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青年》上錢玄同、劉半農(nóng)、傅斯年的三份方案為中心"/>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析五四時期現(xiàn)代白話文的整體構(gòu)想與書寫創(chuàng)制
        ——以《新青年》上錢玄同、劉半農(nóng)、傅斯年的三份方案為中心

        2019-11-12 08:03:10
        文藝理論研究 2019年2期

        鄧 偉

        較之以往歷史時期中國白話文的發(fā)展,五四時期的現(xiàn)代白話文面貌發(fā)生了顯著的改變,并且許多改變就是五四新文化陣營有意倡導并加以推廣的結(jié)果。本文主要著眼于五四時期一般現(xiàn)代白話文的建設,即以五四時期所謂“應用文”的整體構(gòu)想與書寫創(chuàng)制作為研究對象——這無疑是“現(xiàn)代漢語”顯現(xiàn)的重要時刻,一種新的書面書寫權(quán)威在具體的歷史時刻得以確立與展現(xiàn)。由此,我們會探討一些極為明顯的五四白話文外部特征的系統(tǒng)性倡導,辨析若干語言文字變革現(xiàn)象的深層文化邏輯,以及審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語言文字現(xiàn)代發(fā)展態(tài)勢。

        可先言及傅斯年在“文言合一”視野下對語言文字發(fā)展的“自然”與“制作”差異的辨析,從中反映出中國語言文字觀念的時代性嬗變。反對“制作”而要求“自然”發(fā)展的人們的意見為:“文言合一,自然之趨向,不需人為的指導,尤不待人為的拘束。故作為文言合一之詞,但存心乎以白話為素質(zhì),而以文詞上之名詞等補其缺失,斯已足矣。制為規(guī)條,誠無所用之也?!?傅斯年 185)傅斯年的態(tài)度則完全相反,持有一種鮮明而典型的五四時期“有所作為”的“現(xiàn)代”白話文的“創(chuàng)制”觀念:

        文言合一之業(yè),前此所未有,是制作也。凡制作者,必慎之于事前。率爾操觚,動輒得咎。茍先有成算,則取舍有方,斯不至于取文詞所不當取,而舍其不當舍,舍白話所不當舍,而取其不當取。文言合一,亦不易言矣。何取何舍,未可一言斷定。與其渾然不辨,孰若詳制規(guī)條,俾取舍有所遵率。精于方者成于終,易于始者蹶于后。謂此類規(guī)條為無用,猶之斥世間不應有修詞業(yè)也。(傅斯年 185)

        有意思的是,“自然”與“制作”的對立觀點雙方,所標舉的語言文字理想都是“言文合一”。“反對者”認為“言文合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其中包含了一個重要的理念,即以語言的白話為素質(zhì)。傅斯年在使用“語言”這一概念之時,就已說明:“下文或作語言,此作白話,或作俗語,同是一詞”(185)。所以,“反對者”是在語言“聲音”之上,再“以文詞上之名詞等補其缺失”,明顯關(guān)注于自然的“聲音”,而“文詞”是第二位的,思路是“以文字就語言”,并不會產(chǎn)生文字方面的書寫方式“規(guī)條”。傅斯年所堅持“言文合一”的內(nèi)涵則大為不同,主要面對的恰是“文詞”,或言是以“文詞”優(yōu)先的,關(guān)注的核心在于“文”的問題,順理成章會極為重視書寫方式的“制作”問題,更多體現(xiàn)出建設現(xiàn)代白話文的高度自覺,視之為莊嚴的事業(yè),而語言“聲音”方面的問題,傅斯年未曾提及,是闕如的。

        在如此的語言文字觀念嬗變的邏輯之下,當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領(lǐng)袖的胡適、陳獨秀以《文學改良芻議》《文學革命論》等著名論文,在理論層面完成了以白話文的書面語替代文言的書面語的論證之后,“現(xiàn)代”的一般白話文在現(xiàn)實層面上應以怎樣的面孔出現(xiàn),五四白話文怎樣進入具體的技術(shù)與操作的層面,就成為一個重大的時代問題,也是五四時期中國白話文發(fā)展的內(nèi)在迫切需求。

        這當然不會是宋元以來的既有傳統(tǒng)白話文的簡單再使用了,也不會像胡適那般在五四白話文倡導之中簡單正面列舉《紅樓夢》《水滸傳》的白話文就可以解決。當白話文的“現(xiàn)代”書面書寫方式的重大問題被提上五四新文化陣營的議事日程,諸如傅斯年的“制作”立場就會強力浮出歷史的地表,成為一個時代的語言文字變革的必然選擇與必經(jīng)之路。如在之前傅斯年的觀點之中,他既認識到“言文合一”任務的艱巨性,但最終仍堅定歸結(jié)到應由人工擬出的“規(guī)條”,中國語言文字在傅斯年等人的眼里,顯然不再是“自然”發(fā)展的一樁事物,不僅需要面對自然的語言“聲音”,還須將傳統(tǒng)白話文加以“現(xiàn)代”的大力“改造”與必要的書寫方式“創(chuàng)制”,從而顯現(xiàn)出一種高度書面化的踐行結(jié)果。五四時期現(xiàn)代的“文”的面貌由此得以展示,并在其中充滿了五四一代再造河山一般的信心。完全可以說,他們是自覺將語言文字的壯麗事業(yè)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事業(yè),主動要求加以不懈的變革、開拓與建設,而這一切正是本文所謂“整體構(gòu)想”“書寫創(chuàng)制”的精義所在。

        在五四時期的《新青年》雜志之上,我們能夠找到三份對白話文進行整體構(gòu)想的系統(tǒng)性方案,即是傅斯年在所謂“制作”觀念之下的具體“規(guī)條”。它們以逐條羅列的方式,將五四語言文字變革的意見充分明確化、條理化,并凝固下來,在相當程度之上規(guī)定了五四文學語言以及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面貌與歷史走向,對于中國語言文字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我們關(guān)注的作者與篇目分別為:錢玄同在《新青年》第3卷第5號“通信”欄目中的來信、劉半農(nóng)在《新青年》第4卷第1號的論文《應用文之教授——商榷于教育界諸君及文學革命諸同志》與傅斯年在《新青年》第4卷第2號“讀者論壇”上的論文《言文合一草議》。

        被陳獨秀稱譽為“以先生之聲韻訓詁學大家,而提倡通俗的新文學,何憂全國不景從也”(陳獨秀1917年2月1日13)的錢玄同,在最初積極響應胡適“文學革命”倡導之后,于《新青年》的第3卷第5號與陳獨秀的“通信”中,系統(tǒng)提出十三條白話文“改造”意見,可見其語言學家的當行本色。其內(nèi)容為:

        1 以國語為之。

        2 所選之字,皆取最普通常用者,約以五千字為度。

        3 凡一義數(shù)字者,止用其一,亦取最普通常用者。

        4 關(guān)于文法之排列,制成一定不易之“詞典”。不許倒裝移置。

        5 書札之款或稱謂,務求簡明確當。刪去無謂之浮文。

        6 絕對不用典。

        7 凡兩等小學教科書,及通俗畫報,雜志,新聞紙,均旁注“注音字母”,仿日本文旁注“假名”之例。

        8 無論何種文章,必施句讀及符號。惟濃圈密點,則全行廢除。

        9 印刷用楷體,書寫用草體。

        10 數(shù)目字可改用“亞拉伯”碼號,用算式書寫,省“萬”“千”“百”“十”諸字。

        11 凡紀年,盡改用世界通行之耶穌紀元。

        12 改右行直下為左行橫迤。

        13 印刷之體,宜分數(shù)種,以便印刷須特別注意之名詞等等。(錢玄同 8—11)

        錢玄同的系統(tǒng)觀點非常明確,涉及五四時期白話文書寫創(chuàng)制的方方面面,要義在于白話文的一種外部規(guī)范化。他既重復了使用國語、“不用典”等五四一代人的共同看法,也提出了在一般白話文之中若干具體而微的主張,主要是以實用性、精確性與簡捷性為旨歸,包含許多書面書寫方式的建設性意見。在使用國語、白話文的基礎之上,錢玄同考慮到使用常用字,語義單一化,語法明晰,去浮文等問題,而更多的意見在于某一書寫方式方面,技術(shù)性地采用非常明確的“歐化”辦法,如標點符號、公元紀年、左行橫迤等,即汲取西方語言文字的成熟書面書寫經(jīng)驗來豐富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書寫方式——這些意見大多為后世遵行。陳獨秀對于錢玄同的這一方案,只有毫不含糊的一句回答:“先生所說的應用文改良十三樣,弟樣樣贊成?!?陳獨秀1917年7月1日 13)

        再來看第二篇文獻——劉半農(nóng)《應用文之教授——商榷于教育界諸君及文學革命諸同志》一文,刊載于《新青年》第4卷第1號,承接錢玄同有關(guān)應用文的話題而又有所發(fā)展,“錢先生所要說的是應用文之全體,我所說的是應用文之教授”(劉半農(nóng) 28)。在此文之中,劉半農(nóng)詳盡討論了現(xiàn)代白話文作為一般書面語的教學問題,包括范文“選的方面”“講的方面”以及“出題的方面”“批改的方面”等教學實踐活動。在其中,劉半農(nóng)談到了學生作文,提出十二個事項,可視為對現(xiàn)代白話書面語建構(gòu)的系統(tǒng)意見:

        1 題目要認得清楚。其主要處,尤須著意。

        2 文宜分段。文中意義,當依照層次說出。

        3 下筆時應先將全篇大意想定;勿做一句想一句,做一段想一段。

        4 時時注意字義安適與否?文法妥協(xié)與否?意義不與論理學相背與否?

        5 作文要有獨立的精神,闊大的眼光。勿落前人窠臼,勿主一家言;勿作道學語及禪語。

        6 勿作古字僻字;字義有費解,或未能了解其真義者,宜多查字典,或以習見字之相當者代之。字有古義已失者,宜用習用之今義。

        7 不避俗字俗語,即全用白話亦可;要以記事明暢,說理透澈為習文第一趣旨。

        8 勿打濫調(diào),勿作無謂之套語,勿故作生硬語;實用文最宜明白曉暢,凡古文家、四六家、八股文之惡習,宜一概避去。

        9 引證當記明出處,如某書某節(jié)或某頁,引用西書,當并列譯文及原文。

        10 實用文取迅速主義。篇幅不逾五百字者,限兩小時完篇,過五百字及有特別情形者,可酌量延長。

        11 篇幅不論長短,自一二百字至一二千字均可。要以不漏不煩,首尾勻稱,精神飽滿為合格。

        12 字體以明了為佳,亦不必過求工整,免費時刻。(劉半農(nóng) 35—36)

        劉半農(nóng)主要從五四時期白話書面語行文的意義邏輯及其組織安排而言:題目、段落、大意、精神等都是為了文章的意義充實,言之有物;字義的明確、使用白話,不用套語是為了一般書面語意義表述的準確、明晰、有力;引證、篇幅、字體則是著眼于一般書面語的實用性,制定出必要的一般性行文規(guī)則??梢哉f,劉半農(nóng)的系統(tǒng)意見在于規(guī)范五四時期作為一般書面語的白話應用文的內(nèi)在行文脈絡,而要求在“章法”上做到“有序”。另還可以重點關(guān)注劉半農(nóng)“亦不必過求工整”一句,顯然針對于文言。由于中國古代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一般書面語與“純文學”的區(qū)分,其審美的非獨立性反而帶來士大夫書面書寫在審美方面的彌散。如同周祖謨的看法:“文言就是古代的文學語言,換句話來說,就是古代的書面語言和人民大眾詩歌創(chuàng)作的語言,它不僅為文學服務,而且為一般的文牘和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方面的著作服務?!?周祖謨 28)在此時,文言“過求工整”的做法已成為五四時期白話書面語建構(gòu)的對立面,普遍被五四中人視為陳陳相因的“陳詞濫調(diào)”,而他們以語言文字的工具論和實用論為基礎,絕對要求去除那種文言式的文字審美追求。

        第三篇文獻為傅斯年在《新青年》第4卷第2號中發(fā)表的《言文合一草議》,提出十條關(guān)于白話文的建設意見。具體為:

        1 代名詞全用白話?!拔帷薄盃枴薄叭辍薄叭簟钡茸?,今人口中不用為常言。行于文章,自不若“你”“我”“他”等之親切,此不待煩言者也。

        2 介詞位詞全用白話。此類字在白話中無不足之感(代詞亦然),自不當舍活字而用死字。

        3 感嘆詞宜全取白話。此類原用以宣達心情,與代表語氣。一個感嘆詞,重量乃等于一句或數(shù)句。以古人之詞,表今人之心情與語氣,隔膜至多,必至不能充滿其量,而感嘆之效用,于以喪失。

        4助詞全取白話。蓋助詞所以宜聲氣,猶之感嘆。以宣古人聲氣者宣今人,必不切合。

        5 一切名靜動狀,以白話達之,質(zhì)量未減,亦未增者,即用白話。

        6 文詞所獨具,白話所未有,文詞能分別,白話所含混者,即不能曲徇白話,不采文言。

        7 白話不足用,在于名詞,前條舉其例矣。至于動靜疏狀,亦復有然。不足,斯以文詞益之,無待躊躇也。

        8 在白話用一字,而文詞用二字者,從文詞。在文詞用一字,而白話用二字者,從白話。但引用成語,不拘此例。

        9 凡直肖物情之俗語,宜盡量收容。此種詞最能肖物,故最有力量。

        10 文繁話簡,而量無殊者,即用白話。文詞白話文法有殊者,即從白話。(傅斯年 185—87)

        傅斯年的意見主要集中于詞類的方面,無疑也是從書面書寫層面來思考問題的。他將代名詞、介詞、感嘆詞、助詞、名靜動狀等都規(guī)定為必須使用白話文,而這些觀點也為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所采納,是五四白話文理念的直接輻射與實現(xiàn)。如果照此奉行的話,相信至少那些過渡時期半文半白書面語的雜糅情形會大為改觀,五四白話文不會再有那些文言標志性的重復極多的“之乎者也”了。這必然會帶來五四時期白話文較之以往書面語面貌的極大改觀,同時又何嘗不是中國語言文字精神氣質(zhì)的極大改變。此外,傅斯年還以一種開放而實用的姿態(tài)看待文言與白話,雖使用了“死字”“活字”——五四時期特有的二元對立性詞語,但在相當程度上區(qū)別于胡適在五四白話文倡導之中“死文字”與“活文字”的截然劃分。因為,他并不諱言是以“白話”為基礎來吸收“文詞”的優(yōu)長,即是主要著眼于五四白話文在書面書寫方面的表現(xiàn)力問題,并不人為設置樊籬,直視文言與白話文的各自優(yōu)長。概而言之,傅斯年是以白話文為旨歸,并在白話文與文言文現(xiàn)實實用性的比較視野之中,試圖拓展出五四白話文多元而開闊的語言文字源泉。

        上述《新青年》的三篇重要文獻在整體構(gòu)想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指導性規(guī)則,可作出一個概括:以國語與白話文為語言文字基礎,對某些類別的古時詞語明確棄用,文言也可在局部作補充性使用;采用通用的常用字;行文注重意義邏輯的層次展開,重視文法,不用典,力求明白曉暢,在字義方面要求單純明晰化;在數(shù)字、紀年、書寫方法、標點符號等進行西方式的移植、在技術(shù)層面采用西方慣用的計量單位。顯然,五四時期“歐化”取向的整體構(gòu)想與書寫方式全面進入了中國既有的白話書面語體系,顯現(xiàn)出以無歧義的確定意義溝通社會實用需求的思路,進而產(chǎn)生了中國白話書面語外部明顯的“現(xiàn)代”面貌,乃至于當時的人們直接稱之為“新式白話”。這一切當然有利于在白話文之中實現(xiàn)來自西方的“新知”輸入,并極大促進了中國語言文字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方向。同時,這也在相當程度之上造成了所謂的五四時期“歐化白話文”,成為了中國現(xiàn)代白話文的開端。需要補充說明,之所以認定錢玄同等人的三份方案是為白話文發(fā)展的“歐化”取徑,是因為它們并非憑借語言方面的“言文一致”,或源自傳統(tǒng)資源的現(xiàn)代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而實現(xiàn),而是直接“拿來”西方既有的通行且成熟的書寫方式,使得中西不同的書面書寫情形交融于五四時期的中國現(xiàn)代白話文之中。

        如果將之與晚清白話文運動相比較,僅是通過對錢玄同等人三份方案的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五四時期與清末民初時期的白話文發(fā)展已經(jīng)不是一回事了。杜新艷認為:“近代報刊白話文的嘗試表明,不加修飾、不加裁剪、原汁原味的口語表達方式無法在書面表達體系中成為主流。若要達此目的,必須使白話書面化?!?409)但是,由“白話”到“白話文”的“文”的創(chuàng)生,又不是在晚清白話報刊的語言之中就能夠完成的。五四時期白話書面語的“構(gòu)想”與“創(chuàng)制”,可以說是從晚清白話文的“痼疾”出發(fā),而錢玄同等人的三份方案并不是像晚清那樣只是想著怎樣利用白話去“利俗”,更是需要不斷創(chuàng)造與提升白話文的內(nèi)涵與品質(zhì),使之在實質(zhì)上由“俗”轉(zhuǎn)化為“雅”,由“傳統(tǒng)”轉(zhuǎn)化為“現(xiàn)代”,完成中國語言文字的古今之變。正是由于白話文這一“文”的地位確定,使得白話文成為了五四時期思想文化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普遍媒介。另外,沒有經(jīng)過“創(chuàng)制”加工,直接繼承晚清白話報的一類報刊,在晚清之后的發(fā)展情況則為:“自清末一脈延續(xù)下來的老牌白話報刊,則繼續(xù)走著一條市場化乃至世俗化的營業(yè)小報的路子,去閱讀對象主要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市民階層,而非知識界和文化界的精英。在新型知識分子建構(gòu)新的文化秩序中,他們沒有能夠參與其中。在此后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他們的聲影是隱形的,他們的話語是失聲的”(胡全章 68)。

        于是,“現(xiàn)代”成為了五四時期語言文字變革的動力與目標,成為了絕對性的價值追求,而“創(chuàng)制”在此還呈現(xiàn)出另一副面孔,即為一種高度性的書面語整合力量。仍以書寫方式為例,不必說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書寫方式被直接視為“落后”,就是新文化陣營的一些含有傳統(tǒng)因素的意見也遭到了揚棄。可舉一例,胡適在《新青年》第5號第3號“通信”欄目的《論句讀符號》一文之中,列舉了十種標點符號的使用,同時由于“其兩式并列者,一以橫行,一以直書也”(胡適 203),即是說有西式的“左行橫迤”和中國傳統(tǒng)的“右行豎迤”兩種方式,并無取舍,在標點符號的使用方面各形成一套辦法,例如句號“住。或·”、冒號“冒:或、、”,顯示出某種兼容的“含混”——當然,這樣的方案現(xiàn)在早已被整合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如果轉(zhuǎn)換角度,如此歐化傾向的白話文“創(chuàng)制”,其實也是一種“壓抑”。因為,“現(xiàn)代”的歷史性強行進入,使得中國固有的若干傳統(tǒng)書寫方式合法性全面瓦解,進而使得其價值被全面遮蔽?;蛟S,我們可以在邏輯層面推測這會使得中國書面語的書寫方式喪失了更多的可能性。

        著眼于中國語言文字的現(xiàn)代發(fā)展道路,我們還想進一步思及錢玄同等人的三份方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雖然在這些文獻之中,出現(xiàn)了“國語”的概念,但是一個基本事實是在五四時期、乃至1950年代之前,即便有諸如《國音字典》之類的“國語運動”成果的官方頒行,但在實踐層面真正能在全國普遍推行并廣泛使用的“國語”并不存在。當時中國的語言學界,一度還為了現(xiàn)代民族共同語的標準語音是“國音”還是“京音”進行爭辯,而沒有定論。在五四“文學革命”之后,中國實際上已有了普遍應用的現(xiàn)代白話的書面語系統(tǒng),所以普遍國語的“聲音”在中國近、現(xiàn)代時期事實上只能為“文字”維系——這就沿襲了中國古代的“書同文”傳統(tǒng)。所謂“書同文”傳統(tǒng),是指在中國古代時期,帝國內(nèi)部人們都使用同樣的漢字,而說著不同的方言——當然,在某些特定階層也存在具有不同程度共同語性質(zhì)的“官話”,但最終都由漢字維持了廣袤國土之中千差萬別區(qū)域的文明聯(lián)系與向心力,保有了士大夫文化階層的特殊地位與政治體系的文官制度,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學在語言文字方面特有的推敲鍛造與情韻聲色,同時也塑造了中國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很明顯,在“書同文”的傳統(tǒng)下,漢字主導與建構(gòu)了中國“文”的全部含蘊與價值。

        就深層文化邏輯而言,五四時期《新青年》的白話文整體構(gòu)想與書寫創(chuàng)制確體現(xiàn)為“歐化”的發(fā)展傾向,但其基于“文”的書面語情形,仍為“書同文”的傳統(tǒng)機制所支配,其根底仍是在于由漢字所面對的中國社會及其文化構(gòu)成,而不是沿著西方式“語言中心主義”的“言文一致”語言文字邏輯行進。后者概括說來,即是在近代歐洲民族國家形成中,有著由所謂“語音中心主義”形成“語言民族主義”的歷史過程。我們今天認定的中國現(xiàn)代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并不是某種純?nèi)坏膬?yōu)勢方言,而是一種文本化的語言、一種在漢字書寫規(guī)范化之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語言、一種超越方言聲音的標準化“非天然”的語音體系。在這一情形之下,錢玄同等人三份方案的意義就可以進一步凸顯:在現(xiàn)代白話文的一般書面語中造成一種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現(xiàn)代民族書面書寫方式,而它的推行實際上能夠起到一種凝聚現(xiàn)代文化、聯(lián)絡現(xiàn)代中國人情感、滿足現(xiàn)代中國人普遍文化書寫的作用,并在相當程度上執(zhí)行了中國現(xiàn)代民族共同語的功能。再大而言之,正是基于這一通用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書寫方式,五四白話文奠定了中國語言文字的現(xiàn)代行進道路。

        在另一方面,高度書面化、文本化的五四時期書面語“創(chuàng)制”很快就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后果,即現(xiàn)代白話的書面語與當時的日常語言產(chǎn)生了“脫節(jié)”的情形。諸如錢玄同等人三份方案之類的五四新文化知識分子的頂層設計,重視書面書寫的問題,相對忽略語言的“聲音”問題,并沒有達到五四白話文運動攻擊文言的“言文不一致”而宣稱白話文“言文一致”的效果,而是使之走向了某種“新文言”,并與一般大眾相隔絕,知識分子精英色彩顯得非常濃厚,這尤為體現(xiàn)于某些五四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

        在1921年6月開始的《小說月報》“語體文歐化”討論之中,沈雁冰稱:“對于采用西洋文法的語體文我是贊成的,不過也主張不離一般人能懂的程度太遠?!?16)鄭振鐸的態(tài)度為:“為求文學藝術(shù)的精進起見,我極贊成語體文的歐化[……]不過語體文的歐化卻有一個程度,就是:‘他雖不象中國人向來所寫的語體文,卻也非中國人所看不懂的?!?16)他們試圖在現(xiàn)代白話文之中以一種適合的歐化程度去應對普通的讀者,只是愿望是美好的,“適合的歐化程度”如何量化與操作,如何在現(xiàn)實之中實現(xiàn),都談何容易。

        到了1930年代,左翼對于這一歐化傾向的五四文學語言就沒有多少的客氣了。瞿秋白說:“新文學所用的新式白話,不但牛馬奴隸看不懂,就是識字的高等人也有大半看不懂。這仿佛是另外一個國家的文字和言語。因為這個緣故,新文學的市場,幾乎完全只限于新式智識階級——歐化的智識階級。這種情形,對于高等人的新文學,還有可說,而對于下等人的新文學,那真是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鬼門關(guān)以外的戰(zhàn)爭”;瞿秋白 147)所以,瞿秋白將五四文學及其語言定性為:“中國文學革命運動所生出來的‘新文學’,為什么是一只騾子呢?因為他是‘非驢非馬’:——既然不是對于舊文學宣戰(zhàn),又已經(jīng)不敢對于舊文學講和;既然不是完全講‘人話’,又已經(jīng)不會真正講‘鬼話’;既然創(chuàng)造不出現(xiàn)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又已經(jīng)不能夠運用漢字的‘舊中國文’。這叫做‘不戰(zhàn)不和,不人不鬼,不今不古——非驢非馬’的騾子文學。”(“學閥萬歲”;瞿秋白 177)在這里,固然有著1930年代左翼文學與五四新文學的巨大觀念分野,但也不難辨析出1930年代左翼對五四時期白話文書面語的極大不滿。按照瞿秋白的階級觀點,其“歐化”的小資產(chǎn)階級價值取向完全與普羅大眾相隔絕,在現(xiàn)實之中全面走向了反動。此中,當然包含了1930年代左翼鮮明的政治與文化意識,形成了對五四時期書面語精英化傾向的一種凌厲的批判視閾,同時也是1930年代左翼倡導“大眾語”的一個邏輯出發(fā)點。

        就一般意義而言,書面語與日常語言存在必要的差別,是正常的語言文字現(xiàn)象。但是,作為全民使用的現(xiàn)代民族共同語,五四時期白話文書面語的某種極端化發(fā)展,造成了一般人群基本上是看不懂、甚至產(chǎn)生某種社會階層區(qū)分的效果,這樣的現(xiàn)代民族共同語勢必會在新的歷史時空之中面臨不斷的危機與挑戰(zhàn)。書面語與日常語言如何相互激蕩并保持現(xiàn)實的活力彈性,如何達到胡適所言的“文學的國語,國語的文學”的理想境地,乃至如何創(chuàng)造與普及自己的讀者,都是20世紀中國語言文字變革之中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的實踐問題。在五四時期之后,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仍是變化劇烈,猶留有傳統(tǒng)“士”色彩的五四知識分子發(fā)生了極大的分化,其啟蒙影響逐漸式微,昔日的“廟堂”早已不存在,試圖重返“中心”的“廣場”也發(fā)生了坍塌,而此時支配性的政黨政治環(huán)境使得中國現(xiàn)代語言文字“歐化”發(fā)展傾向為“大眾語”“民族形式”“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等追求所覆蓋。這樣,我們會清晰地看到,有著自己文化路線的政黨團體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繼續(xù)推動中國語言文字現(xiàn)代發(fā)展的過程。

        汪暉為五四時期白話文的書寫“創(chuàng)制”提供了一種視野宏大的歷史詮釋,源頭指向“我們可以看1900年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在這不到20年的時間里,一共有100多種科技期刊問世、創(chuàng)刊。其中大概包括自然科學期刊24種,技術(shù)科學期刊73種,醫(yī)學期刊29種。辛亥革命后的六、七年創(chuàng)刊的刊物比過去的總和增長了兩倍,從1911年特別是1912年到1919年《新青年》創(chuàng)刊前后創(chuàng)刊的刊物比這之前所有的刊物加起來,要多好幾倍,至少是兩倍”(“科學話語”304),它們產(chǎn)生的“后果就是漢語本身也經(jīng)歷了一個技術(shù)化、科學化的過程。這個技術(shù)化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生產(chǎn)和制定單義的、精確的、適合于技術(shù)操作的概念。因為我們?nèi)粘UZ言的特點是每個概念有多義性,寫詩比較好,科學家經(jīng)常抱怨?jié)h語不精確,所以他們要制造一些特殊的概念,用邏輯的關(guān)系來界定它們,這就是科學名詞的制定和審查工作”(“科學話語”314—15)。這些工作與五四時期白話書面語的“創(chuàng)制”做法是一脈相承的,也與我們論及的《新青年》上的白話文整體構(gòu)想與書寫創(chuàng)制的三份方案是息息相關(guān)的。

        汪暉的結(jié)論是:“一般地來講,我們講五四白話文運動,首先強調(diào)的是白話文,由于胡適之寫白話文學史又上溯到整個中國的白話文傳統(tǒng),因此經(jīng)常會有人說白話而講到宋代的平話、元代的雜劇、元代由蒙語譯出的皇帝的敕語、圣旨頒布的法律、明代的小說,這些都變成了白話的見證,好像一個復興一樣。但是如果我們把科學話語的共同體的活動放進來,我們就知道現(xiàn)代白話并不是一般的白話,它是經(jīng)過一個科學話語洗禮的白話,這個意義上才有所謂的新,才能跟科學的價值配合起來,這是文化運動背后的權(quán)威性的根源之一?!?“科學話語”316)“科學”“科學話語的共同體”的標出,表明了近代以來,中國語言文字現(xiàn)代建構(gòu)的重要空間,以及一種世界觀公理方面持續(xù)的“科學”追求沖動。汪暉后來甚至還認為:“中國的現(xiàn)代日常語言、文學語言和人文話語都是在科學話語的實踐中孕育成熟的,也是以科學化作為變革的方向和理由的?!?《現(xiàn)代中國》 1143)這對于我們理解錢玄同等人的三份方案具有啟示意義,因為這三份方案何嘗不是對白話文的一種全面“科學話語洗禮”。可一言概之,“科學”顯然是這三份方案提出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與實現(xiàn)目標,促使中國語言文字開辟出新的時代性發(fā)展空間。

        再引用郭穎頤的一段話,以期說明“科學”帶給中國語言文字的另一影響:

        人們就把科學作為一種不可能的教條終極性應用于任何最基本的人類情境。通過對方法的崇拜導致了方法論的形而上學,與此相異的精神活動卻被譏諷為“非科學的”。許多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領(lǐng)袖都未能把批判態(tài)度和方法論權(quán)威、科學客觀性與絕對理性、科學規(guī)律與不變的教條區(qū)別開來。這就引起了一個多種觀念互相競爭的時代。而這有助于開啟另一個時代,即一種超級思想體系的一統(tǒng)天下。(郭穎頤 172)

        “科學”之于中國語言文字的現(xiàn)代實踐,具有明顯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排他性,因為“科學在中國經(jīng)歷了一段其價值不斷提升的歷史,盡管一開始它就被賦予了救亡是使命和文化的權(quán)威,但直到‘五四’時期,它才突破了自洋務以來綿延半個世紀的‘體—用’(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原則,真正具有了新文化權(quán)威的根本意義,成為普遍的和終極的價值。它被用來批判一切既存的制度和文化,也被用作一切新嘗試的價值準則”(嚴搏非 481)。當中國“科學話語的共同體”逐漸成熟,意味著清末民初時期那種多元語體并存的語言文字局面的合法性喪失,即便這一局面在現(xiàn)實中仍會較長時間在局部“殘留”,但已經(jīng)命運般規(guī)定其逐漸消失的前景。在“科學”話語的權(quán)威之下,與五四時期新文化、新文學價值同構(gòu)的現(xiàn)代白話文勢必會定于一尊。

        相應能夠看到這樣的景象:一方面,五四白話文繼承了中國既有的漢語、漢字體統(tǒng),它畢竟不同于歐洲各國在其民族國家形成之中告別一統(tǒng)的拉丁文的情形,也不同于日本、韓國那樣,在其“現(xiàn)代”進程之中,放棄了曾經(jīng)使用的由漢字建立書面語的做法;另一方面,五四白話文又實質(zhì)性否定了包含文言與白話在內(nèi)的傳統(tǒng)語言文字的實踐方式,實乃一種新的現(xiàn)代裝置的語言制度的創(chuàng)出,實乃一種新的世界觀與語言文字形態(tài)的建立。錢玄同等人的三份方案同樣是在五四時期一般書面語領(lǐng)域之中,參與完成這一歷史重任,最終造就一個統(tǒng)一而均質(zhì)的現(xiàn)代性支配下的一般書面語實踐,形成了“現(xiàn)代”的內(nèi)核——這也是中國唯一具有現(xiàn)實合法性的現(xiàn)代一般書面語。

        再讓我們延伸論及五四時期一般書面語與新文學作品語言的關(guān)系。五四新文學以現(xiàn)代白話文作為一統(tǒng)的語言文字基礎,構(gòu)筑了一個時代文學作品語言的底線與平臺——這同時也是五四白話文運動所取得的標志性成就,而五四新文學作品語言正是從一般書面語變革的歷史洪流之中得以開啟。正如魯迅指出:“白話的生長,總當以《新青年》主張以后為大關(guān)鍵,因為態(tài)度很平正,若夫以前文豪之偶用白話入詩者,看起來總覺得和運用‘僻典’有同等之精神也。”(魯迅 431)在這一底線與平臺之上,五四作家創(chuàng)作的本身就是在不斷鍛造與調(diào)適現(xiàn)代漢語,是現(xiàn)代白話書面語的具體而集中的呈現(xiàn)。這里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如王元驤所言:“借語言來反映現(xiàn)實就意味著把豐富多樣的感性的東西納入到一般的概念系統(tǒng)之中,這就與文學的形象性的要求發(fā)生了矛盾。這實際上是以邏輯語言來理解文學語言所造成的困惑。語言原本是人們?yōu)榱朔从成?、交流思想情感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所以,在人們的實際語言行為、包括作家借助語言來創(chuàng)造文學形象的過程中,人們并非完全按照邏輯語言中詞語的概念性的意義來使用語言,它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具體的實際應用和交往活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而對于詞的意義我們也只能在人們的語言行為過程中,聯(lián)系它的具體語境才能獲得確切的理解。這樣,就克服了邏輯語言的抽象性而賦予它具體的、特定的、活生生的內(nèi)容?!?8)可以說,錢玄同等人的三份方案已經(jīng)昭示了五四時期漢語書面語是一個空前邏輯化的歐化傾向的現(xiàn)代白話書面語,五四作家同時還必需面對與搏斗于這一歐化傾向的白話文,從而使得五四文學作品語言的建構(gòu)能夠從五四白話文一般書面語的“母體”之中獨立出來,從而使得所謂的“文學文”取得一種相當自足的地位。

        這樣,我們既能看到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葉紹鈞、冰心等人在五四時期以其強烈的個性與審美意識,完成了屬于自身的文學語言的建構(gòu),形成了各具風格的感性而肉體的語言,并不斷找尋著異于中國古典的“現(xiàn)代中國”的“文學性”與“詩性”,總體呈現(xiàn)出高度審美的、虛擬現(xiàn)實的、陌生化的、深度心理的、強烈批判現(xiàn)實精神的文學語言追求;也能看到更多五四時期的文學作者為這一高度理性化與技術(shù)化的白話文所裹挾、所湮沒,反倒是遮蔽了表達內(nèi)容的力量,全然加入時代的“眾聲合唱”之中,泯滅了個體的存在而不為人知。并且,當五四時期漸行漸遠,后一種情形就愈演愈烈,文學語言的表達更多讓位為一種共同性話語的表達。到了今天,我們估計可能就不再會有人考慮建構(gòu)某種既定的“科學”價值取向的“文學語言”了,甚至“‘科學’價值取向的文學語言”的說法本身,就會讓不少人覺得有些別扭,以至于我們在當下可能會深刻懷疑語文學語言表達本身是否真的存在一個“科學”的問題。但是,在另一方面,諸如五四時期對白話文的整體構(gòu)想與書寫創(chuàng)制,早己匯入“現(xiàn)代中國”的基本文化經(jīng)驗之中,成為一種常識,人們習焉不察——從此角度來說,我們?nèi)陨钣谖逅牡挠嗍a庇護之下。就五四作家的文學語言經(jīng)驗而言,當然會有超越觀念的極大豐富性,而個體作家方才是一種語言文字命運的最終承擔者,以至于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有所成就的五四新文學作家,基于自己的語言文字體驗,對五四一般書面語的現(xiàn)代白話文都有不同程度的批評意見。他們在文學語言方面的建樹,是在具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之中得以實現(xiàn),不停息地找尋著符合自身經(jīng)驗的文學語言表達方式,成為了整個中國語言文字現(xiàn)代轉(zhuǎn)型之中極具價值而不可消化的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人們已將五四時期歐化傾向的白話文等同于中國現(xiàn)代白話文在一定歷史階段的基本面貌了。這一切也反映在錢玄同等人的三份方案之上,由對白話文做出系統(tǒng)性的“構(gòu)想”與“創(chuàng)制”,表明出一種鮮明的中國語言文字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意識,而這一意識無疑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思維方式與激進的變革精神。于是,在傅斯年的宣告聲中——“言文合一,趨向由于天成,設施亦緣人力。故將來合一后之語文,與其稱之曰天然,毋寧號之以人造也?!?傅斯年 188)我們清晰看到在一個空前巨大與繁復的中國語言文字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實驗室之中,五四白話文體現(xiàn)出強烈的科學化、技術(shù)化、精確化、邏輯化的理性書寫追求,在書寫方式、意義組織與詞類選擇之中不斷加以完善,以滿足“現(xiàn)代中國”最為廣泛的文化書寫需求,進而形成了中國語言文字發(fā)展長河之中一個不能回避的重要范式。

        最后需要說明,我們不會本質(zhì)主義式地界定與暢想所謂“真正”與“成熟”的中國“現(xiàn)代書面語”“現(xiàn)代文學語言”乃至“現(xiàn)代文化”,更不會由此為出發(fā)點,返觀與指責特定歷史時期的語言文字實踐。因為,在具體的時空之下,歷史本來就是一種混溶而不容割裂的“局限”,歷史并不會因為后人的觀念而改變面貌,某一時代的特色其實就是某種歷史“局限”帶來的選擇,人們其實是很難能在其中分辨出二元褒貶的所謂“優(yōu)點”與“缺點”、“進步”與“退步”、“順流”與“逆流”,乃至于強行分辨的本身很有可能并無意義,抑或只是依附于某種外部標準而被強行施加意義。換言之,變動不居而尚未有止境的中國“現(xiàn)代書面語”“現(xiàn)代文學語言”乃至“現(xiàn)代文化”才是中國現(xiàn)實社會之中的常態(tài),并一直延綿地流向與塑造了我們。而且,我們遠未達到完美,較之前人并未高明了多少,直至當下仍需面對那些宿命般纏繞生長的中國現(xiàn)代語言文字問題,仍需不斷建設于包括語言文字在內(nèi)的中國現(xiàn)代文化事業(yè),盡管它們已改變了在曾經(jīng)的歷史場景之中的話語構(gòu)成與表述方式,但確實還與現(xiàn)今的我們共存著,未曾有過須臾的離去。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陳獨秀:“通信”,《新青年》2.6(1917)。

        [Chen,Duxiu.“Correspondence.”

        New

        Youth

        2.6(1917).]

        ——:“通信”,《新青年》3.5(1917)。

        [- - -.“Correspondence.”

        New

        Youth

        3.5(1917).]

        杜新艷:“白話與模擬口語寫作——《大公報》附張《敝帚千金》語言研究”,《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夏曉虹、王風等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379—410。

        [Du,Xinyan.“Vernacular and Simulated Oral Writing:A Study of the Language of an Essay in

        Ta

        Kung

        Pao

        Supplement

        .”

        Literary

        Language

        and

        Genre

        Style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May

        Fourth

        Period

        .Eds.Xia Xiaohong and Wang Feng,et al.Hefei:Anhui Education Press,2006.379-410.]

        傅斯年:“言文合一草議”,《新青年》4.2(1918)。

        [Fu,Sinian.“A Tentative Proposa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Vernacular and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s.”

        New

        Youth

        4.2(1918).]

        胡全章:《清末民初白話報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Hu,Quanzhang.

        A

        Study

        of

        Vernacular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2011.]

        胡適:“《論句讀及文學符號》節(jié)目”,《留學日記·卷十》,《胡適全集》(第2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202—205。

        [Hu,Shi.“On Parsing and Literary Symbols.”

        Journals

        of

        Studying

        Abroad

        .Vol.10.

        Hu

        Shi

        Complete

        Works

        .Vol.28.

        Hefei:Anhui Education Press,2003.202-205.]

        郭穎頤:《中國現(xiàn)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雷頤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Kwok,D.W.Y.

        Scientism

        in

        Modern

        Chinese

        Thought

        .Trans.Lei Yi.Nanjing: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Ltd., 1995.]

        劉半農(nóng):“應用文之教授——商榷于教育界諸君及文學革命諸同志”,《新青年》4.1(1918)。

        [Liu,Bannong.“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A Point to Share with the Colleagues in Education and Comrades of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New

        Youth

        4.1(1918).]

        魯迅:“致胡適(220821)”,《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430—31。

        [Lu,Xun.“To Hu Shi (220821).”

        Complete

        Works

        of

        Lu

        Xun

        .Vol.11.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2005.430-31.]

        錢玄同:“通信”,《新青年》3.5(1917)。

        [Qian,Xuantong.“Correspondence.”

        New

        Youth

        3.5(1917).]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Qu,Qiubai.

        Qu

        Qiubai

        s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s

        .Vol.3.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989.]

        沈雁冰:“語體文歐化之我觀(一)”,《小說月報》12.6(1921)。

        [Shen,Yanbing.“My Views on Europeanization of Written Vernacular Language (I).”

        Novel

        Monthly

        12.6(1921).]

        汪暉:“科學話語共同體與新文化運動的形成——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社會思想論壇’系列研究之三”,《方法與個案——文化研究演講集》,孫曉忠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303—342。

        [Wang,Hui.“The Formation of a Community of Scientific Discourse and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thods

        and

        Cases

        Lectures

        on

        Cultural

        Studies

        .Ed.Sun Xiaozhong.Shanghai: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2009.303-342.]

        ——:《現(xiàn)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

        [- - -: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Beijing: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04.]

        王元驤:“淺談文學語言的雙重功能”,《忻州師范學院學報》5(2002):8—10。

        [Wang,Yuanxiang.“On the Dual Functions of Literary Language.”

        Journal

        of

        Yizhou

        Normal

        College

        5 (2002):8-10.]

        嚴搏非:“論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科學主義思潮”,許紀霖選編《現(xiàn)代中國思想史論》(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80—222。

        [Yan,Bofei.“On the Scientism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Period.”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Vol.I.Ed.Xu Jilin.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4.180-222.]

        鄭振鐸:“語體文歐化之我觀(二)”,《小說月報》12.6(1921)。

        [Zheng,Zhenduo.“My Views on Europeanization of Written Vernacular Language (II).”

        Novel

        Monthly

        12.6(1921).]

        周祖謨:“從‘文學語言’的概念論漢語的雅言、文言、古文等問題”,《文學語言問題討論集》,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漢語教研室編。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28—42。

        [Zhou,Zumo.“On the Issues Concerning Elegant Chinese,Classical Chinese,Ancient Chinese from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Language’.”

        A

        Collection

        of

        Discussion

        on

        Literary

        Language

        Issues

        .Eds.Divis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Department of Chines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Text Reform Publishing House,1957.28-42.]

        中文字幕亚洲五月综合婷久狠狠| 久久精品免费免费直播| 亚洲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不卡|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 超清纯白嫩大学生无码网站| 2022Av天堂在线无码| 成人性生交c片免费看|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视频播放| 中文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欧美日韩在线免费看|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婷婷| 粗大猛烈进出白浆视频| 久久久久99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尤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国产专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国产伦人人人人人人性| 国产毛片网|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久久|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18分钟处破好疼哭视频在线观看 | 四川丰满少妇被弄到高潮|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专区|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7无码人妻V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mp4| 欧美精品v欧洲高清| 五月开心六月开心婷婷网| 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 91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国产丝袜美女|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电影| 国产日产免费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