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蘭
湖北省咸寧實驗外國語學校玉泉校區(qū)
只有立足“學”,才能弄清楚“教”。所有關于教的問題的思考和設計,都應以對學的理解和把握為基礎,否則,教就可能成為背離學的規(guī)律、脫離學的目的的無實際效果和意義的活動。
我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一些普遍問題:在定位方面,教師更多是從教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很少考慮學生的學;在內容方面,許多教學設計都是基于教材、局限于教材,教師缺乏轉化思維;在結構方面,不同學科常常是固化模式、缺乏變式,有些教師的設計依賴參考書,缺少自主,有些教師在設計過程中依托教學經驗,缺乏創(chuàng)新。今天的課堂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目標、達成、評價思路轉向了問題、探究、表達思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有一個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中,學生容易產生問題,會假設問題解決思路并檢驗假設是否成立,這個驗證的過程其實就是探究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優(yōu)化教學設計時要轉變思路,從對學科教材的設計走向對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的關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是主導,也可以與學生交流,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學生的能力在一次又一次探索中得到提升,學業(yè)表現(xiàn)也會有大的改善。
關于課堂教學,目前,科技對課堂的服務不夠,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意設計不夠,教師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和分層教學的關注也不夠。關注引導性評價需要我們更多觀照學生的分層學習。這種滿足不同能力學生的任務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較少涉及,也就造成相關評價標準的缺失。所以,對分層學習的關注是我們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要通過評價解決,不僅是對效果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素養(yǎng)。如果不做好這個加減法,師生的負擔就會越來越重,我們不能讓師生以焦慮的心態(tài)面對校園生活。第一,構建中西結合的課程體系。第二,開設培養(yǎng)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課程。第三,培養(yǎng)師范生藝術素養(yǎng)。第四,培養(yǎng)師范生的人文通識素養(yǎng)。希望通過這樣的探索,為中小學培養(yǎng)更多合格教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選擇開展深度學習。這是我們最為需要的策略,這樣能夠提升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的效率,學生愿意學習,愿意開展工作,也愿意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小學教學工作的對象是6 至11 周歲的兒童,場景教學很受學生的歡迎,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較多,它會讓平淡的語言變得鮮活起來,給本來乏味的課堂增添趣味。小學生本來天生就好動和活潑,愛玩是他們的天性。所以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是盡量會多組織各種小表演,將肢體動作融入其中。帶領孩子們走入文本,體會人物感情,情景再現(xiàn)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所以在執(zhí)教中低年級段的教學過程中經常用到。
實際上,我們應該根據(jù)所學內容,結合現(xiàn)實條件,做出最為切合實際的探索,這樣能夠保證學生思考問題的可行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引導學生根據(jù)興趣、愛好、投其所好的進行深度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探索知識、應用知識的熱情。我認為這也是“深度學習”中的另一主旨: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變相培養(yǎng)。他們得到了知識和鍛煉,也得到了自己和別人的認可。
持續(xù)評價、及時反饋是引導學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并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學習內容,改進學習策略,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增強課堂學習的實效性。雖然新課程改革指出了形成性評價在學生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也在極力倡導教師運用形成性評價關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但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形成性評價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裝點門面”、蜻蜓點水仍然是它的存在方式。大量的研究都已證明,“學生學習的重要收獲來源于經常向學生提供有關他們學習的反饋,尤其是當反饋包含了可以引導學生不斷努力的具體意見時。當反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最終成果時,反饋就會極大地促進學生學習”。因為對過程及任務的關注使學生將自己的認知能力不再視為亙古不變的個體特征,而是視為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這種認識就會使學生將自己當前的成果歸結為自己當前學習努力的結果,在保持學生對學習能力自信的同時,還會引起他們下一步的學習動機。
因此,深度學習要求教師一定要重視形成性評價在學習學習中的價值,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并及時給予反饋,進而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狀況調整他們的學習策略。此外,深度學習還要求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學生元認知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因為發(fā)展了的元認知能力和改善了的思維品質才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積極探究的動機,才會將學生的學習引入更高層次。
深度學習基于學生需要,重視學生心靈的感知,學習過程既是可視的,更是“觸及心靈”的,即使在離開課堂和學校之后,學習者仍能繼續(xù)保持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能力。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我們應幫助學生構建一種學生需要的學習經歷,讓不可或缺的課堂學習變得更有價值。提高課堂效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師只有正視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課前充分備課,課堂上大膽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用教師的辛苦換得學生的輕松,從而提高每一節(jié)課的課堂效益真正的實現(xiàn)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