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維
摘要:《白虎通義》與《釋名》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兩本聲訓書,在古漢語研究中仍啟迪著一代代學者。現代漢語探源要從古漢語著手,對這兩本聲訓書進行優(yōu)劣方面的對比,能讓我們對漢代聲訓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對《白虎通義》和《釋名》聲訓特點進行歸納比較,進而總結出漢代聲訓的特點及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白虎通義》 《釋名》 優(yōu)劣 漢代聲訓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113—02
字詞的語音和語義是同時發(fā)生的,彼此間不可分離、相互依存。但是,聲訓產生之初,人們并不能認識到這種聯(lián)系,因此我們稱之為偶然性的聲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認識的深入,字詞在原義的基礎上又引申、假借出新的意義。這些新詞獨立出來,有的不變原音,有的稍變語音,但總與原音保持著一定的聯(lián)系,這就是聲訓這一訓詁方式存在的理據?!栋谆⑼x》和《釋名》之聲訓遵照這一理據對字詞進行尋源,對后世的研究起到了極大的典范作用,但是也有不少弊端,下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白虎通義》《釋名》聲訓的價值
《白虎通義》訓釋上基本采用聲訓方式,但由于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以及創(chuàng)書目的,不可避免地有不少穿鑿附會之處,與《釋名》相比,可信度顯然不可企及,現當代的一些訓詁作品要么征引其材料做否定案例,或直接一筆帶過甚至不提。但是,筆者認為,《白虎通義》的聲訓還是有研究價值、有可信力的?!墩f文解字》和《釋名》兩書中有不少借鑒其訓釋內容。且在筆者進行聲訓內容對比時發(fā)現,《白虎通義》一些字詞的聲訓內容是優(yōu)于《釋名》的,比如“王”字。
《白虎通義》: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
《釋名》:王,暀也,家中所歸暀也。王母亦如之。
《說文解字》里對于“王”的解釋是“王,天下所歸往也”,《春秋繁露》亦記載“王,天下所歸往也”。《爾雅》:“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且“王”字為象形字,字體形似斧鉞,而在古代斧鉞為禮器,象征著王者的權威不可侵犯。故而可知,《白虎通義》的解釋是比較通行且合理的。《釋名》里用了“暀”字進行訓釋,王力的《王力古漢語字典》對“暀”字有言:“同‘旺。光美。說文:‘暀,光美也?!笨芍皶櫋痹诠帕x里為“旺”的意思,這屬于附屬義。因此,筆者認為《白虎通義》更為合理。
《白虎通義》也不類兩漢時期的緯書屬于宗教神學的體系,姑且列為諸子一類的書。班固本人文學和文字功底深厚,具有崇高的知識追求,傾注心血寫就《白虎通義》,在語言學和訓詁學上十分有研究的價值和可靠性。
從《釋名》開始,聲訓這一訓詁方法開始真正走向科學化和系統(tǒng)化。早期,聲訓其實只是作為寫文章的一種表述方式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的,并不具備訓詁性質,劉熙卻指出聲訓訓詁的價值——確定詞源根據,進而探求字詞音義關系。經過統(tǒng)計,《釋名》聲訓可信率高達64%,在對詞源的探索上無疑是成功的。兩漢時期的相關聲訓著作,往往都帶有政治色彩,訓釋內容也就不可避免地帶有說教目的,可信力自然大大降低?!夺屆凡煌?,劉熙立于純語言學的出發(fā)點,吸取前人著作精華,又不局限于文本限制,反復論證求真,努力推源每一字詞的合理理據,這是之前的相關聲訓論著無法達到的,我們可以從“公”字進行分析:
《春秋·元命苞》:“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薄洞呵锓甭丁罚骸氨驰虨楣!薄洞呵锓甭丁罚骸坝幸嬲咧^之公?!睆囊陨先齽t訓釋我們可以知道,嚴格上來說只是一種說教,并不算探源。而《釋名》不同,立于真正純語言學的出發(fā)點,不夾帶說教目的,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并對謬誤的聲訓觀點進行匡正??傊夺屆返目尚帕h遠超過前代相關聲訓著作。
二、《白虎通義》《釋名》聲訓的不足
《白虎通義》在創(chuàng)作時,對自身的定位是經書辭典,為封建政權服務,這也致使《白虎通義》對聲訓未作深入研究,且當時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也沒有系統(tǒng)的聲訓研究體系和專業(yè)書籍,因此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首先,對同一名詞同時做不同訓釋,也不加以辨別,比如說“伯”字,就有“白”和“長”兩種不同的解釋;“霸”字也有“伯”和“迫”兩種不同訓釋。一般,一個字詞只有一個詞源,《白虎通義》出現兩個詞源,這明顯很容易模糊后人研究的視野,帶來極多不便之處。其次,政治神權色彩濃厚?!栋谆⑼x》帶有政治教化目的,因此有強加訓釋的現象,聲訓內容不夠科學。
《釋名》由于條件的限制,也有很多弊端。首先,濫用聲訓,強取一字之音訓釋另一音近之詞,這就有主觀臆斷、強加訓釋之嫌了,并沒有相關的佐證,大多出自推斷,多有謬誤。比如“王”。其次,劉熙在編寫《釋名》時喜好采用《白虎通義》及其他聲訓著書的相關訓釋內容,這些書籍自身多有錯誤之處,《釋名》未加仔細辨別而用之,并加以飾說,對“箜篌”的訓釋便是一例。
而且,《白虎通義》和《釋名》存在著共同的弊端,皆有誤解音義關系、擴大聲訓范圍致使音義關系不明的現象,這點我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音義關系是當時社會約定俗成的。在班固和劉熙的年代,隨著時間的變化,語音也隨之變化,且為與倫理禮教相靠,音義關系尚未梳理清楚就加以運用,以致有很多謬誤之處。
三、從《白虎通義》《釋名》看漢代聲訓特點
聲訓極盛于漢時,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古代聲訓書基本都出自兩漢時期,但數量上還是少量。漢代聲訓書主要有應劭的《風俗通義》、班固的《白虎通義》和劉熙的《釋名》,以及《春秋·元命苞》、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類的緯書,許慎的《說文解字》也有不少聲訓的運用。其中,《白虎通義》起著兩漢聲訓史承前啟后的作用,《釋名》更是聲訓集大成之作。通過兩書的比較研究、得失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漢代聲訓的特點。
1.政治性
《白虎通義》用聲訓的方式宣揚封建統(tǒng)治思想,達到教化的目的。其實這一點在緯書中體現更甚,這類書本身就是為封建王權服務的?!墩f文解字》和《釋名》仍然有不少聲訓材料借鑒了《白虎通義》,甚至是直接引用,因此這一特點雖然有所淡化,但仍然顯著。
2.主觀性
這一點體現在字無定義,一個字往往有多種訓釋且多有牽強,還沒有相關材料佐證?!栋谆⑼x》《釋名》和《說文解字》都有這一特性:《白虎通義》尤甚;《說文解字》多有改善,要知《說文解字》亦大量使用形訓和義訓的訓詁方式,對于訓詞自有綜合考慮,不致有過于謬誤之處;到了《釋名》時已有大大改善,聲訓發(fā)展至東漢末已基本成熟,但由于當時環(huán)境和條件的限制以及《白虎通義》神學法典的地位,還是無法擺脫這一特性。
3.普遍性
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白虎通義》和《釋名》在聲訓訓釋時雖多有主觀臆斷之處,但訓釋詞皆有集中之處,這一點《說文解字》亦可作為證明。三本書皆有相同的訓釋內容,比如“子”和“冬”。音同音近之詞眾多,這種集中之處反而能體現出普遍性。
4.趨專性
《白虎通義》是偶然的聲訓,仍是屬于經學的范疇。到了《說文解字》和《釋名》時,它們已經進步成為專業(yè)性的字典了,創(chuàng)書目的也不是為了宣揚政治神權,而是真正為了實現記錄文化訊息、探求字詞源頭,為社會大眾服務,因此被后代學者奉為圭臬,成為寶貴的研究資料。總之,這說明聲訓研究趨向科學化、專業(yè)化和系統(tǒng)化,并且逐漸擺脫政治局限。
四、結語
通過優(yōu)劣總結特點,能夠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漢代聲訓,也能與其他聲訓書進行對比和產生共鳴,它們都代表著各自時代最智慧的結晶,優(yōu)劣俱是特色,值得學者繼續(xù)探究。
參考文獻:
[1]陳立.白虎通疏證[M].上海:中華書局,1994.
[2]劉熙.釋名[M].上海:中華書局,2016.
[3]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
[4]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上海:中華書局,2000.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