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容
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已成為教師信息化教學需具備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因素,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教學效果。近年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而了解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xiàn)狀可為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提供有效的依據(jù)。筆者通過面向廣州市在職教師和學前教育師范生發(fā)放“幼兒教師應用能力測評卷”,對幼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并且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成因分析。
一、研究對象與測評工具
(一)被試結構
本次初測選取了100名幼兒園教師和110名學前教育師范生為被試,在被試的選擇上,筆者是選擇在“繼續(xù)教育網(wǎng)”完成并且通過了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的幼兒園老師,而在對師范生的評價對象則是定為已經(jīng)完成“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前教育師范生,對她們發(fā)放“幼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fā)展測評卷”。被試結構如表1所示:
(二)測評工具和形式
本研究所選用的測評工具是自編的《幼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fā)展測評問卷》,測評后,選取教師代表進行訪談。
面向師范生的測評采取現(xiàn)場測評的形式,測評對象是學前教育大二組和大三組的師范生,在師范生的測評中,筆者因為有學前專業(yè)課老師的引薦,測評的時間都是在她們的上課時間,所以她們都能比較認真進行答卷,師范生完成整個測評的時間是40分鐘左右。而面向幼兒教師的測評采取現(xiàn)場測評的形式,參與測評的5所幼兒園的園長大力支持測評,測評的時間都是在幼兒園的教研時間,教師們也很認真地進行答卷,教師們完成整個測評的時間是35分鐘左右。
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選取了已經(jīng)完成《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前教育二年級、三年級的師范生作為測評對象,在正式測評之前,隨機抽取39名學前教育師范生進行測評,從而進行測評問卷信度的檢驗。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軟件來計算Cronbach Alpha 值,通過信度系數(shù),檢驗調(diào)查問卷的信度。通常的標準如下:系數(shù)>0.8 很好;系數(shù)>0.7 較好;系數(shù)>0.6 可以接受;一般<0.6 需要修改問卷;<0.5 完全不適用。
在問卷的主要兩部分“應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和“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信度檢驗中,測出Alpha=0.807,信度很好;在問卷整體信度檢驗中,測得Alpha=0.784,信度較好,因此問卷信度較好,可進行測評。
2.效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測評工具《幼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fā)展測評》是筆者根據(jù)咨詢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指導專家的意見,發(fā)展測評問卷初步形成后,筆者請導師和有關專家對編制好的測評卷進行審閱和提出對問卷的修改意見,再根據(jù)修改意見完善發(fā)展測評問卷,從而保證問卷的“專家效度”。
筆者同時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2.0來計算問卷整體的效度,在“應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和“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效度檢驗中,測出KMO=0.763,效度較好;在計算問卷整體的效度檢驗中,測出KMO=0.697,所以問卷效度檢驗合格,可以使用。
三、幼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xiàn)狀
1.技術素養(yǎng)能力一般,尤其是運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的能力較弱
(1)多數(shù)幼兒教師能理解信息技術對改進課堂教學的作用,但很多幼兒教師不了解教學相關的通用軟件及學科軟件的功能及特點,在測評中,對于電子白板中的課件和電腦PPT課件的區(qū)分,理解不深刻。
(2)在教學課件制作方面,90%以上的幼兒教師會制作PPT課件,但普遍只會制作簡單的 PPT 課件,而內(nèi)容更為豐富的課件,如含音視頻、利用 Flash 軟件制作,會制作的教師只有30%,會使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的教師比例在36%左右,而且只是了解白板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基本功能,不理解白板課件的概念,所以制作課件和運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的能力偏低,這也是技術素養(yǎng)偏低的重要表現(xiàn),通過信息化手段評價學生的能力較弱。
2.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評價學生的能力較弱
完整的教學過程需要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習目標科學設計并實施信息化教學評價方案,并合理選取或加工利用評價工具,超過一半的教師對于如何評價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是沒有清晰的思路,這說明幼兒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夠重視學生的評價。
在各能力維度中,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評估與診斷的平均分最低(<1.3分),所以多數(shù)幼兒教師不懂得合理選取或加工利用評價工具,不善于利用技術手段對學情進行科學分析,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依據(jù),沒有引導學生利用評價工具開展自評與互評,做好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
3.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能力較弱
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是主要針對教師在學生具備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或相應設備的條件下,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所應具有的能力。很多幼兒園老師對多媒體平臺、軟件操作不熟練,應用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時,操作不熟練,所以在進行備課時,沒有確定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契合點,對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信息化教學過程與學習活動,沒有信心,在選擇與使用技術資源時,對于其應用在學生的學習方式時把握不到位,在學生的集體、小組和個別學習中,缺乏信心來保證學生平等獲得技術資源和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
4.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有限
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的有機整合,有利于幼兒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幼兒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大多數(shù)幼兒教師在自己日常工作中更依賴于傳統(tǒng)教學工具,更傾向于自己制作教學道具進行教學,只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基本功能,較少關注信息技術是否符合所教課程的特點及是否滿足幼兒的實際情況,這也凸顯出目前幼兒教師缺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也有教師表示其所在幼兒園對信息技術應用過程和方法等沒有明確要求,所以自己應用信息技術的時候,較少考慮所選擇的材料是否與課程相匹配。由此可知,目前幼兒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僅僅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知識的傳授,而不是進行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目前幼兒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需加強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的能力。
二、幼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xiàn)存問題的成因
1.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淡薄,受到教學環(huán)境等客觀條件限制
(1)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較為淡薄
通過測評結果和訪談記錄,可以了解到很多教師反映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前較少使用信息技術,在幼兒園課程中,多數(shù)采取制作傳統(tǒng)道具的方法來輔助教學,而較單調(diào)的課程才通過信息技術如flash動畫來上課,在上課前也較少使用信息技術備課,更傾向于通過傳統(tǒng)教學方式來進行授課,運用信息技術應用的意識不強烈,所以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時間十分有限,沒有充分認識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而且認為信息技術的學習過程較為繁瑣,學習信息技術的時間也十分有限,部分教師認為學校的多媒體教學平臺操作復雜,學習困難,較少使用技術平臺,單位不夠重視,沒有組織多媒體平臺的操作培訓,部分教師不能進行主動的信息技術的學習。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上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新形勢,教師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重視信息技術的學習,才能提升信息技術教學能力。
(2)教師受到教學環(huán)境等客觀條件的限制
幼兒教師和中小學教師相比,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機會相對較少,年輕教師接受新技術的速度較快,而年紀較大的教師認為其教學經(jīng)驗充足,信息技術操作過于繁瑣,不愿接觸新技術。即使參加信息技術培訓,也是為了應付任務。所以,幼兒園的在職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意識、實際操作能力等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在教學信息化設備配置較差的幼兒園,教師對于信息技術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即使有學習動機,卻鮮有機會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信息技術的應用。
2.面向幼兒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針對性不強,評價學員的形式較為單一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訓內(nèi)容主要包括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下的學習組織與評價、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大尺寸交互式只能平板(觸控電視)的教學基本應用、“數(shù)字教育城”支持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這些課程屬于實操性較強的課程,也是響應教師們對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操作方面的需求,然而針對幼兒教師的課程很少,僅有“技術支持的幼兒園課堂教學”等少量課程,因為幼兒園教學的對象不同,要求幼兒教師掌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側重點也不同,所以培訓內(nèi)容是否針對幼兒園教師來設置是影響幼兒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重要因素。
而且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多數(shù)是通過遠程教育來完成,遠程教育具有很多優(yōu)勢,學習方式靈活有效,個人掌握學習主動權;但對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這一實操類培訓,組織幼兒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集中培訓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面對面的授課方式更直接,更加能夠促進培訓教師和學生的及時溝通,及時解決學員在培訓中的問題。
通過訪談,有教師反映對于在培訓中所學的內(nèi)容,不知道如何在日常教學中應用,在培訓后,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教師們更需要深刻的理解,并且進行實際的應用。而在實際教學應用的過程中,教師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感覺無從下手,容易影響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所以培訓后的跟進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在培訓中,學員成績的評價較為單一,一般是要求學員觀看一個教學視頻,參與課程討論,進行考核,即可通過,部分教師表示通過課程考核較簡單,即使學習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不高,也可以通過,所以培訓機構應豐富學員的評價方式,評價過程能與幼兒園教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與幼兒教師的教學工作需要相結合。
3.學校重視程度不高,設施配備不平衡,未形成完善的教師和學生評價體系
(1)學校重視程度不高,設施配備不平衡
幼兒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存在差異的原因是幼兒園對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的重視程度不同,一些不重視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幼兒園,信息化設備配備不完善,參與本研究調(diào)查的一些幼兒園,設備配備較為完善,配備了較為先進的多媒體操作平臺等,在班級課室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有些還配備了電子白板,電子白板里有配套的教學課件供教師日常教學使用。而有些幼兒園設備數(shù)量不多且陳舊,不是每個班級的課室都單獨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教師如需使用信息技術,還要排隊登記使用平臺時間,整個幼兒園共同使用僅有的幾個多媒體課室,這也影響教師的信息技術學習與應用的積極性。
(2)幼兒園未形成完善的教師和學生評價體系
首先,一些幼兒園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未形成完善的教師評價體系,對于積極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教師,沒有進行獎勵,并沒有將信息技術能力應用程度的高低與崗位聘任、職稱評定相掛鉤,所以教師有沒有運用信息技術對其專業(yè)發(fā)展、職位升遷等影響甚微,這也無形中影響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
另外,一些幼兒園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并未廣泛采取信息技術評價系統(tǒng),沒有為幼兒教師提供具有科學有效的信息技術評價系統(tǒng),并且也沒有要求幼兒教師通過信息化設備或軟件對學生的表現(xiàn)、成績進行評價。這也是為什么在調(diào)查結果的各能力維度中,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評估與診斷的平均分是最低的(<1.3分),很多幼兒教師更傾向于通過傳統(tǒng)的評價系統(tǒng)來對幼兒進行評價,不懂得合理選取或加工利用評價工具,不善于利用技術手段對學情進行科學分析,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依據(jù),沒有引導學生利用評價工具開展自評與互評,做好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而且一些幼兒園也沒有為幼兒教師提供信息化評價工具、材料等,這也使教師不知道如何對學生進行客觀有效的信息化評價。
通過測評問卷可以看出,幼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現(xiàn)狀主要是技術素養(yǎng)能力一般,尤其需加強使用電子白板的操作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評價學生的能力較弱,對評價學生能力發(fā)展缺乏清晰思路;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能力較弱;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有限,本文針對存在的問題,對問題的成因進行了分析,主要是因為幼兒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應用的意識較淡薄,面向幼兒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針對性不強,評價學員的形式較為單一;幼兒園的重視程度不高,設備配備不平衡等。
責任編輯 何麗華