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家麗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學生是學習與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探尋多年的科學教學足跡,細細觀察一些常見的教學細節(ji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已經(jīng)成為學生科學學習的干擾者,而不是促進者。筆者以課堂上常見的一些學生“被打擾”的現(xiàn)象加以闡述與分析,產(chǎn)生自己的想法,再通過自己在教學中的諸多實踐,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思維,不斷學習再反思,漸漸走向主動探究,充分落實學生在科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 “被打擾”現(xiàn)象 主動探究
我們常常說“一切為了孩子”,恨不得為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這樣才是愛孩子。但很多時候,“不做什么也是愛”。也許學生經(jīng)歷那個過程會累點,會經(jīng)歷犯錯與挫折,但我們?nèi)孕杪齺?。只要在旁邊陪伴、守護,就足夠了。
小學科學課堂上,也會出現(xiàn)教師包辦代替、過度控制等現(xiàn)象,這些會干擾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
一、不做“課堂上的話袋”,還學生思考的空間
“被打擾”現(xiàn)象: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1課《空氣的性質(zhì)》,當學生認識到空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zhì),也需要占據(jù)空間,此時教師順勢質(zhì)疑:那它會不會像其他物質(zhì)那樣有質(zhì)量呢?學生產(chǎn)生了爭議,自然而然就想辦法進行研究。
但這對四年級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很多同學愁眉苦臉,低著頭躲避著教師的目光,嘴里不住地嘮叨:怎么做呢?此時教師“得意”起來,好像故意為難大家似的,開始以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喋喋不休起來:給大家五分鐘時間,獨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寫在或畫在記錄本上,看誰最聰明。
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教師繼續(xù)大聲說:注意獨立思考!不要互相干擾!然后開始在教室里走來走去,可學生仍是竊竊私語,舉棋不定,咬著筆頭思索著……
看到學生們的方法沒有接近自己的意圖,教師心中有點惱意,不耐煩地說:快點思考,不要浪費時間了!走到一位她自認為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身邊看了一下,說:不對,再想想。沉默了幾秒鐘,教師還是對全班同學提示說:想要知道物體有沒有質(zhì)量,可以采取比輕重的方法,比輕重又該怎么做呢?背著手在教室里繞了幾圈,教師又表揚了幾個思考認真的同學。繞著教室走了好多圈,終于有一位同學寫出來了!她兩眼放光,激動地說:文軒同學想法非常棒??!其他同學要沉心靜氣思考……大家要快點了……這些話語之后,很多學生開始不思考了,等著聽別人的想法,教室也不安靜了,嘀嘀咕咕講起話來。有個學生呆坐在那兒,搖著身子把筆扔在一邊,叫起來:煩死了!教師依舊在說個不?!?/p>
聚焦熱點:
阿莫納什維利把教師在學生思考時隨時隨地說一些提示語,比喻成“課堂上的話袋”,形象地說明了教育教學中的廢話。這些廢話干擾了學生的思想,打斷了學生的思路,甚至讓學生覺得思考也不是愉悅的,產(chǎn)生一種煩躁的情緒,從而不再想思考下去……
應對策略:謹言慎行,慧心生靜。
有的教師往往這樣說:“課上的時間不夠……我來不及教完!”尋找這些借口的同時,又是否思考過:他的“話袋”吞沒了多少分鐘時間!其實,其禍害更在于破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干擾了學生思維的完整性,侵占了學生思考的空間。
二、不做“交流衛(wèi)道士”,還學生縝密的思維
“被打擾”現(xiàn)象:
科學課堂中,教師經(jīng)常要和學生們交流想法,特別是在實驗方案的引導上,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此時,教師的想法會牽引著學生正確地思考,但有時教師也會完全沉迷于自己的想法,不講出預設的答案,誓不罷休,這就出現(xiàn)了下面的現(xiàn)象:
教學《熱空氣和冷空氣》時,討論:為什么熱空氣向上升?怎么才能證明熱空氣是上升的呢?學生的回答和教師的想法差距很大,教師就一直在追問:還有沒有補充或糾正的?終于有一只小手畏畏縮縮地舉起來了,教師趕緊把他叫了起來,可是那學生站起來斷斷續(xù)續(xù),結(jié)結(jié)巴巴還是沒說清楚。教師大失所望,淡淡地說:“請坐,等想好后再說!”又一個學生舉起手來,教師眼前一亮,像抓到救命稻草似的請他說,這個學生站起來結(jié)結(jié)巴巴回答道:“這是……這是……”還沒等他說完,教師就急忙打斷:“這個觀點剛才那名同學說過了,請坐!”全班哄堂大笑,學生的臉漲得通紅,不好意思地低頭坐了下來。然后,教師又請一個女生來回答。這個學生似乎有些膽小,聲音細若游絲。教師見狀,果斷地說:“好,坐下,以后聲音要響亮一點。再請一名同學來說!”若干次的回答中,教師只要發(fā)現(xiàn)與自己的理想答案不相同,就會打斷學生的發(fā)言;或者剛說沒幾個字,教師迫不及待一股腦兒地把答案和盤托出……
聚焦熱點:
像這樣的現(xiàn)象在科學課堂上很常見,替學生們說實驗現(xiàn)象的,說實驗結(jié)論的……
其實,在教學中,一道題的答案并不能對學生產(chǎn)生長遠的影響,而教師對學生答案的態(tài)度則可能影響學生一輩子??茖W課堂關注的是學生的探究過程,千萬不能簡化成知識傳遞過程,只看到答案的重要性,而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打斷學生課堂發(fā)言的行為會讓他們永遠也不想在課堂上發(fā)言了,那我們還怎么知道他們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還怎么尋找“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幫助學生進步呢?對學生的持久關注與耐心傾聽,才能保護學生思維的純真。
應對策略:以退為進,甘于“懶惰”。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的一個學生深夜還在做實驗,他看到了,就問他上午在做什么?學生答:做實驗。盧瑟福又問:下午在做什么?回答:做實驗。盧瑟福于是發(fā)出那著名的一問:那你什么時候思考呢?
看到這“三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盧瑟福并不看好學生只做實驗不思考,實驗可以懶點,思考卻不能懶。同樣,我們的課堂上教師也不能只要答案不要過程。教師不能只顧自己說,不讓學生思考,教師言語上的霸道,扼殺了學生的思維。把舞臺留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看上去“懶惰”了,實際上卻“前進”了。
三、不做“無米之炊”,還學生本真的實驗方案
“被打擾”現(xiàn)象:
科學教師每節(jié)課都會帶著學生們做探究實驗,實驗方案從何而來?書上的?教師思考創(chuàng)新的?學生們想出來的?也許你會說兼而有之,但在科學課上也不乏出現(xiàn)教師思慮不周,硬性規(guī)定課堂上就做這個實驗,就用這個方法做實驗的情形,這個次數(shù)還不會少。
《光的行進》是五年級上冊的內(nèi)容,研究“光在空氣中是按照怎樣的路線行進的”這個問題時,教師引導學生經(jīng)過討論設計了實驗方案:光是否能在三張紙板上的小洞里通行。教師以為自己大功告成,沒想到這個時候,有個學生嚷嚷起來:“老師,我有更簡單的方法。想要知道光在空氣中是不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只要準備一根彎頭吸管,讓光通過直線和彎曲兩種情況,就可以證明我們的猜想是不是正確的?!?/p>
這種想法一說出來,全班同學都被說服了,教師內(nèi)心里也覺得辦法真心不錯??墒钦n前沒想到啊,沒有準備實驗材料,即使再簡單,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得說:想法很好,自己課后試試,緊接著就帶著學生們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
聚焦熱點:
科學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教學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起點,很多實驗需要學生課后根據(jù)自己設計的方案去進行觀察,去記錄,像科學家那樣用科學事實、科學數(shù)據(jù)說話,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如果長期時間學生都按照教師教的方法去實驗,自己就會懶于思考,拿不定主意,也就不再動手實驗。
應對策略:“用教材教”,挖掘“生成力”。
作為教師,應遵循以生為本、合理指導的原則,我們應該首先了解實驗計劃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根據(jù)兒童認知特點、實驗難易程度、學生已有水平,引導學生注重實驗的嚴謹和規(guī)范,保證實驗驗證數(shù)據(jù)的準確和正確,而不是干擾學生,逼迫他們一定要按照書上的和教師的想法去做,剝奪學生探究的樂趣。
傳統(tǒng)教學中,只注重了教材,實際上是在“教教材”,缺乏對學習資源的整合,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教材中的實驗,其實驗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師課前應深入理解教材,充分預設認知主線,挖掘具有“生成力”的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從而實現(xiàn)個體超越,走向成功。
四、不越俎代庖,還學生細致靈巧的雙手
“被打擾”現(xiàn)象:
你或許有這樣的聽課體驗:教室里有七八組學生,他們都在做相同的實驗,教師在巡視指導,在兩組呆了幾分鐘。要下課了,大部分小組還沒有做好。怎么辦呢?就見那個教師讓學生們停下來了,“沒做完的小組不做了,課后再做,聽這兩組同學來匯報”,噼里啪啦,沒一會兒工夫,結(jié)論出來了??墒牵€有幾個小組沒做完呢!他們心底里真的相信這個結(jié)論嗎?他們課后還會動手做嗎?
……
聚焦熱點:
實驗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shù),半途而廢、數(shù)據(jù)錯誤、教師代替操作甚至在多媒體視頻上做實驗……數(shù)量原本就少得可憐的學生分組實驗,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干擾下,更是“岌岌可?!?。有些教師說:學生學會了,弄懂了,做不做實驗都一樣。但真的是這樣嗎?
應對策略:勇于削權,將自己“推”出課堂。
在課堂上,經(jīng)常看到教師“一言堂”,學生都得聽他的,恨不得掌控學生所有的行為與思想,這樣才能體現(xiàn)他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教師,我們反省過自己的行為嗎?是不是很多時候都打著“我是為了學生好”的旗號,干著對學生不好的事情呢?
站在課堂上的我們,更應把學生放在中心,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先,讓學生自己想、自己做,只有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我們才能施以援手,主動削弱自己在課堂上的所謂“權力”,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