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常和,劉如春,馬 剛
(攀鋼集團總醫(yī)院骨科,四川 攀枝花 617000)
隨著建筑業(yè)與交通運輸業(yè)不斷發(fā)展,事故所致復雜四肢骨折發(fā)生率也越來越高[1]。按照骨折后病理形態(tài),能夠將復雜骨折分為3種,包括畸形骨骼骨折、嚴重粉碎骨折以及多段粉碎骨折[2,3]。復雜四肢骨折傳統(tǒng)內固定(比如釘板系統(tǒng)以及髓內釘)治療方式由于具有一定缺陷,使其應用受到限制[4,5]。數(shù)字化定制鋼板(DCSP)為針對患者骨折類型,予以精確個性固定的治療方式。臨床將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tǒng)(BCFS)又稱為橋接系統(tǒng),屬于新型內固定系統(tǒng),集三維固定以及跳躍固定技術于一體。本文以74例復雜四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B(tài)CFS對復雜四肢骨折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與生活質量的影響,以期復雜四肢骨折的有效治療提供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4年6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復雜四肢骨折患者。納入標準:①骨折后14 h內來院就診;②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四肢復雜骨折;③具有手術適應證;④臨床資料完整;⑤知曉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免疫功能異常或者凝血機制異常;②伴隨嚴重臟器(比如心、肝、腎等)功能障礙;③合并精神類疾病;④老年骨質疏松者。依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BCFS組(n=40)與DCSP組(n=34),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MI)、骨折AO分型及骨折原因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1.2 方法
1.2.1器械組成 BCFS組成主要包括固定棒、連接塊以及螺釘。利用螺釘將固定棒與固定塊有效鎖定后,BCFS即形成一個穩(wěn)定整體。開始DCSP治療前,應該完成數(shù)據(jù)采集與傳輸、加工成型工作。
1.2.2手術方法 按照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以及受傷部位合理選擇全麻、臂叢麻醉亦或腰硬聯(lián)合麻方式,肢體通過氣囊止血帶進行止血。復位時盡可能采取閉合復位技術。對于C1型與、C3型等具有一定閉合復位難度者,可使用有限切開方式,直視下進行骨折塊復位,有效恢復骨折力線與其長度,防止損傷骨折鄰近組織血供。BCFS組:予以BCFS治療,患者復位良好后,需要確定固定棒與固定塊具體型號、數(shù)量,采取塑性固定棒,經(jīng)小切口插入組裝棒以及固定塊,然后進行橋接固定;在明確置釘方向后,進行鉆孔、測深以及置入鎖定螺釘?shù)炔僮鳌CSP組:予以DCSP治療,確定復位良好后,后續(xù)置入操作和常規(guī)鎖定鋼板較為類似,其中不同的是,DCSP能夠依據(jù)術前三維重建技術模擬手術過程進行操作,確保能夠精確選擇手術切口。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1.2.3術后處理 完成手術后,需給予營養(yǎng)支持,并對切口部位定期更換敷料;患者術后第2 d可開展長收縮訓練,同時依據(jù)術后3 d鎮(zhèn)痛情況開展關節(jié)主動與被動訓練。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手術指標(術中出血量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肢體功能恢復效果、治療前與治療后1個月生活質量(SF-36)評分。術后1個月評估肢體功能恢復效果,依據(jù)長管狀骨愈合判定標準:優(yōu):患者骨折愈合,周圍關節(jié)活動正常可以對抗力量,恢復正常步態(tài),疼痛感消失,對比患側與健側相應長管狀骨,沒有成角畸形,短縮<5 mm并且旋轉<5°,未見并發(fā)癥。良:患者骨折愈合,周圍關節(jié)活動恢復正常的75%,并且對抗力量略微受限,步態(tài)恢復正常,偶產生疼痛癥狀,長管狀骨具有生物成角畸形<5°,旋轉與縮短分別為5°~10°、5~10 mm,無感染或者有輕度神經(jīng)血管傷等相關并發(fā)癥。中:患者骨折延遲愈合,周圍關節(jié)活動恢復正常的50%~75%,對抗力量受限嚴重,跛行步態(tài),產生中度疼痛癥狀,長管狀骨具有的成角畸形為10°~20°,旋轉與縮短分別為10°~20°、10~20 mm,無感染或者有中度神經(jīng)血管傷等相應并發(fā)癥。差:患者骨不連,并且關節(jié)活動未達到正常50%,無法對抗力量,疼痛嚴重,成角畸形與旋轉>20°,縮短超過20 mm,可產生感染或者有重度神經(jīng)血管傷等各種并發(fā)癥。SF-36評分包括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疼痛、生理功能、情感角色、精力、生理職能以及總體健康8項內容,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取SPSS 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檢驗;等級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BCFS組術中出血量多于DCSP組(P<0.05),手術時間長于DCSP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 兩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BCFS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DCSP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2.3 兩組術后1個月肢體功能恢復效果比較BCFS組術后1個月肢體功能恢復效果明顯優(yōu)于DCSP組(Z=4.071,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1個月肢體功能恢復效果比較 [n(%)]
2.4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1個月SF-36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BCFS組治療后1個月SF-36各項評分高于DCSP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1個月SF-36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DCSP組比較,P<0.05
復雜四肢骨折類型比較多且復雜,其中主要為AO分型里面的B型與C型,手術為其治療“金標準”[6,7]。從生物學角度上講,BCFS與DCSP治療方式均有各自優(yōu)勢。BCFS與DCSP均能夠經(jīng)微創(chuàng)方式植入,并且手術切口選擇較為容易,可以避免軟組織過分剝離,同時均能提高手術效率,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其中DCSP為按照患者健側肢體進行個性化設計后獲得的解剖型鋼板,依據(jù)術前模擬的具體手術步驟完成準確植板、置釘過程,基本可以獲得滿意固定效果,待其復位良好后可以準確貼合患肢骨骼,有效縮短手術過程中調整內固定長與選擇型號的時間,降低出血量[8,9]。本次研究中,BCFS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多DCSP組,且手術時間明顯長于DCSP組,表明相較于DCSP,BCFS手術效率較低。主要由于BCFS術中應用時,必須組裝棒、塊及釘,選擇并且調整術中塑性、內固定所處位置、長度值與置釘方向等。然而,相較于傳統(tǒng)內固定方式,BCFS內植物具有較廣可選擇性,因而術者效率提高[10]。BCFS還具有保護斷端微循環(huán)作用。相關研究指出,以往動力加壓鋼板以及有限接觸動力加壓鋼板和患者骨面緊密接觸,可造成骨膜動脈被壓迫,從而降低骨折端血液供應[11]。然而,BCFS跨過骨折端完成全鎖定橋接固定操作,其穩(wěn)定性主要依靠固定棒與螺釘間連接,未依靠棒和骨間的摩擦以及預負荷,從而有效保護了固定下方骨膜血運。本研究顯示,兩組住院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但BCFS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DCSP組,且術后1個月肢體功能恢復效果明顯優(yōu)于DCSP組,與徐永清等[12]研究結論一致。說明BCFS患者術后骨折愈合較快,更益于肢體功能恢復。由于棒為圓柱形,故其和骨面接觸大小僅為鋼板1/3左右,可以減少與骨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降低對骨膜血運影響。對于BCFS生物學優(yōu)勢,主要為固定塊與棒間能夠任意固定及采取三維固定模式。其中棒與塊間固定主要依靠螺釘與塊之間鎖緊形成的摩擦力,而在螺釘鎖緊前,所置固定塊能夠沿棒縱行滑動至其他任意位置,亦能繞棒 360°旋轉,獲得任意固定與三維固定效果。任意固定能夠良好固定復雜并且多樣粉碎性骨塊,能夠通過任意調整不同固定塊間距使得固定棒處于最佳工作距離,降低骨折區(qū)所集中應力大小。多向三維固定方式改變了以往平面固定模式,其中固定螺釘間能夠獲得90°垂直固定效果,提高螺釘抗拔出能力與棒抗旋轉性。采取非鎖定釘固定固定塊以及棒時,隨著患肢慢慢持重,這種非鎖定連接將發(fā)生軸向微動,使得骨折斷端動力化。有關報道稱,骨折斷端產生軸向微動,可以促進骨折區(qū)域內毛細血管增生,提高成骨細胞活性,加快鈣鹽以及膠原沉積速率。本次研究顯示,BCFS組治療后1個月SF-36各項評分顯著高于DCSP組,表明BCFS更益于復雜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恢復。
綜上,盡管DCSP治療復雜四肢骨折具有手術效率較高的優(yōu)勢,但BCFS治療可縮短骨折愈合進程,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以及生活質量提升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