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杰
河北省安國市教育和體育局教研室,河北安國 071200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而建立一種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追求的目標。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高效的發(fā)展,努力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得到和諧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作用在于摒棄傳統課堂教學中“無效或低效”的教學行為,達到“輕負高質”的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tài)下進行高效率的學習,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大化,讓學生在牢固掌握化學“雙基”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化學教學中,課前教師應當認真做好教學過程中組織設計工作,在吃透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應當有所創(chuàng)新、循序漸進。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組織設計過程中,應當確保教學方案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激發(fā)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從而加深印象。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提問并對其展開討論,通過合理的設計提問內容,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討論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從而使師生、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對話式自主學習模式。比如,二氧化碳制取教學中,思考問題設置時,可從氧氣實驗室制法著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二氧化碳的生成為切入點;在學生分析出酸、碳酸鹽化學反應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時,在引導學生思考反應速度如何維持等問題。課前的精心組織設計,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加的合理化、更具有目的性,這是高效課堂構建的客觀要求。
新課程理念下,就是要求學生以積極、輕松的心態(tài)去認識豐富多彩的化學,勇于去探索化學的奧秘,幫助學生養(yǎng)成化學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強烈愿望。例如,在學習化學教材中的“化學研究些什么”中有一個“雞蛋放入白醋”中的實驗,從而老師就可以將這個小實驗布置給學生回家里單獨做,這樣無疑就會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狀況進行提問,如:氣泡是怎么產生的?在醋中,為什么雞蛋會上浮后又下沉,循環(huán)往復?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認真閱讀教材內容,觀察實驗并了解其中的奧秘。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識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而且設計實驗正是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再如,學生剛開始接觸化學時,教師可以先做幾個實驗,如:“白紙顯字”“清水變牛奶”“燒不壞的手帕”等一連串有趣的現象,讓學生在“觀察—驚嘆—疑問”中獲得體驗,感受到化學世界的神秘,燃起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整個課堂摘要:隨著新課改向縱深方面的不斷開展,我國的教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尤其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課堂是教學活動進行就變得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思維更加活躍,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并參與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新課標要求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過程中,就應把學生納入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參與策劃教學進程,并聽取學生評價和反思課堂教學的意見,這樣就實現了課堂“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教學。讓學生參與策劃教學進程并提出課堂教學意見,既符合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又高度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從學生的角度對教學活動進行教學參與、評價和反思,有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并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從而對學生進行更加科學和有針對性的教學。總之,新課標對化學教學的要求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功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現代信息社會環(huán)境下,現代化電教手段,如電腦、投影儀、幻燈片等被廣泛運用于各教學領域,對課堂教學起著有效的輔助作用。教學中教師也可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給課堂增添趣味。第一,利用多媒體,巧設情境,自然導入。如教學“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時,借助多媒體巧設學習情境:播放“用滅火器滅火”與“用飛機噴灑干冰進行人工降雨”的錄像,提問學生滅火器、人工降雨運用了哪些物質?自然導入,板書課題。繼續(xù)誘導:二氧化碳占大氣體積的0.003%,是否會減少?過多會怎樣?讓學生觀看課件:科學家二十年后地球環(huán)境的預言,受到震驚,對二氧化碳的性質及其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強烈學習欲望(本課有較多的學習內容,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對環(huán)境的影響等,教師如果只是一一列舉,整個課堂會顯得呆板沉悶,而播放用二氧化碳滅火、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動畫,可快速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對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的探究欲望)。第二,借助多媒體,動畫演示,感知過程。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有些化學實驗或化學現象不能直接搬到課堂上,此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進行動畫演示,讓學生觀察思考。如教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借助有關視頻資料,讓學生觀察氯化鈉的制取過程、鐘乳石與石筍的形成,促進視聽結合,刺激多種感官,吸引學生注意,引發(fā)探究欲望。第三,利用多媒體,改變學習方式,促進師生互動交流。在化學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有助于培養(yǎng)的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轉變學習方式,學會利用網絡技術收集所需信息,通過數據處理技術繪制圖表、分析數據等。如學習“生活中常見的鹽”,食鹽有多中用途,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利用網絡等渠道認識食鹽的用途,圍繞“食鹽的妙用”課題制作資料卡片,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教師可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引導他們總結氯化鈉在食品、醫(yī)療等方面的用途。所以,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注意電教手段與傳統手段的融合,有新穎、美觀、合理的板書,有生動趣味的多媒體課件,有詼諧幽默的語言等,從而以強化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