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繁
【摘 要】心理學領域有很多“效應”能夠客觀反映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共性,其中很多心理學效應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有深刻的啟示。了解和運用這些心理學效應,并將其與教育教學實踐結(jié)合起來,不僅能增強教育教學工作的藝術性,而且能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本文列舉若干心理學效應及其在中職幼師生職業(yè)語能力教學中的作用,希望教師能從中得到啟示。
【關鍵詞】心理效應;中職幼師生;職業(yè)口語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213-01
一、南風效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南風效應”出自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jié)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jié)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在這個寓言故事中,北風和南風的目的都是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于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不一樣,其結(jié)果也截然不同。因此,在中職幼師生職業(yè)口語能力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方式方法。
在幼師生職業(yè)口語教學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一些學生在課堂上不愿開口,缺乏口語訓練的興趣和熱情?!澳巷L效應”對我們教學中的啟發(fā)作用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操之過急,而是要特別注意方式與方法。作為口語課,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開口練習說,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然而根據(jù)調(diào)查,中職學生大部分來自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初中階段缺乏口語訓練。在進行口語訓練時,表情緊張、辭不達意、條理不清。同時,正處于15、16歲年齡段的她們自尊心強,害怕出錯、出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操之過急,采用一些過激手段,就會進一步增加學生的焦慮感,最終使之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在進行口語教學時,根據(jù)南風效應的有關理論,把握好學生的情感因素,進行科學的因勢利導,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1.卸下包袱,增強自信心。
學生不愿開口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自己的口語水平?jīng)]有充分的自信。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甩掉心理上的包袱,告訴他們口語技能是幼兒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工作手段,對于培養(yǎng)幼兒語言能力,開發(fā)幼兒智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口語的重要性,意識到進行職業(yè)口語能力的訓練的必要性和緊迫感。而要想練好口語,就一定不要怕丟臉。強烈的學習意識,有助于學生卸下包袱,增強自信心。
2.民主和諧,充分肯定。
在課堂上,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通過走下講臺,走入學生中間來縮短師生間的距離。然后充分利用語言、眼神、手勢、微笑等身體語言來創(chuàng)設一種親切、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放松心情,積極參與職業(yè)口語訓練。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以鼓勵肯定學生為主。當學生進行發(fā)言的時候,教師要適當走近學生,用鼓勵的目光、欣賞的神情耐心地傾聽。學生在口語表達過程中出現(xiàn)了錯誤,也不要中途打斷糾正,要等學生的發(fā)言結(jié)束后,先進行肯定性的評價,再提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3.如沐南風,自覺參與。
在進行口語能力訓練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內(nèi)向、口語表達能力差,不愿意開口說話。對于這一部分學生,教師不能強迫她們開口說話,而是通過了解她們的心理狀態(tài),評估她們所能達到的口語水平,提出適當?shù)囊蟆Mㄟ^同伴的示范作用,帶領她們一步步地敢說、會說、說好。如果設計得當,一些平時比較沉默的學生也會踴躍參與,自覺地參與口語訓練。
二、羅森塔爾效應,對學生有所期待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之后,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jié)果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實驗者認為,教師應收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tài)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贊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并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此循環(huán)往復,以致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yè)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xiàn)實。
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教師期望效應,告訴我們,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fā)展。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對學生多一些肯定和期望。較高的期望傳遞著學生能成功的信息,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并能鼓勵其完成學業(yè)。
在進行職業(yè)口語能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經(jīng)常對幼師生提出較高的期望:“我知道你們的口語能力會有所提高的”“你們的表達能力越來越棒了”“你們的普通話說得越來越標準了”。事實證明,許多學生正是在這種期望效應下發(fā)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發(fā)言膽量小的學生努力學習,不斷進步;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恢復自信;表現(xiàn)較好的學生更加積極向上。
三、登門檻效應,讓學生逐步體驗成功的喜悅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曾作過一個實驗: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jié)果有超過半數(shù)的家庭主婦同意了。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jié)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同類實驗: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qū)勸人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qū)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jié)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qū),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后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jié)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者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意愿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對于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卷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后,便會產(chǎn)生自己是關心社會福利者的知覺、自我概念或態(tài)度。這時如果他拒絕后來的更大要求,就會出現(xiàn)認知上的不協(xié)調(diào),于是恢復協(xié)調(diào)的內(nèi)部壓力就會支使他繼續(xù)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并使態(tài)度拓改變成為持久的。
不言而喻,前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超過半數(shù),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提出了一個較小的要求;而后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沒有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換句話說,前一組的家庭主婦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后一組的家庭主婦,是因為人們的潛意識里總是希望自己給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根據(jù)“登門檻”效應,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層次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根據(jù)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的基礎與表現(xiàn),制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的目標,使學生經(jīng)過努力能夠達到,即“跳起來,夠得著”,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因此,教師在進行職業(yè)口語能力課的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語言表達水平的高低和個性差異較大的特點,采用分層次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以便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一旦實現(xiàn)了一個小目標,或者說邁過了一道“小小門檻”,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進行引導語的口語訓練時,以“春天真美”為主體的美術活動,可以設計什么樣的引導語?如果馬上要求學生上臺進行模擬展示,學生肯定畏難不愿上。那么,根據(jù)“登門檻效應”,首先確定一個個小目標:
(一)個人嘗試練習設計引導語;(二)同桌之間分別模擬展示引導語;(三)與前后左右的小組交流,學習不同的引導語;(四)全班交流,比比哪個小組的引導語最精彩;
由于設置的目標由易到難,學生能充分地參與口語訓練,并且在合作學習中逐步得到提高,就像登門檻一樣,一步步前進,通過引導,經(jīng)過“搭梯子”使之一步步達到教學目標,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霍桑效應,關注每一位學生
霍桑是美國一家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它為員工提供了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和完善的福利保障,但工人仍然牢騷滿腹,生產(chǎn)效率也不理想。為探究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該廠開展了一項“談話”實驗。專家用了2年多的時間,找工人“談話”2萬多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產(chǎn)值大幅度提高。“霍桑效應”告訴我們,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根據(jù)霍桑效應的啟示,當我們的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注時,其學習效果就會大大提高。因此在口語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口語表達的機會,使其在表現(xiàn)中體會到喜悅和成功,在教師的鼓勵和同學的掌聲中樹立信心,從而更加努力學習。為了調(diào)動一些不敢大膽參與課堂活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在每節(jié)課的前五分鐘,輪流讓每位學生講幼兒故事、新聞評說和組織游戲等等,搭建平臺讓每位學生在集體面前表現(xiàn)自己。還可以采用小組模擬的方式,讓學生輪流扮演教師進行教學模擬,其他組員扮演幼兒進行應答并點評修改語言組織。當學生去幼兒園見習時,讓學生收集幼兒園中的教育實例或者幼教雜志上的教育案例,進行小組討論、分組模擬、教師點評,不僅讓她們明白“怎么辦、為什么”,而且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教育教學口語水平。
五、避免“搭便車效應”,加強課堂組織管理
搭便車效應是指在利益群體內(nèi),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nèi)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獨自承擔的心理現(xiàn)象?!按畋丬囆钡奈:Ψ浅4?,它極有可能會削弱整個合作小組的創(chuàng)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特別是在口語訓練的教學過程中,常常需要進行分組訓練,有些性格內(nèi)向、不愿開口的學生在小組內(nèi)充當了旁觀者和聽眾,最后卻坐享其成。不僅自己得不到鍛煉提高,而且影響小組其他同學的積極性。因此,為避免“搭便車效應”,就要加強課堂的組織和管理。
1.分組學習,加強指導。
在口語訓練中,需要大量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為避免“搭便車”現(xiàn)象發(fā)生,在訓練的每個階段,采取不同的分組形式,可以兩人一組、四人一組、六人一組,一般情況是將四至六人分為一個小組,這樣可以使“搭便車”的現(xiàn)象減弱,而且縮小規(guī)??梢韵鳒p惰化現(xiàn)象,取得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此外,在分組活動開始后,教師可依次到各組傾聽并給予必要的指導。
2.明確任務,合理分工。
將學習目標落實到小組及個人,要求人人參與,任務明確,從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個體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在分組活動的時候,要求每組選出一人作為組長,負責組織本小組的活動。如在進行“即席發(fā)言”的訓練中,選出一人為組長,一人為記錄員,要求人人發(fā)言,記錄員將每人的發(fā)言時間、內(nèi)容記錄下來。根據(jù)每人發(fā)言的情況,另選一人作為小組代表,將本組參加的人員及其觀點面對全班同學進行匯報發(fā)言。這樣人人有任務,互相受監(jiān)督,避免“搭便車”現(xiàn)象。
3.加強反饋,分層評價。
在口語交際訓練活動結(jié)束之后,教師要及時進行評估反饋,可以請各組代表上臺輪流發(fā)言,匯報訓練活動情況。對于每組的發(fā)言,教師應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評價,并在最后做出中肯的總結(jié)性的評價。這樣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jié)果有所了解,從而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并且明確努力的方向。
總之,中職幼師生職業(yè)口語能力的訓練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過程,要對學生的心理變化有所了解,并且采取不同的措施。教師不僅要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革,還要以人為本,重視心理規(guī)律的學習和研究。如果我們能成功地運用不同的心理效應,定能使我們的口語訓練更有針對性,增加口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伊彩霞.新媒體語境下幼師生職業(yè)口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教學改革與實踐,2018.
[2]黃惠碧.淺談教育實踐中幼兒故事教學與提升幼兒口語能力的結(jié)合[J].科技教育,2015.
[3]李枝榮.淺談心理效應在中職語文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研究,2011.
[4]王昭,石利.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研究[J].戲劇之家,2019.
[5]盛敏菊.有效培養(yǎng)幼師生職業(yè)口語素養(yǎng)的實踐探究[J].職業(yè)教育,2013.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行動研究法的中職幼師生職業(yè)口語能力教學模式研究與探討》;項目編號:GXZZJG2018B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