國對抗清政府,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集結綠營官兵組成江南、江北大營不久便潰敗,為淮軍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時機。王爾敏先生曾在《淮軍志》中提到兵潰的三層重要意義:“第一層意義是江南大營的再潰使清廷對其以往所依恃的正規(guī)軍完全失去了信賴;……第三層意義是江南大營的二次兵潰使朝廷失去可依恃的綠營重兵,無論是否甘愿,也不得不將澄清全局的大任加于湘軍”。湘軍原為地方性的勇營,后收重用勢力大增,但后期在對抗太平軍屢次失利,因此地位下降。此時,東有捻軍起義,南有太平軍把守江南要鎮(zhèn),兩種勢力致使湘軍勢力大減,地位開始逐漸衰落,為緩解清政府的困境,在此形勢下,曾國藩只能采用新的方法解除危機,這也就為李鴻章和淮軍的興起提供了契機。
首先是在軍事裝備方面,早期淮軍的裝備較為落后,李鴻章到達上海之后,見識到了西洋武器的前進性,便開始購置新式裝備來武裝淮軍,最開始是采用前膛槍,但在后期因為購置來源的不斷增多,開始出現(xiàn)了后膛槍。后膛槍在射程、殺傷力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但淮軍裝備的洋槍和洋炮與西方的強國的槍炮相比,顯然依舊落后。到80年代初期,淮軍還有時會使用較為落后的前門槍炮進行操練。到了1870年之后,淮軍成立了炮隊且該炮隊是使用先進后膛炮。至19世紀90年代,經(jīng)過整頓的淮軍,裝備較從前相比有了不小的改進,裝備的前進致使淮軍開始受到清政府的重視并且淮軍在全國的軍事地位頁逐漸提高。
其次是營制,淮軍最初就是仿照湘軍營制,湘軍的營制已經(jīng)不適宜當時的發(fā)展需要?;窜姷缴虾V?,因為戰(zhàn)事頻繁、用兵需求量大,且經(jīng)常與西方士兵打交道,所以不到半年,李鴻章要對淮軍以往的營制進行變動。當時士人屢言淮軍轉變之機,以效法西洋為其關鍵,自是深明要領,王闿運言:“淮軍本仿湘軍以興,未一年盡改舊制,更放夷軍,后之湘軍,又更效之”?;窜姼淖儬I制的原因,主要是加強火力,改換軍械。自改革之后各營開始改用洋槍,數(shù)量多的營隊達到四百多桿,數(shù)量少的營隊也差不多三百多桿。這時淮軍的營制,每營有五百人,包括了四哨和親兵,營隊成員除伙勇以外幾乎全用洋槍,劈山炮的使用數(shù)量也開始變少,小槍、長矛都已不再使用,湘軍的軍事實力遠遠落后于淮軍。
再次是在訓練方法上面,開始是承襲湘軍的訓練方法,但淮軍到達上海之后,李鴻章看見西方的現(xiàn)金的軍事戰(zhàn)術之后,便想采用西法訓練淮軍,聘請西洋教習,學習洋槍操法,除了營伍編組沒有太大的改變外,其操練槍炮,均采西式。學會西式練法之后,變加長訓練時間以鞏固。陣法、號角、口令等頁采用西式訓練法。近人王闿運在《湘軍志》中說:“淮軍本仿湘軍以興,未一年盡改舊制,更仿夷軍,后之湘軍又更效之?!痹谥袊婈牻牡缆飞?,淮軍走出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引進西洋武器、學習西洋操練方法。
淮軍的衰落,與李鴻章的政策決定以及本身內(nèi)部的腐朽有著很大的關系,李鴻章對淮軍的投入頗多,但是主要還是依靠清政府的支持。清政府是希望依靠淮軍來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局面從而滿足其長久的統(tǒng)治。但李鴻章卻只是希望依靠淮軍來維持自己的軍事實力。例如,1874年的日本侵略臺灣,李鴻章為保存自身的實力,表面出戰(zhàn),實際上確實避而不戰(zhàn)的。李鴻章的自保致使淮軍逐漸走向衰落?;窜妶允嘏f制抵制西方的征兵制,內(nèi)部獨立的領導系統(tǒng),使其不能相互配合作戰(zhàn),缺乏應有的軍事素質(zhì)。袁世凱建立新式陸軍,由于其裝備精良,還采用西式作戰(zhàn)方法,所以清政府開始摒棄淮軍,重用新軍。
晚清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產(chǎn)生了淮軍,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中國軍事制度。在武器裝備、組織編制、訓練教育的諸多方面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基本上適應了當時世界軍事制度的變革,使中國的國防力量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淮軍大量的對外進行軍購,不僅提高了晚清各軍仿造新式武器的能力,而且使中國武器裝備完成了從冷兵器向熱兵器的過渡,武器裝備逐步走上了近代化的軌道。雖說淮軍在軍購方面有著一些問題,但是在卻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淮軍軍事化的影響。清朝開始更換西洋新式槍炮以代替冷兵器。1860年后,新式西洋武器取代了管狀火器。80年代以后,隨著各類前進的西洋機槍開始向中國傳入,李鴻章創(chuàng)制的兵工廠也開始仿制此種器械?;窜娺M行對外軍購及仿制西洋槍炮的軍事活動,對清軍的兵種的改變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最開始的步騎兵作戰(zhàn),開始轉變?yōu)椴?、馬、炮等多兵種相互協(xié)調(diào)作戰(zhàn)。
李鴻章為供應淮軍器械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對晚清軍事工業(yè)的近代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例如1865年創(chuàng)辦的江南制造總局,在1867-1895年間,共制造了后膛槍支6.53萬桿,新式大炮742尊,火藥667萬磅,炮彈160萬枚,槍子869萬顆,炮彈殼2.1億粒,地雷水雷1500具,大小輪船15艘。這使得清軍作戰(zhàn)武器不斷的優(yōu)良,對中國軍事的近代化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福州船政局的建立,不僅開創(chuàng)了近代輪船建造的新局面,而且也為近代海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近代軍事工業(yè)的創(chuàng)辦方式也有了轉變,由最開始的官辦企業(yè)轉向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商辦的方式,并聘請西方洋人,不斷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李鴻章為了培養(yǎng)軍事人才,開始創(chuàng)辦軍事學堂,派遣官員出洋學習,從而為中國軍事近代化培養(yǎng)了大量的軍事科技人才。1885年,李鴻章成立天津武備學堂,聘請德國兵官李寶、崔發(fā)祿、哲寧等人為學堂的教師,調(diào)周盛波、李長樂、曹克忠、宋慶、葉志超等部弁兵進行學習。自天津武備學堂設立之后,淮軍將弁均有了進修的機會,不僅增進了自己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將學習的知識對他人進行傳授,使更多的人接受最先進的軍事理論知識。除此之外,還建立一些軍事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等。這些學堂為海軍培養(yǎng)了大量優(yōu)秀的軍官和技術人員。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學生,都將在國外學到先進的軍事知識運用到實際的作戰(zhàn)指揮與訓練方面,極大的對中國的軍事化產(chǎn)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最后,北洋軍閥的產(chǎn)生頁離不開淮軍的促進作用。在1892年,朝鮮發(fā)生爆亂,朝鮮政府請求清廷出兵平亂,清廷派袁世凱隨軍入朝平亂。在朝鮮平亂期間,由于袁世凱出色的軍事素質(zhì)才能,優(yōu)秀的作戰(zhàn)指揮能力強而受到清廷的賞識。1894年袁世凱被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1895年被清廷任命為道員銜,在天津督練“新式陸軍”。此后他學習歐洲軍制進行訓練軍隊,有著不小的收獲。不僅在此基礎上扶植自己的勢力,成為日后北洋軍閥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袁世凱新式陸軍的建立致使淮軍失去了國防軍的重要地位,變?yōu)榇我难卜狸?。曹錕、張勛等原來淮軍中重要的將領,也成為日后北洋軍中中流砥柱之力量。
淮軍這幾十年從備受重用到逐漸衰落,其背后與李鴻章有著巨大的關系,但也與清政府腐朽的統(tǒng)治頁密不可分,但是淮軍的出現(xiàn)不僅改變了近代軍事工業(yè)的陳舊落后的經(jīng)營方式,不僅對當時清朝政府的軍事化改革有著推動作用,培養(yǎng)了大批的近代化軍事人才,為日后中國軍事的近代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王爾敏.淮軍志[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8:7~10.
②王闿運.湘軍志[M].長沙;岳麓書社,1983.
③王闿運.湘軍志[M].長沙:岳麓書社,1983.
④關偉.論洋務運動時期淮軍的改進和建設[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