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聲敢,柴偉綱,柳新菊,安雪花,蔣金花,呂露,李崗,王菲迪,趙學平*
(1.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產(chǎn)品質量標準研究所 省部共建農(nóng)產(chǎn)品質量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籌)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農(nóng)藥殘留檢測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21; 2.寧波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寧波 315040)
草莓果實因具有柔軟多汁、色澤艷麗、甜酸適度、芳香濃郁、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的特點而深受喜愛[1]。近年來,浙江省草莓發(fā)展迅速。據(jù)統(tǒng)計,全省草莓種植面積0.67萬hm2,年產(chǎn)量超過10萬t,產(chǎn)值超過10億元,是浙江省建德、嘉善、奉化、臨海等地農(nóng)民致富的主導產(chǎn)業(yè)[2]?;颐共∈钦憬〔葺鳟a(chǎn)區(qū)普遍發(fā)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為害花器、果實,也侵染果柄、葉和葉柄等,還會引起采后草莓果實腐爛,常造成10%~30%的減產(chǎn),嚴重時達50%以上[3]。目前,草莓生產(chǎn)中灰霉病的防治主要依靠殺菌劑進行化學防治。但隨著殺菌劑的長期使用,省內(nèi)外草莓灰霉病菌已對部分殺菌劑產(chǎn)生抗藥性[4-16]。若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導致防效下降,防治成本上升。同時,殺菌劑的不規(guī)范使用也引起草莓中農(nóng)藥殘留的超標[17-22],最終影響草莓產(chǎn)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為明確浙江省草莓生產(chǎn)上常用農(nóng)藥和新型農(nóng)藥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第120部分:殺菌劑防治草莓灰霉病》(GB/T 17980.120—2004)的要求[23],選擇11種殺菌劑進行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以期為浙江省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東錢湖香草園單體大棚內(nèi)進行,土壤質地為壤土,pH值6.2,有機質含量為4.52%。供試作物為草莓品種紅頰。試驗草莓起壟栽培,畦寬90 cm,每畦栽種2行,行距25 cm,株距20 cm。試驗時期為草莓開花結果期,草莓灰霉病發(fā)病初期。試驗前7 d及試驗期間沒有進行其他病蟲草害的藥劑防治。
42.4%唑醚·氟酰胺懸浮劑(巴斯夫歐洲公司);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巴斯夫歐洲公司);38%唑醚·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巴斯夫歐洲公司);8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陜西恒田生物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1 000億芽孢·g-1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德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400 g·L-1嘧霉胺懸浮劑(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日本住友化學株式會社);25%啶菌噁唑乳油(沈陽科創(chuàng)化學品有限公司);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50%異菌脲懸浮劑(美國富美實公司);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
設17個處理。處理1,42.4%唑醚·氟酰胺懸浮劑150 g·hm-2;處理2,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337.5 g·hm-2;處理3,38%唑醚·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342 g·hm-2;處理4,8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1 000 g·hm-2;處理5,1 000億芽孢·g-1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制劑900 g·hm-2;處理6,400 g·L-1嘧霉胺懸浮劑360 g·hm-2;處理7,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375 g·hm-2;處理8,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750 g·hm-2;處理9,25%啶菌噁唑乳油200 g·hm-2;處理10,25%啶菌噁唑乳油400 g·hm-2;處理11,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375 g·hm-2;處理12,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600 g·hm-2;處理13,50%異菌脲懸浮劑375 g·hm-2;處理14,50%異菌脲懸浮劑750 g·hm-2;處理15,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62.5 g·hm-2;處理16,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93.75 g·hm-2;處理17為清水對照。每處理重復4次,小區(qū)面積12 m2,隨機區(qū)組排列。
試驗時間為2017年12月19日至2018年1月17日。試驗期間共施藥3次,分別于2017年12月19日、2017年12月26日和2018年1月2日進行噴霧處理,按照常規(guī)施藥方式使用花果山牌3WBD-16型背負式智能電動噴霧器(工作壓力0.2~0.4 MPa,臺州市廣豐塑業(yè)有限公司)對草莓植株葉片及果穗部均勻噴霧,重點噴施果穗部。先噴施清水對照,然后噴施各處理殺菌劑,同一殺菌劑濃度從低到高依次噴施,不同殺菌劑之間更換時須清洗噴霧器,噴霧量按照750 L·hm-2計算。
試驗共調查5次。2017年12月19日調查試驗基數(shù),2017年12月26日及2018年1月2日、1月9日、1月17日分別調查1、2、3次藥后7 d及3次藥后15 d結果。調查時每小區(qū)采用五點取樣,共調查200個果左右,記錄總果數(shù)和病果數(shù)。
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按GB/T 17980.120—2004的要求[23]計算,并使用DPS統(tǒng)計分析軟件(17.10版)中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對防治效果進行方差分析。
試驗期間,各處理草莓植株生長正常,未觀察到藥害現(xiàn)象,表明在供試濃度下各處理對草莓安全。
11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見表1。
表1 11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的田間防效
注:同列數(shù)字后不同字母表示處理間在0.05水平差異顯著。
從表1可知,1次藥后7 d,11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均較低,為12.3%~42.7%。2次藥后7 d,11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均有提高,達27.5%~69.9%,其中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93.75 g·hm-2、8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1 000 g·hm-2和50%異菌脲懸浮劑750 g·hm-2的防效最高,均超過60%;但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375 g·hm-2、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300 g·hm-2、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337.5 g·hm-2、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750 g·hm-2和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600 g·hm-2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均低于50%,最低防效僅為27.5%。
3次藥后7 d,11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繼續(xù)上升,各處理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均達到最高值,為55.6%~85.8%。其中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93.75 g·hm-2、50%異菌脲懸浮劑750 g·hm-2、25%啶菌噁唑乳油400 g·hm-2、38%唑醚·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342 g·hm-2和42.4%唑醚·氟酰胺懸浮劑150 g·hm-2的防效最高,均超過80%。其次為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62.5 g·hm-2、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337.5 g·hm-2、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600 g·hm-2、50%異菌脲懸浮劑375 g·hm-2、25%啶菌噁唑乳油200 g·hm-2和8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1 000 g·hm-2,其防效為75.9%~78.9%。400 g·L-1嘧霉胺懸浮劑360 g·hm-2、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750 g·hm-2、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300 g·hm-2和1 000億芽孢·g-1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900 g·hm-2的防效均超過60%。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375 g·hm-2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相對最差,僅為55.6%,且與其他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
3次藥后15 d,1 000億芽孢·g-1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900 g·hm-2處理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略有上升,達65.7%。其余10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均有所下降,為50.9%~78.3%。其中,防效超過70%的處理有50%咯菌腈93.75 g·hm-2、50%異菌脲750 g·hm-2、25%啶菌噁唑400 g·hm-2、38%唑醚·啶酰菌胺342 g·hm-2、42.4%唑醚·氟酰胺150 g·hm-2和25%啶菌噁唑200 g·hm-2。防效60%~70%的處理有50%嘧菌環(huán)胺600 g·hm-2、80%克菌丹1 000 g·hm-2、50%咯菌腈62.5 g·hm-2、50%腐霉利750 g·hm-2、50%異菌脲375 g·hm-2和400 g·L-1嘧霉胺懸浮劑360 g·hm-2。防效50%~60%的處理有50%嘧菌環(huán)胺水分散粒劑300 g·hm-2、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337.5 g·hm-2和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375 g·hm-2。其中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375 g·hm-2的防效與其他處理的差異達顯著水平。
總體來看,11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均隨著用藥次數(shù)的增加而上升,在3次藥后7 d時均達最高值,為55.6%~85.8%,然后隨著時間的延長,防效開始下降。同一殺菌劑不同濃度處理結果顯示,高濃度處理的防效均高于低濃度處理。其中腐霉利低濃度處理的防效顯著低于高濃度處理,啶菌噁唑、嘧菌環(huán)胺、異菌脲和咯菌腈等4種殺菌劑低濃度處理的防效與高濃度處理的防效差異不顯著。
試驗結果顯示,11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均隨著用藥次數(shù)的增加而上升,在3次藥后7 d時均達最高值,為55.6%~85.8%。然后隨著時間的延長,防效開始有所下降,為50.9%~78.3%,表明唑醚·氟酰胺等11種殺菌劑均可用于草莓灰霉病的防治。其中,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50%異菌脲懸浮劑、25%啶菌噁唑乳油、38%唑醚·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42.4%唑醚·氟酰胺懸浮劑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效最佳,建議生產(chǎn)上優(yōu)先選用這些殺菌劑進行防治。防治時選擇灰霉病發(fā)病初期或發(fā)病前首次用藥,并根據(jù)病害發(fā)展、天氣變化等情況連續(xù)用藥2~3次,每次間隔7~10 d,以確保對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有效。
目前,國內(nèi)已相繼報道了草莓灰霉病菌對啶酰菌胺、腐霉利、異菌脲、嘧霉胺、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等產(chǎn)生抗藥性[4-16],但從本次試驗結果來看,在供試濃度下,含有這些有效成分的唑醚·氟酰胺、啶酰菌胺、唑醚·啶酰菌胺、嘧霉胺、腐霉利、異菌脲、咯菌腈等7種殺菌劑對草莓灰霉病均有較好的防效,3次藥后7 d防效為69.8%~85.8%(除腐霉利低濃度處理外),初步表明試驗基地草莓灰霉病菌尚未對啶酰菌胺、腐霉利、異菌脲、嘧霉胺、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等殺菌劑產(chǎn)生抗藥性。但需注意,在使用殺菌劑進行防治時,應優(yōu)先選擇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農(nóng)藥進行防治。采用化學農(nóng)藥防治時,應輪換或交替使用化學農(nóng)藥,以避免或延緩草莓灰霉病病菌產(chǎn)生抗藥性,從而延長殺菌劑的使用壽命。
草莓灰霉病發(fā)病時期長且產(chǎn)孢量大,僅依靠殺菌劑防治比較困難,應采用農(nóng)業(yè)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防治。如合理密植,避免過多施用氮肥,控制棚內(nèi)溫濕度,及時去除老、病、殘葉及染病花序、病果,于發(fā)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優(yōu)先選擇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24-25]、中生菌素[26]、多抗霉素[26]、丁香酚[27]、20%乙蒜·丁子香酚可濕性粉劑[28]和12.5%暗羅·丁子香酚可濕性粉劑[28]等生物農(nóng)藥進行防治,必要時使用化學農(nóng)藥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