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7年,教育部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如何找到一條適合本校實際的信息技術培訓新路徑,成為當前許多農村中小學校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以自己任教的桂平市蒙圩鎮(zhèn)中心小學為例,談一談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策略。
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應用是目前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很多中小學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沒有科學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原因如下:
1.年齡原因導致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低
多數(shù)情況下,中老年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遠不如青年教師。以我校為例,中老年教師大部分畢業(yè)于早期的師范學?;蛘邲]有上過師范類院校,幾乎沒有接觸過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加上這些教師長期在農村工作,接受新事物的意愿相對較低,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學習機會遠遠少于城區(qū)學校,使用現(xiàn)代化教育教學設備的時間也遲于城區(qū)學校,一系列因素導致農村中小學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跟不上時代步伐。
2.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教師不愿意參加相關培訓
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時間安排有一定特殊性。受限于師資不足,許多農村小學教師必須進行“包班”教學,很難調配出更多時間參加培訓,加上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農村教師外出參加培訓需要付出難以承受的時間成本。以我校為例,在過去開展的信息技術培訓過程中,參培教師普遍反映:實際培訓時間較短,路上耽誤時間太多,有時會占用休息時間;培訓模式大多是集中培訓,培訓時間與教學時間相沖突,教師很難調課。
3.培訓內容與實際需要不符導致教師參培熱情不高
目前,很多相關的信息技術培訓只注重理論講解,輕視實際操作,導致大部分教師未能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過去,我校按照這樣的模式開展培訓,教師普遍反映收效甚微,加上很多時候學習內容較多,參培教師未能很好地消化,最終導致應用效果不理想。另外,參培教師自身理解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存在差異,如果主辦方未能對培訓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就會導致培訓內容與教師的實際教學脫節(jié),影響了教師參培的積極性。
4.缺乏后續(xù)支持削弱了教育信息技術培訓的實效
據(jù)有關資料顯示,60%以上的教師在信息技術培訓結束后,會有意識地把學到的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又會漸漸放棄,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后續(xù)支持。以我校為例,很多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培訓確實很有必要,對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也很有幫助,但僅有的一兩次培訓不能夠讓他們充分掌握相關的技能,培訓后因為沒有后續(xù)支持,遇到的很多問題與困惑解決不了,久而久之就放棄了,這樣就大大削弱了培訓的實效。
二、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培訓的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桂平市蒙圩鎮(zhèn)中心小學堅持以校本培訓為基礎,以實踐應用為重點,全面提高全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一)完善校本培訓的組織與管理
建立完善校本培訓的管理機構,是開展信息技術應用培訓的前提和保障。為了更好地統(tǒng)籌協(xié)調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領導為副組長的學校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下設信息技術電教組、設備維護小組、教研組、輔導組,具體實施學校信息化建設。在校本培訓方面,我校明確電教組與輔導組為組織培訓的具體實施機構,制定校本培訓相關管理機制,并根據(jù)培訓項目的進展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和培訓計劃,引導教師積極參加培訓。
(二)精心設計培訓方案
培訓方案必須具有時效性、可操作性及秩序性,包括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培訓時間、人員分工等。筆者認為,每個學期或者每年的培訓內容不要太多,一般著重講解一到兩項內容即可,若培訓內容設置過多,教師掌握不了重點,就會導致培訓效果不理想。另外,培訓的時間要根據(jù)教師的工作日程進行設置,確保教師有意愿、有時間參加。以我校為例,從2014年開始,我校按照貴港市、桂平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文件要求,精心設計了培訓內容,力求每一期培訓都能讓參培教師掌握一項技能,例如:2014年電子白板實務操作培訓;2015年微課制作培訓;2016年課件制作與應用培訓;2017年“‘互聯(lián)網+背景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實務培訓”。通過對培訓主題進行分層設置,有效解決了培訓內容與實際需要不符導致教師參培熱情不高的問題。
(三)對青年教師加強集中培訓
青年教師是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的主力軍,是最能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中堅力量??梢哉f,讓廣大青年教師充分掌握各類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并充分發(fā)揮他們在學校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基本能夠解決教育信息化應用培訓缺乏后續(xù)支持的問題。
具體工作中,我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定期舉辦青年教師校本培訓,要求所有青年教師都能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并提出了5個層面的培訓要求。
1.計算機基礎應用。要求每一名青年教師懂得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應用,熟練使用常用工具軟件、Word和Excel等Office辦公軟件,學會文字處理、制作表格和貯存信息,并掌握一定的網絡安全知識,能夠解決常見軟件、硬件故障。
2.多媒體設備使用。要求每一名青年教師掌握應用多媒體上課的基本操作要領,能夠熟練使用多媒體教室中相關設備和課件輔助課堂教學。
3.資源和網絡應用。要求每一名青年教師掌握上網查詢、篩選、運用信息,并逐漸學會整合運用這些信息用于學科教學。
4.課件制作。要求每一名青年教師學會制作課件,包括學會熟練使用PowerPoint、幾何畫板、Flash等,鼓勵青年教師個人進行CAI制作,學會自制課件,為建設大容量學校資源庫做好充分準備。
5.計算機硬件及維護應用。要求每一名青年教師充分認識計算機硬件及其功能,并基本掌握計算機維護方面的知識。
通過上述校本培訓,我校青年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幅提升,有效帶動了中老年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解決了“培訓缺乏后續(xù)支持”的問題。
三、取得顯著成績
近年來,我校的信息技術應用實務操作能力培訓成效顯著:95%以上的教師掌握了常用工具軟件(Word、Excel、Office辦公軟件)的基本操作要領,學會了文字處理、制作表格和貯存信息;90%以上的教師能夠應用電子白板上課,熟練使用“班班通”教室、錄播室中的相關設備和課件輔助課堂教學;95%以上的教師能夠熟練運用互聯(lián)網瀏覽、查詢、篩選信息、發(fā)送電子郵件等;90%以上的教師會使用PowerPoint、幾何畫板、Flash課件等。
在此基礎上,我校教師進一步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近年來,我校受桂平市教育局委托,承辦了多次市(縣)級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賽課活動,還培養(yǎng)了一批能夠代表桂平市、貴港市、自治區(qū)參加不同級別課型比賽的優(yōu)秀教師,如:楊金坤老師執(zhí)教的《平移和旋轉》獲全國信息化教學優(yōu)秀課例展示二等獎;朱永紅老師執(zhí)教的《文明從我做起》獲全國“一師一優(yōu),一課一名師”部級優(yōu)課;梁偉娟老師執(zhí)教的《長城》和李雪鋒老師執(zhí)教的《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同時獲“一師一優(yōu),一課一名師”自治區(qū)級優(yōu)課;劉芯彤老師執(zhí)教的《觸摸春天》、盧靜老師執(zhí)教的《酸的和甜的》、施翠敏老師執(zhí)教的《搭石》、李冬梅老師執(zhí)教的《觸摸春天》、李姿斕老師執(zhí)教的《調查家鄉(xiāng)民俗文化》獲貴港市信息化教學優(yōu)秀課例二等獎;等等。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中小學校管理者應該勇于將先進技術應用于辦學工作,并把提高本校教師信息化素養(yǎng)擺在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把每一項培訓任務落到實處,讓每一個教師都能夠充分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不斷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努力提升辦學質量。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