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娟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在早產(chǎn)兒疾病中較為常見,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PS)缺乏引起的,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1-2]。NRDS 患兒一般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皮膚青紫和呼吸衰竭等[3],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PS 治療為主,大量臨床研究表明PS 可明顯降低NRDS的死亡率[4]。以往是通過氣管插管的方法補充PS,再進行拔管,治療NRDS,一般需要通過正壓通氣來促進PS 在肺內(nèi)分布,但該給藥途徑容易導致患兒肺損傷以及呼吸道損傷等,為避免此類損傷,國外有學者提出微創(chuàng)肺表面活性物質(MIST)技術[5],但國內(nèi)對于該技術治療NRDS 患兒效果的報道比較少見。本研究致力于探討MIST 治療NRDS 的效果及對通氣時間的影響,旨在為臨床PS 治療NRDS 提供更為理想的給藥方法。
選擇本院2017 年9 月—2018 年12 月診治的NRDS 患兒60 例。納入標準:(1)符合NRDS 診斷標準[6];(2)胎齡30~36 周,出生體質量1.5~2.9 kg;(3)出生后12 h 內(nèi)未給予氣管插管;(4)患兒家屬知情同意,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因體溫異常、肺部原發(fā)性疾病引起的呼吸窘迫等;(2)過敏體質、藥物禁忌;(3)先天性呼吸道畸形或肺部發(fā)育不良等畸形患兒。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30 例與對照組30 例。觀察組男16 例,女14 例;胎齡平均(32.19±2.85)周;出生體質量平均(2.24±0.21)kg;其中剖腹產(chǎn)有18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7 例;胎齡平均(32.57±3.01)周;出生體質量平均(2.32±0.19)kg;其中剖腹產(chǎn)有16 例。上述一般資料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取仰臥位,通過直接喉鏡暴露聲門,行氣管插管,確定導管位置正確后,注入PS,同時給予復蘇皮囊正壓通氣5 min,并適當給予鎮(zhèn)靜治療,拔除氣管導管。
觀察組:取仰臥位,通過直接喉鏡暴露聲門,取8 號胃管,在氣管導管鉗輔助下插入氣管,插入深度約為3~4 cm,用5 mL注射器抽取PS 沿胃管緩慢注入,再注入1~2 mL 空氣。藥物注射完畢后拔除胃管。
(1)統(tǒng)計兩組患者首次插管成功率以及再次插管率。(2)治療情況:統(tǒng)計兩組患者首次插管時間、無創(chuàng)通氣時間、總吸氧時間和住院時間。(3)并發(fā)癥。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首次插管的成功率為 8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0.00%,其再次插管率為 23.33%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0.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首次插管成功率、再次插管率的比較 [例(%)]
觀察組患兒首次插管時間以及無創(chuàng)通氣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兒(P<0.05),總吸氧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差不大(P>0.05)。見表2。
觀察組患兒早期敗血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氣胸、支氣管發(fā)育不良、顱內(nèi)出血、壞死性小腸結炎的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患兒相差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隨著PS 替代療法的廣泛應用以及機械通氣等新生兒急救水平的不斷提高,早產(chǎn)兒的存活率逐漸升高。氣管插管-使用PS-拔管使用經(jīng)鼻持續(xù)呼吸道正壓通氣(INSURE)技術是近年來較為成熟的PS 給藥方法[7],但是該技術也存在著一些問題:INSURE 技術需要應用到氣管插管,可能會對呼吸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增加患兒的疼痛感[8];該技術治療過程中給予的持續(xù)正壓通氣會損傷患兒的肺組織,造成患兒支氣管肺發(fā)育不全[9];插管時應用鎮(zhèn)靜劑會造成患兒呼吸困難,增加拔管的難度等[10]。因此,尋求更加安全有效的PS 治療給藥途徑對于提高NRDS 患兒的治療效果以及預后有重要意義。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情況對比()
表3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例(%)]
近年來,隨著國內(nèi)外微創(chuàng)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有學者開始研究以無創(chuàng)技術進行PS 替代治療以減少氣管插管的危害[11]。MIST 技術是一種新型PS 替代治療方法,在國外已有應用,其主要優(yōu)點在于:直視喉鏡下置入胃管,操作者的視野更加清晰,降低了操作難度;采用胃管代替氣管插管,減少了對于呼吸道的損傷,同時該技術治療過程中無需應用正壓通氣,避免了高壓對患兒肺部造成的損傷[12]。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首次插管的成功率為83.33%,其再次插管率為 23.33% ;對照組患兒首次插管的成功率為 40.00%,其再次插管率為 50.00%,觀察組患兒首次插管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再次插管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首次插管時間以及無創(chuàng)通氣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兒,總吸氧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差不大,提示MIST 技術可有效提高插管成功率,縮短插管時間以及無創(chuàng)通氣時間,可能是相比于氣管插管,胃管更細,更易于操作,且在直喉鏡的輔助下,能有效提高插管成功率,首次給藥完全,可避免再次給藥。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早期敗血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MIST 技術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采用MIST 治療NRDS 可有效提高患兒的插管成功率,進而提高治療效果,縮短通氣時間,減少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