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江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shù)學(Mathematics)的簡稱,STEM教育在美國已有較為成熟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模式,而在我國正處于起步階段。STEM理念的核心是通過跨學科知識和方法的整合解決真實情境的問題,STEM理念不是簡單的四門學科交錯一起,而是一種系統(tǒng)性的整合。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面對未知的世界和遇到的困難,經(jīng)歷科學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在猜想、假設、自主探究過程中構建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本文以高中物理“探究汽車轉彎”教學為例,按以下四個步驟探討STEM教育與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整合。
一、真實情境引入,提出探究目的
STEM教育研究項目來自于真實世界的具體問題。在“探究汽車轉彎”課堂上,教師可先展示關于大貨車轉彎時發(fā)生側翻的事故視頻或照片,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彎道方向和車輛的側翻方向,并提出疑問:貨車為什么會側翻?有什么辦法可以避免貨車側翻?
關于汽車側翻交通事故,學生通過報紙、電視新聞等渠道應有所聞,但學生未必有留意對彎道及側翻的方向進行對比觀察。真實的情境,可以給學生視覺的沖擊,使學生產(chǎn)生解答疑問的好奇心,激發(fā)探究動機。
二、科學知識剖析,明確探究方向
物理學科知識是實施STEM教育的重要載體,學科知識的應用是STEM教育的目標之一。學生首先應能透過現(xiàn)象理解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和原理,建立物理模型,即首先解決所面臨的情境“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學生不難說出,汽車轉彎其實是看做圓周運動的一部分,由此所涉及到的物理學科知識有圓周運動、線速度、向心力、離心現(xiàn)象等。
由前面所學知識可知,向心力的計算公式F=mv2r,將此計算公式運用于實際問題,存在“供”與“求”的關系。由此公式計算得出的量是屬于勻速圓周運動的“需求量”,而能否保持這樣的狀態(tài)做勻速圓周運動,需看外界對該物體向心力的“供應量”。如兩者不等,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由公式可知,汽車的質量很大,如轉彎,向心力的需求量會很大,側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至此,學生的目光自然聚焦在汽車轉彎時所需要的向心力來源上。
三、模擬實驗探究,實現(xiàn)技術應用
受現(xiàn)實條件限制,我們不可能到貨車側翻現(xiàn)場進行勘察和測量,但可在課堂上采用探究性實驗,模擬真實情境再現(xiàn),模擬采取技術和工程設計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解決實踐中“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為了讓學生能逐步深入地探究未知問題,可設計以下環(huán)節(jié)。
1.制作模型
用適當厚度的硬紙皮做一傾斜凹型軌道(長度稍長,方便操作),另一張硬紙皮放在水平桌面上,將其中一邊剪成圓弧形,如圖1所示。并沿著圓弧的邊緣畫兩條平行的曲線,兩條平行的曲線模擬公路的轉彎道。傾斜的凹型軌道底端與“轉彎道”的一端連接,另一端抬高一定的高度并用支架固定,將一小球從斜槽某一固定位置滑下,到達水平面時獲得一定的速度,用小球的滾動模擬汽車的運動。
2.實驗探究
探究活動1:有什么方法可使小球沿著劃定的路徑轉彎?你能想到多少種方法?
設計方案:在彎道外側沿著邊緣擺放一排積木,使小球從斜槽適當高度下滑,滑到水平彎道時,積木對小球的彈力提供轉彎所需的向心力,使小球沿設定的路徑轉彎。改變實驗條件引起現(xiàn)象的變化,可引發(fā)學生思維沖突,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也是科學新發(fā)現(xiàn)的來源。接下來,將小球從斜槽的較高位置靜止釋放,當運動到彎道時,小球將積木推出到彎道外側。接著,教師啟發(fā)提問:“為什么會把小積木推出外側?”此分析使學生加深了對轉彎問題中向心力“需求量”與“供應量”關系的認識,增強了學生對汽車側翻原因的直觀認識。
探究活動2:如撤去積木,失去積木的彈力,還有什么方法可使小球轉彎?
設計方案:沿著彎道的內(nèi)側曲線,將紙皮彎道外側向上折起,彎道外側底部塞入橡皮泥固定彎道的傾斜角度。此實驗需兩位同學配合,甲同學負責將小球多次從斜槽上固定的起點下滑,乙同學負責觀察小球滑至轉彎道的運動情況,通過擠壓或填補橡皮泥的方法,多次調(diào)節(jié)轉彎道的外側傾斜度,直至小球剛好能沿傾斜的軌道完成轉彎運動,用連拍相機可以拍攝到小球轉彎運動的過程中的連續(xù)位置照片。
以上實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小球從斜槽的較高位置靜止釋放,滑到水平面時,速度變大了,小球向彎道外側方向偏離??芍?,轉彎軌道的外側傾斜角度與小球運動速度須符合一定的對應關系,小球才能沿軌道轉彎,具體關系如何,需要依靠物理原理結合數(shù)學工具進行精確分析和計算。
四、數(shù)學工具輔助,精確工程設計
數(shù)學運算能力是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運用數(shù)學工具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計算正是STEM教育理念中強調(diào)的基本要求?;貧w到真實情境中,分析汽車轉彎向心力的來源,如果轉彎路面是水平的,向心力主要來源于汽車輪胎側向摩擦力,側向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是汽車必須有向外側滑動的趨勢,顯然會對汽車行駛造成一定危險。從模擬探究實驗中,我們得出可以將轉彎路面的外側升高一定的高度,車輛行駛控制一定的速度,即可避免產(chǎn)生側向摩擦力,實現(xiàn)汽車的安全轉彎。
工程的設計,不是一次計算能夠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經(jīng)歷反復的運算論證,才能得出符合技術要求和實際應用的工程方案。在課堂教學中,可更換已知條件和情境,可讓學生經(jīng)歷多種條件下的運算,也可采用函數(shù)分析、圖像分析、計算軟件輔助等多種方法處理數(shù)據(jù),體驗工程設計的嚴謹性和復雜性。
以“探究汽車轉彎”為例,采取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經(jīng)歷從真實情境提出問題,融合科學、技術、工程知識和數(shù)學運算方法開展模擬實驗的探究,設計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學習過程以物理知識為載體,以實驗探究為主要途徑,實現(xiàn)了STEM教育與物理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
STEM教育并非生搬硬套地將四個學科知識簡單疊加,也并非一定要分清四個學科的知識界線,強調(diào)的是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注重的是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相互促進,目標是培養(yǎng)解決真實世界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