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摘 ? 要】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為例,要有效達成教學目的,教師可以通過淡化分析、創(chuàng)設情境、活化體驗等相應策略,引領學生理解詩意、讀出詩韻、體悟詩情。如此,便可以將古詩教學的課堂打造成享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生命課堂,讓學生在掌握詩歌的基礎上收獲豐富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古詩教學;詩意;詩韻;詩情
古詩是中華文化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以精練的語言、深刻的意蘊、豐富的情感和美妙的意境,向人們展示了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讓中年級學生充分領略這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有效引領他們感悟詩言、詩意,真正體會作者的詩情、詩境,品味古詩的“形之美”“神之韻”呢?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為例,談談中年級古詩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淡化分析,適度解讀,理解詩之意
古詩的用語都是文言,它的詞義、句法與現(xiàn)代白話文相差很大。加上古詩講究用典,而有的典故年代久遠,成人也不容易理解,硬是讓涉世不深的少年兒童去深刻理解古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情感,實在有些勉為其難。鑒于此,要求小學生領悟古詩的大意,似乎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年齡特征。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大體把握詩意,而不是刻意咬文嚼字、講深講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的年段閱讀目標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边@表明教學時對古詩的解讀要適度。如果過度解讀,人為拔高,就會遠離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難以接受,久而久之,對古詩的興趣也會蕩然無存,這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因此,在理解大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淡化分析,讓學生自主選擇方法,進行合作學習,嘗試解決疑難。同時,教師要對學生自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做一些點撥,幫助學生總結、提煉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我能學”的轉變。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教師先讓學生組成合作小組,借助課后注釋、詞語手冊、字典等工具,討論并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字、詞、句。然后組織全班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首詩。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家已完成自主閱讀和合作學習,那我們就來聊聊這首詩吧!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詩人王維,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關于這首詩,你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師:你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生質疑,師生適時補充點撥,完善認知)
師:誰來用自己的話比較完整地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通過以上討論交流,學生已經(jīng)基本能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并初步感知詩人王維的情感??梢?,嘗試運用自學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來理解詩句,效果是比較明顯的。學生在教師的有效組織下,相互交流、補充、啟迪,解決疑難,從而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始終是熱情的鼓勵者、方法的總結者。
當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要過早地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應適當?shù)剡M行延遲評價,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精神狀態(tài)中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學習能力都會得到較好的提升。
二、創(chuàng)設情境,潛心吟誦,讀出詩之韻
古詩往往不對客觀現(xiàn)實做全面具體細致的描繪,而是在作者情思的驅動下選取現(xiàn)實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將作者的情感和表達的事物融為一體,勾勒出詩歌的意象。當作者在情感的主導下巧妙地將“物”“情”“神”“意”等多個層次融為一體,就會創(chuàng)造出可供情思自由活動的藝術空間——意境。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寥寥數(shù)語,就勾畫出詩人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備感孤單、思鄉(xiāng)心切的心境。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反復吟誦來點燃學生的激情,讓學生理解、領悟。
(一)涵泳文字,體悟詩歌的溫度
詩歌的生命和靈魂是情感。古詩教學應重讀輕講,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去誦讀,用自己的方式去吟唱,積極體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展開教學。
師:詩歌是詩人抒發(fā)情感的媒介,是詩人心靈的獨白。怎樣才能充分地體驗詩人的感情呢?除了要理解古詩的意思外,還要走進詩人的內心,把自己當作詩中的人物,與詩人一起高興,一起悲傷?,F(xiàn)在你就是大詩人王維了,請打開課本,再讀讀這首詩。
(生自由讀)
師:有些句子,我們一讀,心里感到熱乎乎的;有些句子讀過后,我們感到很難過,心里有一種涼涼的感覺。這就是文字的溫度。詩歌也一樣,你們讀出來了嗎?(出示第一句)你覺得這句話的溫度是熱的還是涼的?
生:涼的。
師:你是從哪些字或詞中體會到的?
生:我是從“獨”“異鄉(xiāng)”“異客”這些字詞中體會到這句話的溫度是涼的。我讀著讀著感覺心里一陣難過,想到此時的王維真的非常孤單。
師:體會得真好,你走進詩人的心里了。我們讀這句詩的聲音應該是低沉的,語速適當慢點,試著讀讀看。
(生自讀自悟)
師:是呀,對一個年少的人來講,離家時間長,心里一定是悲涼的。他獨自一人在京城里生活,這就叫——
生:(齊讀)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師:對,詩人王維孤獨一人,漂泊他鄉(xiāng),舉目無親,內心多么凄涼。這就叫——
生:(齊讀)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二)由景入境 ,感受詩人的感情
詩人的情感、詩歌的意境往往是由一連串有意義聯(lián)系的事物表現(xiàn)出來的,正是這些事物構成了古詩的藝術畫面。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找到這個“客觀聯(lián)系物”,使學生逐步進入詩境去悟詩,受到詩人感情的熏陶,認識詩中反映的客觀現(xiàn)實,學會賞析領悟其意蘊。只有將學生引入詩的意境,并加強悟性訓練,才能獲得應有的教學效果。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就在王維孤獨的等待中,九九重陽節(jié)到來了!看,大街上可熱鬧了!想象一下,此時的長安街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生: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興高采烈,有的結伴去登高游玩,有的跟家人一起去折茱萸,插在身上、門上,有的跟朋友一起飲菊花酒、吃桂花糕……
師:這樣的情景,你們在過節(jié)的時候曾見過嗎?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我覺得十分高興和幸福。
師:這就是家家戶戶歡度節(jié)日的情景。此時的王維觸景生情,加倍思念自己的親人,他不由得嘆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作客他鄉(xiāng)者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顯露。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jié)——就很容易爆發(fā)出來,甚至一發(fā)而不可收。這就是所謂的“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佳節(jié),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且往往和對家鄉(xiāng)風物的美好記憶聯(lián)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是十分自然的事。學生找到了“佳節(jié)的歡樂場面”這個客觀聯(lián)系物,進入詩歌的意境也就不難了。
(三)熟讀成誦,品味字句的韻味
《課程標準》提倡誦讀優(yōu)秀詩文。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國文課本是讀的學科,光聽老師講,而不讓學生讀是違背兒童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的,是極不明智的事。”所以古詩教學一定要堅持反復誦讀,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領略詩的大意,真正落實高效的課堂背誦。語文教材選編的這些古詩都是精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對于這些作品,課本不僅要求學生了解,而且要求學生背誦,讓這些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學生的血液之中,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從課始的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到感知詩的大致意思并讀出自己的理解,再到品味精妙字句后誦讀出詩的韻味,可謂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學生將自己融入古詩中,想象著畫面,美美地誦讀詩句,真正讀出詩的味道。
三、活化體驗,有效拓展,體會詩之情
(一)品味語言,尋找秘妙,增強古詩鑒賞力
古詩是極富魅力的語言作品,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些語言進行琢磨、推敲、品析甚至吟詠,體味古人用詞斷句的精妙之處,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感,增強鑒賞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了凄涼的氛圍。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獨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爱愢l(xiāng)為異客”說的是在他鄉(xiāng)做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的敘說在他鄉(xiāng)做客要強烈得多。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xiāng)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的一葉浮萍?!爱愢l(xiāng)”“異客”兩個詞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xiàn)過。而一經(jīng)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xiàn)客中思鄉(xiāng)感情的名句,影響深遠。
(二)讀寫結合,化詩為文,豐滿古詩的意境
小學階段的古詩,大多是寫景敘事之作。學生可以借助想象,把已有的經(jīng)驗與課文中所描繪的情景有機整合,產(chǎn)生主觀感受,化詩為文,把簡約的詩歌語言變?yōu)樯鷦?、豐滿的景物片段或故事小品。這種由讀到寫的轉換,給學生打開了一扇自由之門,使學生走進詩歌,走進作者內心,真正與文本、與作者對話,獲得情感共鳴。這對習作能力的提高有著現(xiàn)實意義,對升華古詩的意境也起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群詩閱讀,感受民俗,升華愛國的情懷
本單元選取的文章都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選取的三首古詩都描述了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習慣,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教完這首詩后,教師將文中的三首詩同時呈現(xiàn),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品一品,再帶領他們了解詩歌中描述的除夕、清明、重陽節(jié),體會作者不同的感情。然后出示學生熟悉的描寫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詩句,如描寫元宵節(jié)的《元夕》、描寫端午節(jié)的《端午三首》、描寫七夕節(jié)的《秋夕》、描寫中秋節(jié)的《嫦娥》等,鼓勵學生積累語言,拓展同題材的古詩詞,吸取文化營養(yǎng),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總之,小學中年級的古詩教學課堂應該是口中有聲、目中有象、心中有情、胸中有人的課堂,應該是個性張揚、有溫度的課堂,更應該是享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生命課堂。這樣的課堂是實在有效的,也是生動有趣的。
(浙江省諸暨市天馬實驗學校 ?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