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學生是近代中國出現(xiàn)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是中國近代最具有革命性的群體。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近代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有很大的革命性。他們或多或少地有了資本主義的科學知識,富于政治感覺,他們在現(xiàn)階段的中國革命中常常起著先鋒的和橋梁的作用。辛亥革命前的留學生運動……就是顯明的例證。”中國近代的留學生并不同于傳統(tǒng)的封建知識分子,他們以民族興亡為己任,具有強烈地渴望中國獨立、富強的愛國思想,救亡圖存一直是整個留學生群體的不懈追求。
1900年至1901年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之后,中國被迫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面對祖國飽受如此災難,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掀起了留學日本的的熱潮,尋求救亡圖存之路。這時的美國政府知道控制20世紀之中國的關鍵便在于控制中國的人才,于是通過了一項議案,決定用庚子賠款中的一部分賠款作為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留學美國的學費,讓中國的一部分學生可以公款赴美留學,以此來控制中國的人才。面對美國的“善舉”,清政府欣然接受,并且與美國政府約定,自庚款留學這一年起,前四年每年派遣大約一百名學生赴美留學,從第五年起,每年至少加派五十名學生赴美留學,而胡適正是庚款留學生之一。
胡適(1891年—1962年),原名嗣糜,出身于安徽績溪一個普通的家庭。從1935年到1959年,他一共獲得了35個榮譽博士學位,一直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在1910年他考取了庚款留學的官費生,成為了第二批赴外留學的庚款留學生。
在辛亥革命發(fā)生以前,胡適無疑是懷抱著一顆強國之心赴外留學,希望將來學成歸國,可以改變中國屈辱的現(xiàn)狀。辛亥革命爆發(fā)于1911年的10月,而胡適在1910年的8月便已經赴外留學,那么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前的一年里,胡適每天最主要做的是什么呢?胡適在日記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
三月九日(星四)
昨日讀美國獨立檄文,細細讀之,覺一字一句皆捫之有稜,且處處為民請命,義正詞嚴,真千古至文。吾國陳、駱何足語此!
讀林肯Gettysburg演說,此亦至文也。
胡適自赴外留學以后,時刻關注著歐美的民主政治,一心希望改變中國屈辱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中國的富強。這也與當時的留學生出國留學尋求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相契合。
胡適雖然不是一個革命黨人,在忽聞辛亥革命的消息之時,也沒有如一些留學生一樣立刻放棄學業(yè),回國親身參與革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胡適對于國內這場重大變革的視若無睹。在外留學的他驟聞辛亥革命的消息便在日記中如此寫道:
十月十二日(星四)
“上課。聞武昌革命軍起事,瑞澂棄城而逃,新軍內應,全城遂為黨人所據?!?/p>
之后的幾天里,胡適似乎對學習忽然失去了興趣,每天的日記中記載的最多的便是有關于國內辛亥革命的消息。
十月十三日(星五)
革命軍舉諮議局長湯化龍為湖北總督;黃興亦在軍,軍勢大振;黎元洪為軍帥。外人無恙。
十月十四日(星六)
武昌宣告獨立。北京政府震駭失措,乃起用袁世凱為陸軍總帥。美國報紙均袒新政府。
十月十五日(星期)
起用袁世凱之消息果確,惟不知袁氏果受命否耳。
胡適于十月十二日在外忽聞辛亥革命之消息,便時刻關注國內辛亥革命的消息。并且明確的表明了自己對于辛亥革命的態(tài)度。
十月十七日(星二)
相傳袁世凱已受命,此人真是蠢物可鄙。
十月十八日(星三)
聞有兵輪三艘為新軍擊沉于江中。
十月十九日(星四)
昨日漢口之北部有小戰(zhàn),互有殺傷。下午《神州日報》到,讀川亂事,見政府命岑春萱赴川之諭旨,有“岑某威望素著”,又“岑某勇于任事”之語,讀之不禁為之捧腹狂笑。”
胡適對于整個辛亥革命事件的態(tài)度十分明確,就是支持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統(tǒng)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同時,作為一名在外留學的游子,胡適也對祖國的戰(zhàn)亂表達了一種憂心忡忡之感。他在十月卅日的日記中便寫道:“今日為重九,‘天涯第二重九’矣。而回首故國,武漢之間,血戰(zhàn)未已;三川獨立,尚未可知;桂林長沙俱成戰(zhàn)場;大江南北人心惶惶不自保:此何時乎!”從中并不難看出胡適對于祖國山河變故的憂思之情。
對于辛亥革命的評論,胡適是如此說的。“十年了,他們又來紀念了。他們借我們,出一張紅報,做幾篇文章,放一天例假,發(fā)表一批勛章:這就是我們的紀念了!要臉嗎?這難道是革命的紀念嗎?我們那時候,威權也不怕,生命也不顧,監(jiān)獄作家鄉(xiāng),炸彈底下來去:肯受這種無恥的紀念嗎?別討厭了!可以換個法子紀念了。大家合起來,趕掉這群狼,推翻這鳥政府;起一個新革命,造一個好政府:那才是雙十節(jié)的紀念了!”
胡適對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可以說是推崇備至,他認為正是因為參加辛亥革命的先烈們不懼威權、不顧生命、不怕坐牢與炸彈,最終才有了辛亥革命的偉大勝利。然而在辛亥革命勝利十年以后的中國,軍閥混戰(zhàn)、社會黑暗、民不聊生。胡適先生認為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卻是這樣一個政府,這樣的一個國家,真是令那些為了革命的勝利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感到無比的羞恥。在恰逢辛亥革命十周年紀念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他表達了自己對于當前政府的強烈不滿,希望換一個法子去“紀念”辛亥革命:“趕走軍閥,推翻當前的政府,繼續(xù)延續(xù)辛亥革命,造就一個真真正正的民主政府”,這才是胡適先生內心真正的想法和追求,更是當時眾多有識之士一致的追求。
胡適先生雖然是留學生中最為優(yōu)秀的代表之一,但是他同時也只是眾多留學生中的一員,在眾多的留學生中,像胡適一樣時刻關注國內局勢的留學生有很多,有的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蔣夢麟在辛亥革命前便擔任《大同日報》的主編,在華僑中積極宣揚民主革命的思想,為革命事業(yè)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即使很多在外的留學生不是這場革命的主力軍,也幾乎沒有親歷這場革命,但是不可否認也無法否認的是這些留學生可以說是辛亥革命的間接參與者。
庚款留學生在外取得了極高的成就。1909至1929年的二十年間,在進入美國高校的5000多名中國留學生中,獲學士以上學位共4364人,占總數的87%以上,更涌現(xiàn)了如胡剛復、趙元任等一大批各個領域的精英人才。正是因為有了這批留學生,中國的未來才更加光明。
留學生是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指導中國革命前進的。正是有他們的努力,中國才可以歷經滄桑而不衰,豪邁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辛亥革命雖然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但是留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卻永遠不會成為過去式,它銘記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注釋:
①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1.
②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
③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7.
④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7~38.
⑤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8.
⑥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9.
⑦胡適.雙十節(jié)的鬼歌,胡適文集9·嘗試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