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豐 馮國安
慢性粒細胞白血?。╟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由于骨髓多功能造血干細胞發(fā)生異常增殖而引起的惡性血液疾病,其中約有95%的CML 患者存在Ph 染色體陽性和BCR/ABL 融合基因。CML 在成人白血病患者中的發(fā)病率僅為10%~15%,而且好發(fā)于中年人,該疾病早期癥狀不明顯,臨床上可將CML 分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性期,且大多數(shù)確診為CML 者處于慢性期[1-2],如若繼續(xù)發(fā)展則后果嚴重[3]。BCR/ABL 融合蛋白是CML 產生和發(fā)展的分子生物學基礎,通過導致機體出現(xiàn)一系列信號蛋白的磷酸化過程,進而引起細胞凋亡和增殖分化黏附等[4-5]。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諸如伊馬替尼、達沙替尼、尼洛替尼等,其主要通過抑制BCR-ABL 融合蛋白進而發(fā)揮分子靶向治療CML 的功效[6],已經作為CML 的一線治療方案廣泛應用于臨床。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間住院治療的84 例CML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中國慢性髓性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 年版)》,入選患者均經過骨髓象和外周血象等檢查,確診為CML。在臨床上,外周血嗜堿粒細胞比例不高于20%,原始細胞比例不高于15%,而且具有明顯的骨髓增生現(xiàn)象[7]。并且需排除藥物過敏史和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2 例,男性18 例,女性24 例,年齡在39~75 歲,平均年齡為(55.67±12.75)歲,Sokal 評分:低危18 例,中危20 例,高危4 例;觀察組42 例,男性17 例,女性25 例,年齡在40~77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12±10.97)歲,Sokal 評分:低危18 例,中危21 例,高危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例和Solal 評分等臨床一般性資料經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于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化療方案,結合實際病情選擇合適的化療藥物,如慢性期內選擇干擾素、羥基脲;加速期和急性期內VMP 化療方案(即長春新堿+6-巰基嘌呤+強的松)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化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伊馬替尼片(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生 產,瑞 士,批 準 文 號:H20150298,H20150112,規(guī)格:0.4 g,0.1 g),如慢性期患者每次口服400 mg,每天1 次,需于早餐后30min 后服用藥物;加速期和急性期內患者口服伊馬替尼的初始計量為400 mg/次,每天1 次,如若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則藥物劑量需增加至600 mg/次。兩組患者均需持續(xù)接受臨床治療1 年,而且在治療期間要嚴密監(jiān)測血常規(guī)的變化。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完全細胞遺傳緩解率(CCyR)、完全血液學緩解率(CHR)和分子生物學緩解率(MMR)。其中,完全細胞遺傳緩解指骨髓中未發(fā)現(xiàn)Ph(+)細胞;完全血液學緩解指外周血白細胞(WBC)小于10×109/L,血小板(PLT)小于450×109/L,WBC 分類中無幼稚細胞,且無白血病的臨床體征;分子生物學緩解指骨髓RT-PCR檢測顯示BCR-ABL/ABL值小于5。另外,通過上述指標評估患者的臨床療效,即完全緩解(達到上述三項指標要求者)、部分緩解(至少1 項指標符合要求,且骨髓中Ph(+)細胞不足35%者)、未緩解(上述三項均未達到要求,且骨髓中Ph(+)細胞達到35%者)[8]??陀^緩解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比較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T 細胞免疫功能指標(CD3+、CD4/CD8 數(shù)值)、NK 細胞數(shù)值。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采用GQL-74 生命質量綜合評定量表進行評估,指標內容具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等。
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情況:皮疹、惡心嘔吐、下肢水腫、肝功能異常等。另外,比較兩組患者的耐藥性情況,可以分為原發(fā)性耐藥和繼發(fā)性耐藥。其中,原發(fā)性耐藥指經初始標準治療4 周以上者未達到WBC 下降標準,用藥3 個月未達到完全血液學緩解標準,用藥6 個月未達到微小細胞遺傳緩解標準,用藥1 年未達到部分或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標準[9]。繼發(fā)性耐藥指治療后患者達到血液學緩解標準,達到微小細胞遺傳學緩解標準的程度不符合一般水平,或者有其它證據(jù)可以顯示患者在某項結構域中發(fā)生了突變。
選擇SPSS20.0 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比較兩組間的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比較兩組間的計數(shù)資料,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完全緩解6 例,部分緩解24 例,未緩解12 例,客觀緩解率為71.43%(30/42);對照組患者完全緩解3 例,部分緩解17 例,未緩解22 例,客觀緩解率為47.62%(20/42)。經統(tǒng)計學分析,觀察組的客觀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41,P=0.026)。
通過比較不同治療時間點的CCyR、CHR、MMR,結果顯示:治療6 個月和1 年后,觀察組的CCyR 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CD3+、CD4/CD8、NK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各項免疫功能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而且,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改善幅度更為顯著,詳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各項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而且,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指標改善幅度更為顯著,詳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CCyR、CHR、MMR 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較()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觀察組共出現(xiàn)10 例:2 例皮疹、3 例惡心嘔吐、2 例肝功能異常以及3 例血常規(guī)紊亂;對照組共出現(xiàn)9 例:3 例皮疹、4 例惡心嘔吐、1 例肝功能異常及1 例血常規(guī)紊亂。經統(tǒng)計學檢驗,兩組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針對于伊馬替尼的耐藥性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原發(fā)性耐藥率為42.86%,繼發(fā)性耐藥率為23.81%。
CML 屬于粒系細胞增殖的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可追溯至骨髓造血干細胞,慢性期患者病情尚可有效控制;而處于加速期和急性期則病情會急劇惡化,預后也大多不良,同時也伴隨著低熱、乏力、臟器腫大等臨床特征[10]。CML 是由于DNA 不斷產生異常的蛋白質以干擾骨髓中正常白細胞的生成,導致不成熟的白細胞數(shù)量急劇增加,反過來也會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并且還會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的器官。針對不同分期的CML 需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慢性期主要控制疾病進展和維持正常血細胞水平為主,加速期和急性期主要以清除白血病細胞、促進恢復骨髓造血功能為主,多采用化療方案但效果也有限[11]。
臨床上有可能治愈白血病的方法就是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但存在供體數(shù)量有限、免疫排斥反應以及器官感染的因素限制。作為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伊馬替尼,可以阻斷ATP 與酪氨酸蛋白相結合,抑制酪氨酸激酶發(fā)生磷酸化,阻止融合基因的不斷增殖。有研究表明,伊馬替尼不會對正常的細胞增殖造成不良影響,具有靶向特異性[12]。伊馬替尼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已成為CML 的一線標準治療藥物。而且,伊馬替尼口服吸收迅速且與血漿蛋白結合率非常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客觀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治療6 個月和1 年后,觀察組的CCyR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的免疫功能指標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不良反應方面,兩組間無明顯差異,但觀察組伊馬替尼原發(fā)性耐藥率為42.86%,繼發(fā)性耐藥率為23.81%。伊馬替尼治療CML 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可有效改善免疫功能和生活質量,安全性良好,但需注意其藥物耐藥性的發(fā)生,嚴格按照臨床指征用藥。
伊馬替尼應用于CML 的臨床治療,以加速期和急性期產生耐藥性的比重較大。原因為BCR/ABL 激酶位點變異,或融合蛋白基因擴增和過度表達。臨床上針對于伊馬替尼耐藥性的問題處理多以加大用藥劑量為主,若效果不明顯則需停止用藥,后續(xù)考慮聯(lián)合其它化療藥物以降低BCR/ABL 信號通路的敏感度,增加藥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