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書法美學在我國書法學術史上一度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在書法史學科興起的背景中,這門學科有所沉寂。本文提出,書法美學研究在今天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關于書法美學邏輯起點、書法美的超階層性、書法美學的社會學轉向等議題,與書法史研究和對當前書法創(chuàng)作的分析都具有密切的關系。書法史的研究需要書法美學作為理論支撐,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和評論也需要書法美學提供理論資源。在新的書法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書法美學研究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當代書法研究是一個集合的概念,是由書法史研究、書法理論研究、書法批評研究幾部分共同構成的。換言之,所謂書法研究,不僅僅指向今天最熱門的書法史研究,也包括20世紀80年代曾經(jīng)紅極一時、如今已漸漸被學術界所冷落的書法美學研究。今天在某種意義上,由于歷史學研究的熱門,使得書法史研究在書法研究格局中一枝獨秀,一說到書法美學,仿佛這是一門很陳舊的學科,已經(jīng)過時了。但其實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進展,也給了書法美學研究以新的發(fā)展契機。在書法研究取得諸多進展的今天,有必要從新的時代學術背景中反思書法美學研究,并探討這門學科與當今書法史研究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
宗白華先生有一句話:“美從何處尋?”這句話涉及美學的根本問題,也應該成為當代書法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關于美的根源的問題,在我國20世紀50和80年代兩次美學大討論中都曾經(jīng)備受關注。目前相對一致的看法是,藝術美和自然美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例如,對大好河山、自然風光的審美,幾乎不需要習得、訓練,人人都能夠感受得到。但是藝術美與此不同。藝術美需要后天習得、訓練,才知道什么是標準。對傳統(tǒng)的藝術來說,可能經(jīng)典就是標準,對現(xiàn)代藝術來說,可能創(chuàng)新就是它的標準。但不管是經(jīng)典還是創(chuàng)新,都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專業(yè)訓練才能夠把握。但書法美就不是這樣了。
或許有人說,這不是很霸道嗎?憑什么說你的審美標準就是對的?不是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但是對于書法而言,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受過書法訓練的人,是不能夠準確分辨好字壞字的,需要受過專業(yè)訓練之后才能夠掌握,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的看法顯然是不成立的。如果那樣的話,藝術教育存在的意義也就沒有了。一個以書法為專業(yè)、寫了幾十年字的優(yōu)秀書法家和不會寫字的江湖雜耍相比,其作品也肯定是有差別的。不能根據(jù)人人眼中都有自己的美的標準,推斷出書法美是多元化的,書法審美和對自然風光的審美是不一樣的。藝術美更多的是和后天習得相關,而且具體到書法這門藝術,又和書法獨特的特點相聯(lián)系。如果根據(jù)“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得出每個人的字都很美的結論,那王羲之、顏真卿這些書法大師存在的價值也就沒有了,這顯然和我們的常識不相符合。就像上美術學院,有些人說:“美術學院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們民間也有自己的審美呀,一個小孩的畫畫的也很好?!笨墒菫槭裁疵佬g學院還一直存在?那是因為藝術是有標準的,藝術的標準需要通過一定的專業(yè)的訓練和后天的習得才能掌握。
不同藝術的審美標準又是不一樣的,其他藝術的審美標準與書法并不具有通約性。書法是一門入門很簡單、精通卻很難的藝術。我們常說,寫字誰不會?可是一說到書法,似乎又有另外一套標準。孫過庭在《書譜》中說“人書俱老”,意味著不花上幾十年的時間和功夫,很可能體會不到書法的妙處。所以書法審美的復雜性肯定要超過一些簡單的工匠技藝,甚至一些新興的藝術門類。舉個例子,智能手機不光是外形設計好看,用的字體也很好看??赡蔷徒袝▎??當然不是。那是另外一種藝術形式——字體設計。但是,字體設計中的審美比書法要簡單的多。字體設計符合形式美的一般原理就可以了,比如對稱、均衡,以及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規(guī)范。同一套字體里面,所有的筆畫都要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則,這套字體設計才成立。字體設計的難度在于技術上的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審美方面則相對簡單。但書法不是這樣,我們經(jīng)常說王羲之的《蘭亭序》324個字里面,有20個“之”字,每一個“之”字都不一樣。書法的標準正好是和字體設計是相反的。字體設計中,一篇文章,一套字體,20個“之”字必須每個字都一模一樣,否則這套字體設計就是失敗的??墒菍τ跁?,一幅作品中,20個“之”字如果都一模一樣,這件作品就是失敗的。20個“之”字必須不一樣,要有變化。從這一點來看,書法作為一門藝術的審美標準,要比字體設計復雜得多,內涵也豐富得多。
今天書法界有一個錯誤的傾向,就是有人把技術訓練當作書法專業(yè)學習的全部內容。其實,技術只是一個最低的底線。有些字有技術沒有審美,這比有審美沒有技術更可怕。有審美沒有技術,可以通過技術訓練彌補、習得,但是有技術沒有審美,可能是怎么習也習不到的。技術上有問題,可以糾正,可以訓練,可以治。但是審美上有問題,寫俗了,再好的老師也教不了。正如書法家常說:“百病可醫(yī),唯俗不可醫(yī)”。這就是為什么學習書法起點要高,一定要從古代法帖開始臨習,而不能學當代人、臨習自己的老師的原因。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俗”,指的是審美意義上的“低俗”,它和階層意義上的“民俗”是不一樣的。比如社會地位很低的人,他的字有可能并不俗,例如敦煌文書的作者。相反,乾隆皇帝的字卻俗不可耐。也就是說,這里的“俗”不是民俗的“俗”,而是俗氣的“俗”,是一個審美范疇。它和民俗一字之差,但不可以互換。民間的年畫雖然叫“民俗”,但是年畫的審美品位很高。優(yōu)秀的年畫中畫門神,可能用最紅的顏色畫一個人的臉,然后用最綠的顏色畫另外一個人的臉。那是另外一種審美范式,其品味、境界是很高的。中國民間的東西,有很多特別不俗,相反,代表了一種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污染的比較原初的審美狀態(tài)。畢加索號稱原始主義者,他專門去看民間的藝術,從這些藝術中去獲得靈感。所以,民俗里面有高雅的民俗,也有低俗的藝術。同樣,宮廷里邊也有高雅的藝術,也有低俗的藝術。因此不能望文生義,階層意義上的“俗”和審美意義上的“俗”并不是一回事。
書法審美是否具有階層性呢?這是一個老問題,但最近隨著一些著作的出版再次得到關注和討論。2018年,美國學者倪雅梅(Amy McNair)的著作《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出版中譯本。書中提出,顏真卿的書法地位,是有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一些有權有勢的人“制造”出來的。無獨有偶,書法界也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王羲之成為“書圣”是由于唐太宗利用“權力”人為選擇的結果。這些論點在書法界都引起軒然大波。
一些藝術的審美的確有階層性。過去,京劇是大眾文化的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有很多不識字的老年人愛聽京劇,這可以說是一種階層性。但在今天,京劇變成高雅藝術,沒有訓練是聽不懂京劇的,它的階層性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但這是就其他藝術門類而言的,這些藝術門類時間都比較短,像京劇才幾百年的歷史,它的標準在不斷轉換,很難確定下來。但書法藝術不是這樣。坦率地說,書法藝術即便從王羲之開始,到現(xiàn)在也有千余年的歷史。千余年的歷史中,不管是權貴階層還是底層都認可相對客觀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經(jīng)典法帖。王羲之、顏真卿的字,并不是因為他們社會地位高才定為標準。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字寫得好,那些社會地位高的人才認可他。比如王羲之的字寫得好,唐太宗才去學王羲之的字。而不是反過來,唐太宗寫什么樣的字,社會才把他寫的字定為標準。書法的標準是相對客觀的,這個標準不是字體設計里面“中宮收緊”這樣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但是確實在古往今來書法家的心目中。
例如敦煌,我們今天把敦煌那種不入大雅之堂的民間書法也看作范本,這其中有“距離產生美”的緣故。其實在古代,那些民間寫手也是想好好寫字的,他們也在努力學習中原地區(qū)當時主流的書法風格,甚至還留下了疑似臨摹《蘭亭序》的敦煌寫本??梢姡瑢ㄟ@樣一種高度成熟的藝術來說,還是有相對客觀的標準。當然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王羲之和顏真卿兩種風格之間就有搖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有相對的標準。在標準的基礎上可以偏移,但是不可能把根基推翻重來。階層分析的觀點對書法藝術的審美風尚的轉變可能是有意義的,但是對書法的核心審美標準并不曾真正地動搖。這個標準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以哪一個人、哪一個階層的意志為轉移的。
所以,階層分析的觀點,可能在一些藝術門類中是可以解釋得通的,但用于來解釋書法,卻有太多的反例。其實,20世紀80年代,學術思想比較多元,一些人受康德思想的影響,堅持主張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注重書法作為“線條藝術”的純審美性;也有很多人受李澤厚思想的影響,主張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這兩種思想在80年代都是并存的,美學界的葉秀山、韓玉濤、金學智,書法界的熊秉明、陳振濂、邱振中等人都有過討論。但是每一種分析都只能從某一個側面去觀照書法。書法藝術太豐富了,各種分析只能越來越多,不能說用哪一種分析來壓倒另一種分析,只能是兼聽則明。
其實,不管是乾隆還是普通老百姓,他們本身都不是標準,標準都是王羲之。但是,寫王羲之沒寫好,也有可能產生兩種結果。一種希望就是沒寫好寫出自己的趣味來,像“娟娟發(fā)屋”,或者是像敦煌文書。另一種則是像乾隆皇帝,寫王羲之沒寫好,把它給寫俗了,寫庸俗了。乾隆皇帝如果入手和眼界很高的話,完全有可能寫出敦煌那樣的字來,反過來,敦煌里面也有人寫成乾隆皇帝的那種俗字。所以,書法的評價標準在于書寫者的訓練過程,而不在于書寫者的階層本身。
近年來,書法界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審美范式的流派,如“二王風”“流行書風”等。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而不是美學問題。也就是說,加入不同的“小圈子”,可能并不是出于純粹審美的意義,而是有其社會學的根源。例如,學“二王”,可能是為了入選“國展”;學“流行書風”,可能是為了考上某所高校,等等。所以在分析這些現(xiàn)象的時候,要把審美的要素和社會學的要素剝離開來。一說到圈子,就加入了社會學的要素,可能這就不是一個純粹的審美問題了。但是,這也是當代書法美學必須加入的一個向度。之所以能夠形成圈子,是因為這個圈子的核心人物都是在標準的基礎之上稍微做出了偏重,從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各種流派的核心人物都不可能真正推翻美學的標準。比如流行書風,說流行書風中那些優(yōu)秀的代表人物寫的字是丑書也好,叫碑派書風也好,其實書法最根本的那些要素他們都符合,字寫的還是好。只能說他們是在好的基礎上發(fā)生了一點偏移,而且偏移地較有個性和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參與。并不是“流行書風”推翻了傳統(tǒng)書法美學的標準重新建立,否則那就不叫書法了。
今天書法美學研究的外部環(huán)境也和20世紀80年代不同了?,F(xiàn)在學術界有很多人關注書法生態(tài)的轉換。研究者紛紛注意看到,宋代以后,書法基本上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種必備的技能,但這種情況在20世紀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今天大學老師里面不會寫毛筆字的也有很多。書法生態(tài)變化了,在今天,書法變成了一種學院教育的產物和專業(yè)。80年代,有很多書法愛好者,那時候業(yè)余的作者基本上是和專業(yè)作者同臺競技。但今天書法界的各種資源開始明顯向學院派傾斜。在現(xiàn)在的體制里,民間書法家想找到位置越來越難。80年代研究書法理論的民間學者也很多,但今天的學術期刊和會議基本上都是學院派人士在參與,非學院派撰寫書法論文的情況慢慢會越來越少。
這個現(xiàn)象本身也無可厚非,因為這是西學東漸以后社會結構轉型的后果,也是當代文化類型創(chuàng)新的必要組成部分。它的創(chuàng)新性就體現(xiàn)在書法在西學東漸以后不再成為一種民眾的實用文化類型,而成為學院知識分子的一種專業(yè)。單純從普及的角度來看,出現(xiàn)這種局面似乎很可惜,但是從書法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力來說,書法生態(tài)的現(xiàn)代性轉型會產生很多前人沒怎么想過的東西。雖然專業(yè)化以后群眾參與的少了,但是書法研究成果的水平在不斷的提升。對于這種現(xiàn)象,我們可以描述,但不應該輕易地做價值判斷,不能簡單地說這個現(xiàn)象好或者不好。因為這本身就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組成部分,也是五四以來的現(xiàn)代化轉型的一個表征。
筆者曾寫過一本書,叫做《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這本書的基本邏輯就是清理西學東漸使中國傳統(tǒng)幾千年來運作下來的學術思想、文化藝術機制所受到的沖擊。在這個沖擊過程中發(fā)生了很多轉型。這些轉型不是全盤西化,它并沒有擺脫中國的東西,但也不是繼承傳統(tǒng),因為受到很多西方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書法美學發(fā)生社會學轉向之后所必須容納的問題。其中,筆者最感興趣的是五四以來的這一段。在東西方碰撞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文化樣式,這種文化樣式迫使書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盡可能去開放、吸收西方的東西。其中既能分析出傳統(tǒng)的特質,也有西方文化的影響。
當然比中國更早開始西學東漸的就是日本。研究五四以來西學東漸的這個過程,日本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參照系。日本的文字里邊有平假名,有片假名,有漢字。這顯示出他們既有自己的原創(chuàng),也經(jīng)過了西方的沖擊,還有對中國傳統(tǒng)的接受。漢字代表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唐代傳統(tǒng)。平假名是日本自己的一個創(chuàng)造,它的讀音可能還是受到中國的影響,用的是中國草書的符號,但把它賦予一種新的含義,使那些草書符號與中文里面原初的意義拉開了距離。例如,“あ”就是“安”的草書,“も”就是“毛”的草書。在草法規(guī)范化這一點上,這似乎與于右任在文字現(xiàn)代化運動中所提倡的“標準草書”有些類似,但漢字在中國畢竟是表意而不是表音的(只有“注音符號”例外)。到了日本文化中,它吸收繼承后卻變成一種表音的符號,很多漢字的讀音還在,但與原初的字意已不相干。片假名則是西洋文化,明治維新運動后的很多外來語在日語中就直接翻譯成片假名,進行直譯。現(xiàn)在的日語,就是漢字文化、平假名、片假名三者的結合體,這就是一種屬于日本的文化創(chuàng)新。中國現(xiàn)代漢語中有很多借鑒日本的外來詞,但含義不是完全一樣的。我們今天和日本不一樣,沒有成為日本。雖然用了很多日本的詞匯,但是我們又和日本人不一樣,還保存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這種書法美學的現(xiàn)代生成機制也值得研究。
梳理書法美學的歷程與內涵是非常有意義的,對西學東漸過程的反思也有助于促進中國文化的更新,激發(fā)它的潛力和時代的潮流相適應。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在和現(xiàn)代文明互相適應,碰撞出一種適合這個民族和文化的新的文化類型,這就是創(chuàng)新型的文化特質,也是孕育現(xiàn)代的書法學科的土壤和基石。它是怎么樣出現(xiàn)的?以后會往什么方向去演變?這些過程本身就令人著迷,并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些當代書法美學的議題。這也是今天我們重提、強調書法美學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所在。
注釋:
[1]〔美〕倪雅梅.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M].楊簡茹譯,祝帥校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2]榮新江.蘭亭序在西域[C] //2011年蘭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3]祝帥.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