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治療后,實驗組和常規(guī)組眼壓與視力均有所改善,但實驗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P【關鍵詞】雷珠單抗玻璃"/>
徐艷麗 馬穎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雷珠單抗玻璃體內注射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在我院進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療的52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根據(jù)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常規(guī)組與實驗組各26例。兩組均采取全視網(wǎng)膜光凝術進行治療,術前常規(guī)組進行藥物與手術降眼壓,實驗組進行雷珠單抗玻璃體內注射降眼壓。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實驗組和常規(guī)組的眼壓與視力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實驗組和常規(guī)組眼壓與視力均有所改善,但實驗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術后6個月隨訪實驗組眼壓控制情況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結論:在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采取雷珠單抗玻璃體內注射術,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雷珠單抗玻璃體內注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0-0-02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表現(xiàn)有眼痛,畏光。眼壓可達60mmHg以上,中到重度充血,常伴角膜水腫,虹膜新生血管,瞳孔緣色素外翻,房角內有不同程度的周邊前粘連,如不及時有效的采取治療,嚴重者可失去視力[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危害,本文旨在探究分析雷珠單抗玻璃體內注射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進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療的52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根據(jù)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常規(guī)組與實驗組各26例。常規(guī)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39~69歲,平均年齡為(48.86±6.53)歲;實驗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在38~69歲,平均年齡為(48.77±6.5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上無明顯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一步進行比較。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常規(guī)組術前進行藥物與手術降眼壓。藥物降壓包括:選用20%甘露醇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選用卡替洛爾滴眼液和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滴眼降眼壓;選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阿托品眼膏以減輕患者疼痛、炎癥癥狀。若使用上述藥物無效患者,行濾過性手術。等待患者角膜基本恢復透明后,進行全視網(wǎng)膜光凝術治療。
實驗組術前進行雷珠單抗玻璃體內注射。對需要進行注射的患眼常規(guī)消毒、鋪巾。選用奧布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開瞼器開瞼,碘伏稀釋后對結膜囊進行沖洗,并用大量0.9%氯化鈉注射液對結膜囊進行沖洗。在患眼11點鐘方位角鞏膜后4mm做標記,再用專用注射器以45°刺入板層鞏膜,刺入后垂直穿刺進玻璃體,穿刺成功后緩慢注射0.05ml的雷珠單抗。術后,選用典必舒(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包扎。等待患者角膜基本恢復透明后,進行全視網(wǎng)膜光凝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眼壓與視力情況(治療前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前房出血、淺前房、濾過泡感染)以及術后6個月隨訪(眼壓控制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SPSS24.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眼壓與視力情況(治療前后)
常規(guī)組治療前、后眼壓分別為:(49.63±12.98)mmHg、(25.57±7.44)mmHg;治療前、后視力分別為:(0.02±0.01)、(0.02±0.17)。
實驗組治療前、后眼壓分別為:(49.70±12.90)mmHg、(14.22±3.01)mmHg;治療前、后視力分別為:(0.02±0.02)、(0.10±0.20)。治療前,實驗組和常規(guī)組的眼壓與視力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和常規(guī)組眼壓與視力均有所改善,但實驗組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隨訪
常規(guī)組26患者出現(xiàn)眼壓再次升高者21(80.77%)例;實驗組26患者出現(xiàn)眼壓再次升高者5(19.23%)例。實驗組眼壓控制情況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患者的虹膜上存在著新生血管。20世紀早期,房角鏡檢查法引入臨床應用以后,Kurz認為結締組織的收縮是造成粘連性房角關閉的原因。鑒于這種青光眼的起因是新生血管而不是眼內出血,Weiss等于1963年提出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名稱[2]。
在臨床治療中,單純的藥物與手術治療并不能有效的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高眼壓,對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也不佳。有相關文獻表明,雷珠單抗作為一種血管生成抑制劑,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取雷珠單抗玻璃體內注射治療可有效的控制眼壓,阻止血管再生,大大改善了血-視網(wǎng)膜屏障的通透性。這也與本文研究結果相符,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眼壓與視力、術后6個月隨訪情況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綜上研究表明,在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采取雷珠單抗玻璃體內注射術,不僅可有效控制眼壓,改善視力,還可大大降低并發(fā)癥,臨床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馮希敏,趙慶新,張鳳妍.雷珠單抗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及視網(wǎng)膜光凝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臨床療效分析[J].眼科新進展,2018,38(01):83.
周林,李芳芳,馮軍.不同方法聯(lián)合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7,17(0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