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靈
重慶奉節(jié)縣民間美食“竹園盬子雞”的烹制器具很奇巧,初看是一只普通的圓柱體陶瓦罐,中間有些凸,像樂器“鼓”,名叫“盬(gǔ)子”。這種器具,主要由奉節(jié)竹園鎮(zhèn)的鄉(xiāng)間民窯燒制。
盬子雞的主料是鄉(xiāng)下農(nóng)家土雞,合著宰成小坨的臘肉,若將臘豬蹄髈加進去,味道再好不過。配料菜為農(nóng)家腌制的陳年大頭菜。大頭菜學名蕪菁,外形酷似圓蘿卜,用鹽浸漬后,潷去水,再放進壇子里干貯,稱腌菜,民間叫干咸菜。做菜時,在湯里適當加入大頭菜、榨菜,可提味增香。
主材和配料菜放進盬子后,并不直接將盬子放到灶上燉煮,而是放在鐵鍋里摻水蒸。盬子底部的邊沿均勻地分布著四個小孔,盬子內(nèi)壁的上口邊沿也相應(yīng)地有四個小孔,上下小孔之間有四條空心暗槽連通。當鐵鍋里的水燒開后,蒸汽便從盬子底部的四個小孔紛紛鉆入,再從內(nèi)壁的四個小孔噴出來。盬子里的食材是干放進去的,未摻水,全靠小孔噴出的蒸汽汽熟,時間至少要四個小時,盬子雞的土名因此叫汽鍋雞。蒸熟的土雞和臘肉少了許多油膩,其形態(tài)仍保持著原樣,吃到嘴里卻已爛熟。
我們品嘗到的盬子雞有湯有水,而且非常鮮。然而,食材是干放進去的,湯從哪里來?原來蒸煮過程中,盬子里的蒸汽太多,會一個勁兒地從蓋縫兒里飄出來。盬子蓋上陶制了幾厘米高的沿邊,成為一只瓦盤蓋,瓦盤蓋里摻滿冷水,并且隨時更換,保持一定的涼度。當盬子里的蒸汽上升時,碰到?jīng)龅耐弑P蓋便凝成蒸餾水,滴在食材里,化汽為湯,合著土雞的鮮、臘肉的香,特別是混合了陳年大頭菜獨有的腌味,就有了一鍋鮮美的雞湯。
盬子的“盬”,不僅不是常用字,而且字義與烹制工具也毫不相干?!氨W”為古代鹽池名,也是“沒有經(jīng)過熬制的鹽”,還解釋為:不堅固、停止。我想,是不是它本身叫“鼓子”,當?shù)厝藶榱霜毺兀庞昧恕氨W”字?
正疑惑時,一位奉節(jié)文化人說,這個“盬”是個錯別字,正確的寫法是“?”字。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位文化人在竹園鎮(zhèn)第一次品嘗到“gǔ子雞”,十分感嘆它獨特的魅力,便撰文在《四川日報》上作了宣傳?!癵ǔ”字在當?shù)刂挥凶x音,鄉(xiāng)下小店也沒招牌,不知是哪個字,于是,他做了很多比較。如果按陶瓦罐的外形可以叫“鼓子”,但為了彰顯個性,他覺得“?”字適合命名這個烹制工具,因其字義是“一種周圍陡直的深鍋”,所以采用了“?”字。
殊不知電腦普及后,用拼音和五筆輸入法,都無法打出“?”字。而文化人當年是用鋼筆手寫文稿,報紙由鉛字排版印刷,現(xiàn)鑄一個生僻字也容易。以至于奉節(jié)縣在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制作技藝時,選擇了同音、形似,但義異的“盬”字代替。
“竹園盬子雞”被正式列入重慶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后,便成了“盬子雞”,即使現(xiàn)在電腦上可以打出“?”字來,大家卻習慣將其寫為“盬子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