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逢艱難困頓的歲月,仍要從黑暗中竭力找尋一絲亮光并逐漸靠近,以少年的眼小心窺探,重溫那段復(fù)雜難陳的日子,記憶與現(xiàn)實互相審視,找不到記憶與現(xiàn)實的界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當(dāng)我們回望時,依舊能聽見那搏動著的心音,依然會看見熾熱的生命,真實或不真實的印象在記憶中重現(xiàn),而后因講述變得生動。姜文執(zhí)導(dǎo)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對其經(jīng)歷的少年生活一次深情的追憶,少年主人公的眉眼都與自己有幾分相似,欲充分重現(xiàn)記憶的心情表露無遺。我以為,這部電影是帶著本初生命形態(tài)的少年在現(xiàn)實和夢幻中游走的絮絮低語,是苦難中孕育的屬于荷爾蒙沖動的羅曼蒂克,是對人性深處蘊藏著的神秘力量的追尋和體味。在此,我并不是在為它下定義,而只是純粹地表達我對這部電影的觀感和價值把握。
該影片的講述在一個人人自危的時候,依然會有人用手指小心戳破一層窗紗,讓陽光照進??嚯y背后這層稍縱即逝的溫暖色調(diào)占據(jù)了少年的視線,宛如善意的謊言般奪走了少年全部的記憶,貧瘠的土地有葳蕤兀自搖曳。倘若忽略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不談,少年擁有陽光燦爛的生活便是理所當(dāng)然,但在這特殊日子里生出的燦爛便有了分量和意義,馬小軍與他的好友那些嬉笑怒罵、那種純粹自由就顯得尤為珍貴,我想,這儼然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最好注腳。外部世界的殘忍無情和少年生活的悠然自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像黑白兩道,涇渭分明。
如此生活,到底是包裹著現(xiàn)實外衣的夢境還是被夢境迷惑的現(xiàn)實?我無從知曉。或許,姜文導(dǎo)演是想用這樣的方式去撫平內(nèi)心不輕易顯露的傷痕以此進行一場對青春消逝的悼念,又或許,他期待從被過濾的影像化敘述中去追尋遺失于現(xiàn)實道路上的美好和溫存。我以為,電影中的馬小軍是被重塑過的,他的行為方式、情感體驗和靈魂表達是跟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和導(dǎo)演安排發(fā)生的,一切是有據(jù)可循的,然而,現(xiàn)實的生活沒有劇本、沒有安排,所有的偶然和必然、傷感和喜悅、虛偽和真誠雜糅交織于一起,分不清也看不清,除此之外,影片中那些干凈明亮的事物也很可能是導(dǎo)演自己的詩性想象和虔誠寄托。陽光燦爛的日子大概只是漫長的痛苦歲月里一次無從抓尋的夢境,因為記憶被無限放大,被記憶者假裝地當(dāng)作記憶的全部和生活的獲得。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它是帶著本初生命形態(tài)的少年在現(xiàn)實和夢幻中游走的絮絮低語,他偶然走進夢的長廊,隨后張荒走出,到頭來驚呼,不過是夢一場。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聽到“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和真實”、“難道下雨那天晚上發(fā)生的事兒不是真的”、“可是說真話的愿望有多么強烈,受到的干擾就有多么大”等等諸如這些句子,這意味深長的旁白似乎在提醒觀眾——我講的故事不完全真實。這其中,假的有幾分?真的又有幾分?這真假難辨的錯誤似乎可以歸咎到記憶頭上。而影片開場有這么一句話:“我的故事總是發(fā)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裸露得更多,也難以掩飾心中的欲望,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們”。我想,這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做了另一番解釋,即使那些時光并非總是讓人感到心情舒暢、愉悅,但由于夏季的陽光過于灼熱,使人暫時忘卻了縈繞周遭的痛楚和憂慮,賦予了這些日子陽光般的成色,如同這群少年的存在為苦難生活帶來了生命氣息和溫暖色澤。我以為,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方面是講述者將現(xiàn)實和記憶雜糅于一體建構(gòu)的半虛構(gòu)景象,另一方面是熱烈的夏季容易讓人的情緒高漲,滿懷對燦爛日子的憧憬,簡單來說,是人對于自己的內(nèi)心關(guān)照和外部的客觀環(huán)境共同構(gòu)成了陽光燦爛的日子。
相比于其他追憶感懷青春的電影中時常呈現(xiàn)的俗套情節(jié),諸如三角戀、少女墮胎等等,《陽光燦爛的日子》則表現(xiàn)了一種美學(xué)趣味,它留給了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回味余地。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是詩性的、寫意的。之所以說其是詩性的,是影片中有不少我認為可以稱之為意象的存在,比如泛著波光的水面、被陽光照耀的屋頂、逐漸脹開而后破碎的氣球等等,電影中有幾個這樣的畫面:馬小軍凝視著十米高臺下的水面,縱身一躍,而后身體不斷下沉,不斷下沉的身體宛如不斷下沉的心情,他被玩伴孤立,那水面暗示著平靜下的某種波瀾;他心情復(fù)雜地在屋頂上踱步,總讓人覺得那時候的他像只午后慵懶的貓,隔絕了塵世的紛繁,只為等待那不知名的“愛人”,而屋頂象征著對自由純凈天地的渴求,所謂“自由在高處”;氣球在他的用力鼓氣下慢慢膨脹,飛上天頂而后失去力量直到破碎,氣球的破碎意味著夢境在現(xiàn)實的重壓下容易消逝。這些意象為影片的表達平添了詩歌的味道,在觀影過程中,觀眾會誤以為自己正在閱讀一首詩而不僅是將其當(dāng)作一部電影來看待。這只是我的個人解讀罷了,至少在我欣賞它時,它帶給我的感受的確如此,像首意境空靈的長詩。
另外,它的寫意性體現(xiàn)在欲言又止、點到為止,如同中國傳統(tǒng)美術(shù)書法藝術(shù)中的留白,我們知道,留白部分往往蓄滿了深意,而這需要觀者自己去體味、去思考。比如馬小軍與米蘭的關(guān)系,比如米蘭和劉憶苦的關(guān)系,比如馬小軍的情緒起伏和莫名行為等等,這樣一重又一重的人物狀態(tài)在影片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說明,觀者仿佛泛著一葉扁舟行于江上,遠望近看,寒山生翠微,一切罩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如夢如幻,似乎沒有答案,似乎意蘊萬千。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既沒有濃墨重彩的畫面,也沒有勵志沸騰的心靈雞湯,它不是真實發(fā)生,也不是完全虛構(gòu),講述者將觀眾引向了一個廣闊無邊的思索空間。在簡陋的小屋中,燭光搖曳,燈影微醺,馬小軍和他的朋友和著歡快的旋律翩然起舞,張揚著屬于他們的青春羅曼蒂克,煙霧彌漫,荷爾蒙在作祟,在擁有無盡可能和無限憧憬的年輕生命面前,那些灰暗算得了什么?那些陰霾算得了什么?即便生活的真相捉弄著每一個人,也要葆有在廢墟上栽培詩意守住浪漫的勇氣。
記得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中有這樣一句話:“當(dāng)歲月流逝,所有東西都消失殆盡時,唯有空中飄散的氣味還戀戀不散,讓往事歷歷在目。”當(dāng)馬小軍長大成人,與少年玩伴擁坐在車上,把酒言歡,談笑自若,那些年經(jīng)歷的事、遇見的人好像留在路上的車轍隨風(fēng)而逝,但不能否認的是,雖然年華已逝,青春不再,但他們曾經(jīng)共同承擔(dān)了歲月的重負,共同體驗了充滿燒荒草味的青春,在談起往事時,依然有情感的共鳴和記憶的呼應(yīng),不論他們的記憶是否在時間的洪流中變得面目全非支離破碎,但只要記憶存在,便能回望。
回首過去,對于今天為何存在,我們心中得以了然。追憶往昔,我們不能只會唱出幾首動聽優(yōu)美的歌謠,《陽光燦爛的日子》便是有別于贊歌的一種另類表達,在我的眼中,它就像一個值得玩味的琥珀,閃著溫柔的光澤,其以樞紐般的存在連接了過去并照亮了未來。在我們翻開塵封已久的記憶書頁時,那些鮮活的形象、那般純粹的情感、那樣向上的力量一遍又一遍地刷新我們的生命體驗和認知,試問,男孩的身體里何曾沒有住過一個馬小軍,女孩的內(nèi)心何曾不向往做一個米蘭般的女子?
“記憶與印象,普通或不普通的根須,那么鮮亮,也那么含糊而羸弱,它們在靜然生發(fā)的同時,迅速脫落與枯萎,隨風(fēng)消失,在這一點上說,如果我們回望留取樣本,是有意義的?!边@是金宇澄在《回望》一書中寫下的最后一句話。我還想再添一筆,不論真實或不真實的發(fā)生,都應(yīng)該作為一種記憶被深深珍藏。權(quán)且將《陽光燦爛的日子》當(dāng)作少年的夢一場,一場對美好年華理想化的追蹤,對光亮那方的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