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湯亭亭的《女勇士》講述了一位美國華裔少女的成長故事。作品以主人公敘事者“我 ”的經歷為線索,通過“我”的眼睛和聲音將其他的女性人物展現(xiàn)給讀者。通過視角、措辭以及表達方式的不斷轉變,敘事者不斷調節(jié)自己與其他人物的敘事距離,從而確立了自己的個性及美國性。這種敘事距離上的安排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敘事者以及作者的西化傾向。
【關鍵詞】湯亭亭《女勇士》;女性人物
【作者簡介】雷玲,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語言文化學院。
一、女勇士的想象性構建
女勇士的原型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故事中的花木蘭。但是敘事者筆下的女勇士是將美國功夫電影帶來的靈感與母親講過的傳奇性故事進行想象性加工而產生的。故事始于一個敘事者童年的夢境,“每天晚上我媽媽都會講故事知道我們都睡著。我不知道故事在哪里結束,夢境又從什么地方開始”。女兒把自己想象成是故事中的花木蘭,用她的口吻講述著發(fā)生在古老中國的故事。敘事者通過想象將自己的視角與所講述人物花木蘭的視角融為一體,她在講述花木蘭的故事,也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如果第三人稱敘事中的“她”表明的是“他者”,那么女勇士花木蘭借助第一人稱敘事者“我”的視角和聲音取得了主體性的地位。我就是花木蘭,花木蘭也就是我,兩者已經不分彼此。一方面,敘事者通過采用第一人稱人物敘事與她想象中的人物花木蘭打成一致認同,從而也拉近了敘事者與這個人物的距離;另一方面,讀者可以借用人物視角以人物的立場進行體驗和感受,從而拉近讀者與人物間的距離,讓讀者更能理解和同情人物。如此,讀者,人物和敘事者之間的距離達到最小,三者在此達到高度認同。
二、英蘭的對立性構建
英蘭是敘事者的母親,也是連接各個章節(jié)的另一個線索人物,對于她的刻畫比較復雜。盡管全書只有“巫醫(yī)”一個章節(jié)是獨立出來專門描寫英蘭的,她的形象和聲音卻貫穿整個作品。母親英蘭不僅是一個對話者,通過語言,故事不斷向女兒灌輸中國文化和傳統(tǒng),也是敘事者講述刻畫的對象。有時她以第三人稱“她”的身份在文中出現(xiàn),有時她又以第二人稱“你”的身份出現(xiàn)直接和敘事者對話,而在很多對話中又轉而變身第一人稱敘事者向女兒進行大段的講述。敘述人稱的轉變也反映了敘事者與母親忽遠忽近的距離。在“巫醫(yī)”這一章,母親的講述通過大量的直接引語穿插在敘事者的第三人稱的敘述中,即使在敘事者的敘述中以“她”的身份出現(xiàn),敘事者也會頻繁地使用情態(tài)動詞“may”,“ would”,“could”等情態(tài)動詞來想象性地重建母親的故事,反映出她對母親的同情和理解,因此敘事者與母親之間的敘事距離在此達到最小。在“西宮門外 ”這一章,敘事者完全退出故事層面,以第三人稱全知敘事的方式將她和母親的距離拉開。而且,敘事者不再用“我媽媽”來指示她和人物之間的親屬關系,而是非常客觀甚至有些冷漠地稱她為“英蘭”,而且多處采用諷刺口吻來暴露英蘭的荒謬可笑和固執(zhí),從而又疏遠了與母親英蘭的距離。敘事者和母親之間這種若即若離的距離也反應女兒對母親的態(tài)度:一方面母親是敘事者想要接近的成功典范,但另一反面她又很難成為敘事者認同的對象。
三、月蘭的沖突構建
月蘭是英蘭的妹妹,也是敘事者的姨媽,她被移民的丈夫拋棄后在姐姐英蘭的鼓勵下來到美國。被拋棄之前她一直靠丈夫每月寄來的錢過著舒坦的日子。她是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女人—溫柔,隨和卻依賴性強,一無是處。她唯一能做的事情貌似只有不停地打擾大家,給大家添煩。對月蘭的刻畫實際上是通過她在美國生活現(xiàn)狀體現(xiàn)出來的,即她與姐姐英蘭,與英蘭的孩子以及自己的丈夫的沖突體現(xiàn)出來的。相比英蘭的荒謬、固執(zhí),月蘭的軟弱無能更讓敘事者心生厭煩。在兩姐妹的沖突中,敘事者似乎更接近英蘭的立場。仔細分觀察文本便會發(fā)現(xiàn),關于月蘭的敘事主要是以英蘭為聚焦中心的。例如,在指示家庭其他成員時,她主要是用“英蘭的兒子/女兒/外甥女/丈夫/妹妹”等。敘事者會借用英蘭的視角來批判月蘭,“英蘭發(fā)現(xiàn)她妹妹把東西擺得屋子里到處都是……人都活老了還不知道怎么收拾東西,這真讓她感到震驚”;也會透過英蘭的眼睛去觀察“英蘭看著這個脆弱無力的妹妹,她已是一個小老太太了。她的手指纖細,柔軟”,柔弱得讓人心生反感。種種沖突的刻畫都體現(xiàn)出敘事者對月蘭的排斥與反感。
四、總結
敘事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時,也是在講自己的故事。根據(jù)她對上述女性人物及其故事的講述方式,可將敘事者及其背后的作者的態(tài)度勾勒出來。通過分析敘事者對女勇士花木蘭,母親英蘭和月蘭的刻畫方式可以得知,敘事者與花木蘭之間保持著相對較近的距離,與母親英蘭的距離居中,與英蘭的距離最遠。這樣的距離安排與這些女性人物代表的文化價值觀不無關系?;咎m絕不再是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而是移植在中國封建社會背景下的美國女性主義者,她的身上體現(xiàn)了典型美國氣質—勇敢、獨立和自由。英蘭代表已經部分地接受了美國獨立自主思想熏陶的移民,但她還沒有完全適應美國的生活方式,沒有徹底地接受美國的價值觀念。客觀真實但卻有些刻板化描寫的月蘭是中國傳統(tǒng)封建思想與文化的代表,她軟弱無能,只能備受冷落。通過對以上三個人物的刻畫方式進行分析,揭示了敘事者及其代言的作者本人與代表美國文化的人物形象保持相對較近的距離,而與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物保持較為疏遠的距離,從而表明她們在成為美國人的同時已經不可避免地被美國主流文化同化。
參考文獻:
[1]Kingston, Maxine Hong. The Woman Warrior[J]. Vintage International Edition,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