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1977年8月4日至8日,中共中央召開科教工作座談會,這是鄧小平復出后主持的第一個重要會議。與會者大多是著名的科學家,雖然打倒“四人幫”將近大半年了,但對局面將會如何變化,大家均沒有底,所以謹小慎微,盡說些小問題,而且還是純粹的專業(yè)話題。查全性當時僅是武大的一位副教授,8月6日,一向敢說話的他諫言鄧小平恢復高考,從此名揚天下。那么,他為何敢于仗義執(zhí)言呢?他有著怎樣的家世和求學經(jīng)歷呢?
祖父是清官
查全性的祖父查秉鈞是人中英杰,德才兼?zhèn)?,其?yōu)良作風,言傳身教,造就了偉大的查謙、查全性父子。
查全性的養(yǎng)祖父查秉鈞(1861—1941),字衡仲,皖南涇縣查濟村人。光緒乙丑科(1889)舉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二甲七十六名進士,是涇縣所出的最后一名進士。查秉鈞殿試二甲一等,被光緒帝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任散館翰林編修,相當于現(xiàn)在中科院研究院(教授)。愛國的查秉鈞眼看國家被列強蠶食,上《集民團疏》一文,主張團民為兵,濟兵力之窮。光緒帝想留他為變法出力,然被慈禧不容,1904年,他被放至貴州普安任知縣。
貴州普安位于黔西南,與廣西交界,地方瘠苦,道路險阻,官員視為畏途。《普安冊報》說他“清介持躬,勤求民隱,不畏強御……抑權豪,馴胥吏,一如諸葛之治蜀。以掃除積弊為本源,以興學布化為樞紐,爬剔梳櫛,弊絕風清”。
曾經(jīng)有一位遠商被歹徒劫殺于普安縣蘋蒿地,甲首(村民小組長)李某擔心被株連,棄尸坑中,遠商的親屬找到了尸體,告發(fā)了李及村人。查秉鈞調(diào)查審訊后,批評李某棄尸行為十分愚笨、無知,鞭打后釋放了他。差役請求拘禁李,查秉鈞日:“你們這是企圖敲詐李某發(fā)財,我自有辦法抓到真兇,為何要牽連李某這個愚昧的農(nóng)民呢?”最終,此案不花當事人一分錢而抓到了真兇。
普安縣衙役作風惡劣,遠近有名,查秉鈞革除陋規(guī),制定新例,違者嚴懲無貸,且揭發(fā)隱秘的壞人壞事,燭照如神,信賞必罰,人不敢犯。后來,差役下鄉(xiāng),有人送錢給他們,他們堅決推遲,說:“我們擔心自己無臉見查青天。”
查秉鈞力主教育興國,1905年,他將普安的盤水書院改為日新學堂,后改稱為高等小學校,附設初等小學兩所,并創(chuàng)辦四年制縣立高等小學甲班。
查秉鈞在普安任職兩年余,無論是被獎拔者,被撲責者,還是老人小孩,均認為他是清官第一,共立碑感念他。
由于查秉鈞任勞任怨,公正廉明、不私不茍、治所安定,深得貴州巡撫龐鴻書信任,特委派他赴日本考察農(nóng)務、學務,并認為“均能得其要領”,知縣任滿后,又舉薦他作為道員留黔用,在其奏折中稱“該員志趣超卓,才思精細”。1908年5月,貴州農(nóng)林學校成立了,身為貴州候補道的查秉鈞出任學校首任監(jiān)督(即校長),后又先后署理黎綱道和貴州省學政。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查秉鈞因為為官清廉,從貴州返鄉(xiāng)時甚至無以為生。
查秉鈞曾任民國國會議員,安徽都督府秘書長,省議會議長。在此期間,與后來的中共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同部門工作,多有交往。其間他寓居蕪湖,多有聲跡。他和涇縣的一批仁人志士石印了清嘉慶《涇縣志》,古籍有效地得到傳承。又倡議在中江書院遺址創(chuàng)辦蕪關中學,還爭取到被皖江中學堂帶走的中江書院款產(chǎn)作為蕪關中學的永久基金,并被一致推舉出任校長。他勵志于書法,草書“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為世所珍。
民國二十(1931),蕪湖大水為患,青弋江一帶災情嚴重,他日以繼夜寫字義賣,得款悉捐災民。
抗日戰(zhàn)爭中,他又去蕪湖長街設攤賣字,捐獻抗日。蕪湖淪陷后,查秉鈞迭被日偽威逼利誘,不為屈撓拒絕偽命,潛赴無為縣,轉(zhuǎn)到九江、取道四川,輾轉(zhuǎn)到重慶。查秉鈞到重慶后,皖南東至縣人、國民黨元老、賑濟委員會主席許世英聞訊執(zhí)弟子禮前往拜見,聘其為賑委會委員。
查秉鈞初居重慶北溫泉一年余,后遷兩路口孟寓。1941年7月14日,敵機襲渝時不幸被炸殞命,終年80歲。蔣介石聞訊后,特派中央訓練團教育長、安徽全椒人王東原前往吊唁,贈金五千元。國民政府褒揚令稱其“志行安貞,學識優(yōu)裕,克持晚節(jié),以身殉國”,并發(fā)給治喪費三千元。
父親是學者
查全性的父親查謙(1896—1975),原名查貴師,安徽當涂人,字嘯仙,物理學家、教育家,華中工學院(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第一任校長。
1896年11月22日,查謙出生于安徽省當涂縣小丹陽鎮(zhèn)(今馬鞍山市博望區(qū)),生長在一個書香門第和官宦之家,查秉鈞是其養(yǎng)父。
1915年,查謙進入南京金陵大學文學院(1952年并入南京大學)學習。在校3年多,共學習文、理課程15門,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因查謙屬文學院學生,在所學課程中以文科學時為最多,畢業(yè)后理應繼續(xù)進行文科研究或步入仕途,但由于家庭的影響,他自己又認為,“官做不得,學物理可不依賴政治”。故而在赴美留學時,選擇了物理學作為主攻方向。他從金陵大學畢業(yè)后,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助教。
1920年,查謙赴美,在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學習,后于192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查謙獲得美國博士學位后回國,先后到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武漢大學和華中工學院工作。
查謙在教育戰(zhàn)線上耕耘一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教育家。他把在我國高等學校辦好物理系當作為終生奮斗的目標,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批物理學人才和不少著名的物理學教授。他注重基礎課教學,曾開設“普通物理學”“熱力學”等課程。在教學中,認真?zhèn)湔n,一絲不茍。講稿年年重寫,不斷增補新的內(nèi)容。他重視實驗教學,并要求學生在學習階段能站在科學研究的前沿。除開設了基礎物理課外,他還開設統(tǒng)計物理、量子現(xiàn)象、近代物理、理論物理等課程,使學生畢業(yè)后便可投入前沿研究。他大力提倡動手實驗,竭力主張改變中國知識分子只重書本知識、不愿動手的積習。他還身體力行,開設出多門物理實驗課程。
查謙一直倡導文理滲透,主張通才教育,重視科技史研究。他曾著重探討過有關科學技術史的兩個問題:其一是1600年以來世界科學加速發(fā)展的原因;其二是中國近代何以對自然科學無重要貢獻(這兩個問題至今仍是科學史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還積極推動舉辦各種專題講座,曾作過題為《近代科學的一個貢獻》《國防與科學》《物質(zhì)科學之今昔》《無線電傳播》等許多專題講座。這些報告不僅使學生們拓寬了知識結(jié)構,增加了對科學的興趣,了解了科學的價值,加強了他們更新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的意識,而且大大推動了教學改革,促進了科學研究。
查謙是我國教育界一位有較高威望的老一輩物理學家,他熱愛祖國,為祖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貢獻了他的畢生精力。
1975年1月23日,查謙因病在武漢逝世,終年79歲。
查全性中小學階段
1932年,7歲的查全性和父母、弟弟查全恒、查其愷等住在武漢大學珞珈山上新建不久的仿歐式風格小別墅“十八棟”中的第9棟。他父親一個月能領到400多大洋的薪水,當時一個大洋就可以買100個雞蛋。他與弟弟們?nèi)h口法租界帝國劇院看查爾斯·卓別林的電影。他母親雇了一個廚師和一個女傭在家里幫忙。家里吃的西式糕點和冰激凌都是從漢口訂購的,用冷凍船運過江,送到珞珈山他家門口。
當時的武漢大學學術空氣自由,吸引了一大批像查謙這樣不得志的海歸青年,他們成了辦學最活躍的一個群體。武漢大學也因此積攢了雄厚的實力和旺盛的人氣,在全國名列前茅。
1937年“七七”事變后,國民政府中心搬到武漢,當時正值國共合作,因此不僅是國民黨的要員,周恩來等共產(chǎn)黨的一些領導人當時也留在武漢——他們中很多人就住在武漢珞珈山上。這時的十八棟就不僅僅是教學骨干身份的象征,蔣介石、宋美齡等人的搬入使它更成為歷史的見證者。那時候小查全性見過蔣介石、郭沫若、宋美齡、周恩來等人,但他們身邊總有人保護,不讓他們接近。
十八棟的生活非常愜意,周圍的環(huán)境很好——那個時候綠化已經(jīng)建起來了。山上的生活寧靜但并不單調(diào),很多教授年輕有為,都是三十多歲的人,很活躍,周末或者過年過節(jié)大家經(jīng)常搞些聚會。小孩子們也經(jīng)常在一起玩,撈魚、捉蚯蚓。
查全性的小學階段是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今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小學,簡稱“武大一小”)度過的。該校于1915年成立,是湖北省第一所公立小學。1931年,武漢大學在珞珈山設立小學。2000年7月,新武漢大學成立,原4所大學的附小于2001年3月進行了合并,組成武漢大學附小。2005年8月,原武大附小分成兩所小學,成立武大一附小和武大二附小?,F(xiàn)“武大一附小”的前身為原“武大附小”第一教學點。
查全性的中學是在武昌博文中學(今武漢十五中)度過的。1885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的英國基督教循道工會巴修里神父,在武昌創(chuàng)建了“博文書院”。1907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大東門外官購民地,修建山形西式樓房作永久校址。1928年,中國人沈文卿出任校長,學校更名為“武昌博文中學”??谷諔?zhàn)爭爆發(fā)之后,博文中學先后整體或部分遷至鐘祥、巴東、恩施乃至四川奉節(jié)、萬縣等地繼續(xù)辦學。雖戰(zhàn)火紛飛,國家動蕩,然薪火相傳,不曾中斷。日本戰(zhàn)敗投降之后,博文中學遷回武昌原校址。1952年,湖北省教育廳將博文中學、武昌中學、東湖中學三校合并,成立湖北省武昌第二中學。1954年,省武二中又分成兩校,在原武昌中學校址上建武漢師范??茖W校附中,在原博文中學校址上建武漢市第十五中學,十五中校名由此而來。1962年,十五中被定位為武漢市重點中學。
查全性讀了三個大學
從1946年至1959年,查全性先后在大同大學、武漢大學和莫斯科大學學習過。
1946年,查全性進入上海大同大學。大同大學是民國時期一所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尤以“理工”著稱,在其40年的大學歷史中,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國私立大學中的翹楚,素有“北有南開、南有大同”之說。查全性之所以考入大同大學,那是因為1938—1946年,武漢大學西遷樂山,其父查謙因不服四川水土,于1941年春夏之交舉家遷至上海暫住。
1946年,武漢大學從四川樂山遷回湖北武昌原址,查謙從上?;氐轿錆h大學物理系,繼續(xù)擔任物理系主任,查全性隨父回武漢。1947年9月,他經(jīng)過統(tǒng)考,他入武漢大學化學系繼續(xù)求學。查全性之所以選擇學化學,那是因為他年輕,不想天天都被父親掌控,所以數(shù)理化均十分優(yōu)秀的他,特地避開物理,選擇學習化學。
1950年,查全性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yè)了,被留在該?;瘜W系任助教,1956年提升為講師。
1957年至1959年,查全性在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電化學研究室進修,在國際著名電化學家、前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弗魯姆金指導下從事電化學研究。
1959年回國,一直在武漢大學化學系任教。他于1964年升為副教授,1978年升為教授,1980年被評為中科院院士
查全性如同其祖父、父親一樣,不喜歡當“官”。除了1978年至1982年擔任武漢大學化學系主任之外,他一直沒有擔任任何行政職務。他說自己不是那塊料,能力、性格都不適合從事行政工作。
1977年,查全性一家五口,夫人張畹蕙是他的老同學,當時擔任武大化學系教師;大兒子初中畢業(yè)后下農(nóng)村3年,回城當工人5年,當時在武重車間工作;女兒1976年高中畢業(yè)后,下鄉(xiāng)到鐘祥勞動;小兒子還在讀初中。
那時,他的兩位大孩子都在努力適應環(huán)境,響應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追求進步。雖然心里也想上大學,但當時大學招生的機會絕少輪到他們。
查全性的慷慨陳詞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1977年冬天,舉行了至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570萬學生報了名,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兩季考生達到了1160萬人。這些考生從山村、漁鄉(xiāng)、牧場、工廠、礦山、營房、課堂奔向考場。
查全性的大兒子、女兒均參加了1977年的冬季高考,一個考上武大物理系,一個考上武大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