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黎/上海師范大學
語言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問題一直以來是哲學界和語言學界備受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對于語言的公共性,研究集中于對維特根斯坦“私人語言論證”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角度:(1)對維特根斯坦“私人語言論證”中私人語言存在與否的問題進行研究;(2)對維特根斯坦“私人語言論證”中“私人性”與“感覺”的研究;(3)對維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語言論證過程的分析研究。對于語言的私人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從語言哲學的角度對私人語言可能性以及語言的主觀性的探討。
但是,國內(nèi)很少有研究將“語言的私人性”與“語言的公共性”問題對比探討,從唯名論和唯實論的角度對此進行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旨在從唯實論的角度分析語言公共性以及從唯名論的角度分析語言的私人性,并從語言的來源和認識論兩個方面指出其中的局限性,從而論證作為語言基礎的實踐規(guī)定了語言同時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特征。
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將哲學與語言學融合在一起,將人的個體性與群體性,社會性融合在一起,找出唯實論與語言的公共性以及唯名論與語言的私人性之間的聯(lián)系并從語言的來源和認識論的角度指出其中的各自的局限性。且通過這些關聯(lián)將語言的私人性和公共性聯(lián)系起來,從而論證語言既具有私人性又具有公共性。
唯實論與唯名論的區(qū)別在于對共相的認識不同。
唯實論認為共相是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一般高于個別,而個別的事物只是作為“共相”的結果才具有實在性。就語言學來說,唯實論認為每個詞與其所要表達的事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根本的聯(lián)系,詞是外部世界給事物的自然名稱,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實際屬性所決定的。
唯名論認為共相存在于個體之中,沒有脫離個體。就語言學來說,唯名論認為詞與詞所表示的事物之間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只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結果。
對于語言的公共性,經(jīng)驗主義認為與語言由簡單的音節(jié)發(fā)展而來,這些節(jié)是為了交流溝通而出現(xiàn)的;維特根斯坦構造了私人語言論證(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并運用反證法推翻私人語言論證,說明我們用于表達知識,信念,感覺等的語言從一開始就是公共的。
對于語言的實質(zhì),言語活動既屬于個人領域又屬于社會領域,而語言是言語活動一個主要和確定的部分,即它的社會部分,是個人以外的存,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tǒng),憑借著社會成員間的契約而存在,是不能改變的社會產(chǎn)物。換句話來說,語言是具有同質(zhì)性的,而這種同質(zhì)性便是語言的共相。
那么人與人之間語言的溝通交流都是基于語言所指的共相理解的,因此,語言是具有公共性的。
從語言的來源來看,語言產(chǎn)生于人具體的實踐活動。換言之,語言來源于實踐而不是來源于對某種實在的理念的分有。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語言是人對事物感覺的表達,而人的感覺顯然是私人的;“語義是根植于人類認知經(jīng)驗的,包括文化世界,社會世界,心智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經(jīng)驗”,經(jīng)驗是屬于個人的,是私人的;廣義認識論將實踐理解為交往實踐,那么交往實踐為語言交往提供了基礎,認知的主體通過語言與另一主體發(fā)生交往關系,那么語言活動的認知主體是現(xiàn)實的人,語言活動便是具有私人性的。
由此看來,無論是從語言的來源,還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語言并非具有絕對的公共性,從某些方面來說,是具有私人性的。因此,語言的公共性是片面的,不完善的。
對于語言的私人性,我們可以通過維特根斯坦對于私人語言的概念的描述進行分析:“是否能想象這樣一種語言:一個人用這種語言寫下或說出他的內(nèi)心體驗——他的感受,心情等等——供他私人使用?——唔,難道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普通語言做這些事情嗎?——但這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這種語言的詞應當指只有說話者才能知道的東西:指他的直接的私人感覺。因此,其他人不能理解這種語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語言的私人性是指:語言直接指向私人的感覺,私人語言是完全獨立于普通語言(日常的公共語言)的概念。
在上面這段話當中,維特根斯坦強調(diào)了私人語言是由私人的感覺賦予意義的,是由私人感覺得來的具有某種意義的符號,感覺在先,當這種感覺被給予一個符號,這個符號代表這個感覺,這個符號便是私人語言。
私人語言來源于私人感覺,而私人感覺是個人通過感官認知的過程和結果,而人的感覺經(jīng)驗完全是私人的。從唯名論的角度來說,語言的共相存在與個人的私人感覺當中,不是獨立于個體的存在,那么共相會隨著私人感覺的變化而變化,共相是私人的共相,是個體的共相。同一個語言符號對于不同的個體來說,所代表的私人感覺是不同的,共相是不同的。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語言是私人的,具有私人性。
維特根斯坦(2001)在反私人語言的論證中曾描述符號與感覺的聯(lián)系是沒有憑借和依據(jù)的標準的,因此,回憶無所謂正確與否。當人不能正確地回憶起符號的指稱對象的時候,是因為他沒有記住這種聯(lián)系。那么私人的性質(zhì)是不能確定符號的意義的,因此沒有私人語言的存在。公共性是語言的根本屬性。這也是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私人性的否定的論證的一個核心論點。
同樣從語言來源角度出發(fā),語言在一開始就是公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作為群體性動物的實踐活動具有群體性或者說公共性。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實踐活動具有社會屬性?!边@種具有社會屬性的實踐活動在語言的來源上就規(guī)定了語言的公共性,并為語言的公共性得以可能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礎。語言作為一種以實踐為根基的社會意識,只有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才能體現(xiàn)其意義。
因此,語言并非具有絕對的私人性,語言的公共性,社會性以及可交流性同樣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語言的私人性是片面的,不完善的。
綜合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語言并不具有絕對的公共性或者絕對的私人性。人的意識,人的實踐活動和外部世界形成了一個關聯(lián)體,個體是要通過自己在世界中的活動以及與他人的交往來認識自己的。
語言可以實現(xiàn)交流是因為人們在表達的時使用的語言已經(jīng)是公共性的了,這樣的語言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感覺是私人的。我們用公共性的語言把我們所經(jīng)驗到的或者說私人的東西表達出來并據(jù)以同他人進行交流。
到了這里,我們就可以對語言有了清晰和辯證的認識:語言絕對的公共性和絕對的私人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時也具有局限性;語言既不能脫離個體的使用而被單獨擱置,也不能脫離語言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語言既是公共的,又是私人的,語言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私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