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選取蘭州市第三十四中學的八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實驗班與對照班,就故事教學法進行英語閱讀成績提升的研究,以望能對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故事教學法;英語閱讀成績;教學措施
【作者簡介】馬麗萍(1974-),女,回族,甘肅蘭州人,甘肅省蘭州市第三十四中學,中教一級,教育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應用故事教學法提高初中生英語閱讀成績的實驗研究》。
故事教學法分為準備活動、呈現(xiàn)過程、操練、拓展活動四步,將其貫穿于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可通過較為新穎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在調(diào)動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可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的思維。此外,故事教學法以故事邏輯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可緩解死記硬背帶來的學習枯燥感。
一、初中生英語閱讀教學現(xiàn)狀
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改革處于發(fā)展之際,初中階段的教學質(zhì)量對于學生升學率極為關(guān)鍵。而英語作為學習難度較大的科目,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教學方法亟須創(chuàng)新,尤其針對英語閱讀模塊的教學。就目前教學現(xiàn)狀而言,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的教學時由于教學觀念較為傳統(tǒng),缺乏英語邏輯的教學,因而使得學生英語閱讀水平較低[1]。對此,故事教學法可彌補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不足,有效提高學生英語閱讀成績。
二、應用故事教學法提高初中生英語閱讀成績的實驗研究
1.實驗對象。本研究選取蘭州市第三十四中學的八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故事教學法在初中生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兩個班級其中一個作為對照班,另一個作為實驗班,兩個班級的學生的英語水平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實驗班共50名學生,對照班共51名學生,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受試人數(shù)分別為隨機挑選的各班40人。
2.教學方法。兩個班級的實驗時間均為八年級上、下兩學期,其中:
對照班:應用常規(guī)教學方法,即老師指定閱讀內(nèi)容讓學生自行進行閱讀,最后老師對重難點進行講解。
實驗班:應用故事教學法,具體如下:
(1)選取簡單故事模板引入英語閱讀教學??死暾Z言習得理論中提及習得假說,即首先需要讓學生建立英語意識,將學與習獨立開來,并將第二語言的學習與母語習得過程相結(jié)合,從而可有效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效果。
在本次實驗研究中,針對實驗班,教師十分注重日常習慣的養(yǎng)成,選取簡單通俗易懂的英文原著故事引導學生閱讀并定期開展故事情節(jié)的討論。
(2)引導學生進行故事復述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英語思維對閱讀理解的審題至關(guān)重要,如審題方向有所偏差,則難以獲得較高的應用分數(shù)。
如為了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思維,教師會讓學生觀看指定英文故事片,并組織學生討論英文故事片的梗概。為鞏固教學效果,可給予學生一周的準備時間,使其詳細復述英文故事片所講述的故事。在復述過程中,如學生出現(xiàn)表述錯誤,或者情節(jié)講述有誤,教師在傾聽過程中會進行記錄并在事后告知學生,要求其重復觀看該英文故事片,引導其對比前后兩次的觀看體驗并再一次進行故事復述。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考試時便可更加熟練的應用故事邏輯避免審題錯誤的問題發(fā)生。
(3)成立學習小組,進行故事拓展。根據(jù)斯旺的語言學習理論,英語教學不僅包括語言輸入同樣也包括語言輸出,即英語應用能力。
例如英語閱讀考試中包括完形填空、閱讀理解、任務型閱讀等題型,其意在考驗學生對英語文章的總結(jié)能力,要求學生具有較為清晰的故事邏輯。
3.觀察指標。選用120分評分制,對學生的英語閱讀成績進行評價,72分為及格;>110分為非常優(yōu)秀;90-110分為優(yōu)秀;72-90分為良好;<72分為不合格(差);教學有效程度可通過合格率來評價。
4.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最終得出實驗結(jié)果,組間比較檢驗采用X2,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實驗結(jié)果。經(jīng)過不同教學方法實驗后,實驗班整體學生的英語閱讀成績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三、結(jié)論
由上表可得,故事教學法能較為有效提升初中英語閱讀成績。實驗班學生英語成績得到有效提高,英語閱讀失分率大大降低。據(jù)分析,故事教學法對英語其他教學內(nèi)容也有所幫助。而對照班在學習過程中因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成績提升并不十分明顯,高分情況以及合格率與實驗班也有較為明顯的差距。綜上所述,故事教學法結(jié)合克里申與斯旺的輸入輸出理論,以故事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感態(tài)度,促進英語閱讀成績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逯建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J].學周刊,2019(2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