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
獨在他鄉(xiāng)為異客,“衣食住行倍思親”。獨自在外國常駐的人都清楚,每天要處理的問題總是會有很多?!董h(huán)球時報》記者近日為找房子頗費了一番周折。房東已經(jīng)下了最后通牒,我要么接受看來純屬離譜的漲價,要么就只好搬家。而在印度首都選房子并不容易,不僅要做足功課,還要接受“面試關”。
根據(jù)印度法律,外國人是不允許在印度境內(nèi)以個人名義購買房產(chǎn)的。所以,買房這種一勞永逸的做法在駐印外國記者這里是行不通的,租房成為唯一選擇。但對很多外國人來說,在印度租房真的沒那么容易。首先是區(qū)位問題。眾所周知,德里有新、老德里之分。老德里又稱德里舊城,那里“魚龍混雜”,而且交通極為擁堵,日常出行非常不便,因此記者找房的范圍就僅限于新德里。其次是安全問題。近年來,德里的治安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找房期間,我看到《印度斯坦時報》10月23日的一篇報道說,截至今年10月,德里本年度共發(fā)生槍擊案310起,主要集中在德里中北部地區(qū),造成102人死亡,2784人被警方逮捕??紤]到治安因素,記者的找房范圍就進一步縮小至新德里南部。最后是房租問題。租房有相應的預算標準,這把“尺子”量下來,就先把新德里第一使館區(qū)的房子排除在外了,其他可供選擇的無非就是“春天里小區(qū)”“和平里小區(qū)”“友誼小區(qū)”等。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小區(qū)比國內(nèi)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區(qū)概念要大得多。以記者近日選定的被稱為“第二使館區(qū)”的“某某小區(qū)”為例,整個小區(qū)方圓就有3平方公里。
做好這些租房的功課之后,作為房客,我還要過房東的“面試關”。跟國內(nèi)一樣,中介會首先幫房客篩選數(shù)套符合預算標準的公寓,然后安排租客與房東見面?!按禾炖镄^(qū)”的絕大多數(shù)房東都愿意將房子出租給信譽良好的外國人,所以一般會明確告訴中介“ForeignerOnly(房客僅限外國人)”。記者一個月來在“某某小區(qū)”看了近20套房,見了5個房東,每次見面堪比面試。
說是“面試”,是因為除姓甚名誰、年方幾何、婚姻狀況、興趣愛好等老套問題外,有些房東還樂于就國內(nèi)和國際熱點問題與我這個外國記者交換意見,其中甚至不乏中印關系中的熱點話題。在交流中,我既要照顧房東的接受程度,又要體現(xiàn)出相當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會通過講故事、講道理的方式潛移默化讓房東逐漸了解或接受我的觀點。能在“某某小區(qū)”擁有房產(chǎn)的印度人,大都是已退休的政府高官或富商巨賈,他們的特點之一就是“有錢有閑”,所以每次“面試”下來,少則一小時,多則兩三小時。記者也只好入鄉(xiāng)隨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