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南
江蘇省蘇州市景范中學,江蘇蘇州 215021
景范中學為蘇州市教育局直屬初中,學校位于蘇州市中心范莊前32 號。千年義莊文化熏陶和義學文脈滋養(yǎng),為景范中學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學校因此擁有了辦學的渾厚底氣。多年來,景范人秉承“先憂后樂”校訓,以“繼承先憂后樂精神,培育既文且正學子”為辦學理念,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師資培養(yǎng)、教育教學改革、內部管理服務、教育質量提升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景范中學有自己的教育哲學,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走內涵發(fā)展的道路,積極推進“對話教育”,教育質量高,社會聲譽好。景范的書院式教學,正是根植于范義莊這片沃土、立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這一高度而實施的。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從唐宋五代直至清末,前后經歷一千五百年;舉國上下,大小書院遍布各地;學生之多,講學之盛,超過了當時的官學。書院在辦學形式上,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機構,把教學、科研巧妙地結合起來;在組織管理上,其組織者、創(chuàng)建者往往是當時的宿學鴻儒,將教育教學與組織管理集于一身,師生之間,關系融洽,尊師愛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到充分體現(xiàn)。特別是在教學論方面,更有許多獨到之處,其精華是對話式教學。而書院的這種“對話式”教學,正與我國當代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自主式學習”相暗合。它在育人理念上強調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分層分類與個別化教育;在培養(yǎng)目標上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求實、求真與創(chuàng)新能力;在學習方式上,以教師指導、學生自修和共同講習相結合,具有“對話”性;在師生關系上,謀求師生關系融洽,以道相交,師生之間感情融洽。
書院式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分層分類個別化教學。分層,主要指向所有理科類課程與英語課程;組織形式上是動態(tài)分層走班制,實行班級授課制。分類,主要指向為除英語以外的其它文科類課程,原則上把學生分為學習能力較強與較弱兩類,組織形式上同樣是動態(tài)分層走班制,實行班級授課制;至于其他課程,則可以進行學科拓展類教學,組織形式為社團活動。個別化,主要指向為學科學習特別好與特別差的學生,實行導師制授課。
書院式教學應遵循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學而生疑、學用并重等四大原則。其中,前兩者指向教師的“教”,后兩者指向學生的“學”。
這主要體現(xiàn)在實施書院式教學的組織形式上。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班級學生區(qū)分為若干層次,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更符合所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從而確保教學活動與各層次學生相適應,使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向前推進。
這主要體現(xiàn)在書院式教學的教學態(tài)度與方法上。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思考與學習發(fā)現(xiàn),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與見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的個性差異,以極大的耐心與信心期待學生的進步與成長。
書院式教學鼓勵與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文本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預習時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既可以檢驗學生對于文本的認知程度又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文本的重視,加深學生對于文本本身的研究深度。在課堂學習時給學生充分探討的空間,讓學生之間充分的對話,通過自學、交流、探討、爭論,找到問題的答案和解決方案,進而通過思考生成新的問題。在復習時要求學生提出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通過對照自己的知識儲備,發(fā)現(xiàn)所學知識與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已有的知識相異的新知識,從而開啟學生發(fā)現(xiàn)新知識的大門。
書院式教學著力倡導學生學用并重,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再學習的能力。注重培育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的問題,從而養(yǎng)成對新情境的感知和處理能力、舊知識與新情境的鏈接能力、對新問題的認知和解決能力等。同時,著力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
實施書院式教學,旨在達成以下三大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素質,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實施書院式教學,要以提高效率為工作原則,切實減掉那些不必要的課業(yè)負擔。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不僅反映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受益的多少,也反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受益面的大小。一堂課對學生來說是否有意義,對多少學生有意義,對這些學生有多少意義,是評價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據。
實施書院式教學,旨在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培養(yǎng)目標,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發(fā)展學生素質,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科學施教,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在可能發(fā)展范圍內主動發(fā)展、充分發(fā)展。
實施書院式教學,需要教師不斷完善自我,切實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成長,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應善于學習和反思,把書院式教育理念與現(xiàn)在教育理念相結合,并內化為自身的教育智慧,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從課堂教學中獲取職業(yè)幸福感,教學相長,在教學實踐中與學生共同提高。
書院式教學的主要步驟主要包含自學生疑、合作研習、鞏固輔導等步驟。其中自學生疑為發(fā)現(xiàn)與提出問題環(huán)節(jié),合作研習、師生對話、遷移達用為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效果檢測、鞏固輔導為評價與反饋環(huán)節(jié)。
此為課堂教學第一步驟。教師安排學生先自行學習即將新授的學科內容,并在充分預估學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所自學的內容提出質疑。而學生的質疑往往是比較蕪雜的,教師應予以篩選并整理,以供下一環(huán)節(jié)合作研習之用。
此為課堂教學第二步驟。針對所篩選整理的學生的質疑,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合作研討、習得。這種分組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可以是事先設定的組別,也可以是臨時指定的,以便捷為原則。而合作研習的內容應該是分工合作,即在有限的時段內,每一小組研習一到兩個問題,然后小組形成共識,予以匯總,以備下一環(huán)節(jié)師生對話之用。
此為課堂教學第三步驟。教師通過課堂檢測,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結果,從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查缺補漏;而學生也可以以此為契機糾正學習中知識盲點與疏漏,使自己能夠更多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